评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发展
张也白
二次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战后至60年代末是“冷战”时期。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缓和”时期。80年代,美苏关系出现激烈的对抗局面。在美国,人们称之为“第二次冷战”或“新的冷战”时期。
80年代美苏重新激烈对抗并非偶然。实际上,早在70年代中期,美苏“缓和”即开始走下坡路。苏联乘越战后美国力量衰落和实行全球收缩之机,一面加速发展军事力量,一面加紧在第三世界扩张,从而侵犯美国的切身利益。应当说,在“缓和”年代,美苏关系即已包含了合作与对抗两方面。70年代后期,苏联对外扩张变本加厉,美苏对抗的一面进一步发展起来。到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重新进入激烈对抗时期。
80年代以来,美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980年至1984年间,是美苏关系激烈对抗和僵冷的阶段。
针对苏联入侵阿富汗,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重新实行对苏遏制,并开始大幅度增加军费,大力加强军事力量。与此同时,卡特政府对苏联入侵阿富汗进行制裁,包括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停止对苏粮食出口,推迟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等。美苏关系由此发生重大转折,70年代的“缓和”宣告结束。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对抗与冲突重占支配地位的新阶段。
里根政府上台后进一步强化抗苏立场,强调“以实力求和平”,首先大力振兴经济。几年来,美国缩小了常规军事力量同苏联的差距。里根政府坚持在西欧如期部署新一代中程导弹,在战略武器竞赛方面,加快了步伐,不仅生产MX导弹,还大力发展空间武器,执行“战略防御计划”。里根第一任内,美苏对抗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变得浓厚起来,双方言词战升级,冷战气氛加剧。苏联针对美国的政策采取以硬对硬,拒绝作任何松动与让步。80年代初,苏联发生了深刻的领导危机。领导人的频繁更迭使两国关系更加捉摸不定。这一时期,双方迫于内外压力,也曾作过愿意改善关系的表示。但由于发生了像苏联击落南朝鲜客机,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等突发事件,使得某些改善关系的势头刚一萌芽即难以继续。北约在西欧如期部署新一代中程导弹使两国关系更为冷淡。苏联为此于1983年11月中断了同美国的武器谈判。至1984年苏联抵制洛杉矶奥 运会,两国关系几乎降到了“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美苏间的激烈对抗与日趋僵冷使国际形势蒙上一层阴影,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忧虑。
从里根第二任期始,以及戈尔巴乔夫上台起,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对抗又对话的新阶段。
1984年9月,里根在他第一任期行将结束之时同葛罗米柯的会晤,曾使美苏关系出现一丝缓和的迹象。尽管这次会晤带有为里根竞选连任服务的色彩,但仍然表明美国正开始调整对苏政策,同时说明苏联也不想把事情做绝。在里根连任的形势趋于明朗之时,至1984年底,两国关系出现新的转机。双方决定重开武器谈判,从而给紧张不安的世界舆论带来一些新的希望。
1985年3月,美苏恢复了日内瓦武器谈判,5月,两国在莫斯科举行贸易会谈,到11月实现了两国首脑会晤。这次会晤尽管在裁军问题上未达成任何协议,但确使僵冷了多年的美苏关系有所缓解。双方确定两国首脑将继续互访,同时两国间的各种谈判将制度化地进行。此外,两国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也有所解冻。去年,两国关系虽曾几度陷于紧张,但双方保持了对话的势头,并再次实现了首脑会晤。看来,美苏对话的进程将继续下去。
美苏关系这种新的变化自然由多方面因素促成。主要原因是双方均有某种缓和两国关系的需要。
从美国方面看,四年来美苏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使美国在对苏谈判中处于优势。但是,美国经济在连续几年的增长后又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使军费难以维持大幅度增长的势头。在这方面,国会的掣肘迫使里根政府不得不谋求缓和美苏关系以减轻军备负担。美国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也迫于盟国的压力。里根第一任内由于对谈判消极,曾使美欧关系紧张。因此,美国把同苏联谈判,当作应付盟国的批评、维护北约团结的必要手段。里根属共和党右翼,但是几年的实践使他的外交政策开始趋于现实与灵活。在处理对苏关系时,逐步向温和路线靠拢。
从苏联方面看,在勃列日涅夫晚年苏联开始进入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增长呈放慢趋势。领导人年龄老化又使苏联面临政治危机。国际上,美国加强抗苏实力使苏联对外扩张受挫。苏联入侵阿富汗背上沉重包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的境地。80年代,苏联面临新的一轮军备竞赛,特别是面临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以及中国和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等几方面的挑战。这一切使苏联迫切感到需要改革。实际上,在安德罗波夫时代,苏联 即有此种要求。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更加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他把注意力更多集中于国内,加速经济发展,着手进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在对美政策上作了相应的调整,改变了以往过于僵硬刻板的做法,增加了灵活性。
当然,两国关系的缓解是有限度的。无论在军备控制还是在地区争夺上,双方仍然激烈地对抗。两国间由来已久的相互不信任与敌对情绪,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关系又不得不经常受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去年发生的美苏间谍战,曾使两国关系一度陷于紧张,险些坏了首脑会晤的大事。总之,里根政府虽调整了它的对苏政策,但并未改变其对苏强硬立场,其基本方针仍然是从各方面对苏联保持“高压”,以便达成有利于美国的协议。戈尔巴乔夫确有缓和苏美关系的愿望,其外交政策也较前现实与灵活,但并未放弃同美国争霸的战略目标,也不愿以牺牲其既得利益为代价。两国间的对抗仍在继续。但同前几年的僵冷与一味对抗形势相比,确有变化,可以说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对抗又对话的新阶段。
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产生了一些不同于70年代的特点。
首先,80年代美苏力量对比的趋势转 向有利于美国。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发展较快,美苏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缩小。进入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是它的军事力量仍不断发展。苏联历来的做法是不论经济上有多大困难,也要竭尽全力发展军事力量,以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同时,70年代美国经济与军事力量比以往相对衰落,苏联力量相对上升。力量对比的趋势对美国不利。
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和大幅度扩军,使其实力得到恢复。而苏联则终因经济困难而日益暴露其弱点。力量对比趋势开始有利于美国。众所周知,苏联实力的基础主要是军事力量而不是经济或政治力量。苏联经济影响极为有限。它在对外贸易、技术转 让、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的实力,同美国相去甚远。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即便“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国家,也日益倾向于探索不同于苏联的发展道路。因此,美苏以综合国力同70年代相比,苏联肯定是衰落了。
当然,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美苏两国在60年代后期形成的力量均势已被打破。力量对比确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但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总的形势仍然是均势。
其次,80年代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美国从70年代的战略守势转 向80年代的战略攻势,采取主动进逼的姿态,而苏联则被迫收敛其扩张行径,处于某种被动防御的地位。
80年代,美国在经济上遇到了战后不可多得的“好年景”。里根实行了重建美国军事实力的方针。由于越战与水门事件“后遗症”基本消除,公众舆论的主流已从要求收缩美国海外力量转 为“支持承担”新的“国际义务”。形势有利于里根推行对苏强硬路线。美国在同苏争夺中采取“主动出击”的姿态。其重要标志之一是“里根主义”的提出。“里根主义”突破了美国传统的“遏制”观念。它不仅要求遏制苏联的扩张,而且要“将苏联的势力范围推回其本土”。与以往的遏制政策相比,“里根主义”具有明显的进攻性。
苏联在进入80年代之际,开始感到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已明显落后。为继续同美国争夺,它急需一段喘息时间。近年来,苏联的注意力已更多转 向国内。其战略思想已从夺取军事优势转 变为保住军事均势。在全球战略上改变了咄咄逼人的姿态,采取有限度的收缩政策,尽力保住70年代扩张的地盘。值得玩味的是:过去,美国支持的政府,常常遭到苏联支持的游击队的挑战。而今,情况正在改变,美国支持的游击队正向苏联支持的政府发出挑战。
但是,美苏战略态势的变化不能概括为“美攻苏守”。80年代的战略态势,确具有美国比以往更多地主动进逼和苏联略有收敛的特点,但总的态势仍然是互有攻守,美国比70年代是强硬了,但仍有限度。例如,“里根主义”的实施就是有困难的。苏联也并非软弱,而是有限收缩,柔中有刚。苏联不会在美苏争夺中牺牲它的根本利益。
第三,80年代美苏争夺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复杂,双方都着眼于更长远的目标。
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主要表现为夺取军事力量的优势和在第三世界扩大势力范围。这种争夺着重在军事方面。而进入80年代,由于美苏在战略态势上的僵持局面难以改变,因此,美苏争夺必然要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从多种层次争夺优势。其主要标志是双方都在执行“战略防御计划”。这个计划既是军事的,又是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具有深远的意义。
美国的对苏战略,是要通过“战略防御计划”带动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美国的经济、科技与军事更加先进,以谋求对苏联的全面优势。但由于“战略防御计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尚无可能成为现实可行的东西,因此美国的着眼点除了具有在当前抓住苏联的弱点不放、不让它喘息、进而在经济上拖垮苏联的意图外,还具有更为长远的目标,即着眼于同苏联争夺21世纪的优势。
苏联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内外政策均作了调整,以便加速经济发展,同美国较量。苏联积极实现空间武器计划,而且起步比美国早。它竭力反对美国的“星球 大战”,是因为自己的空间技术落后,也是为了掩盖自己搞“星球大战”的用心。
第四,80年代美苏斗争的重点正由欧洲逐步移向亚洲。
目前,欧洲仍然是美苏全球战略的重点,是美苏争夺的主战场。苏联军事力量的2/3在欧洲部分。美国的军事力量也以欧洲为重点。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或经济上,欧洲是美苏两国的最大利益所在。但是,现在美苏在欧洲却处于僵持状态。欧洲的势力范围早已划定,谁也不敢轻易突破。双方在欧洲回旋的余地无几。因此,斗争重点必然要向其他地区转移。
近年来,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已使它成为当前世界上经济最富于活力的地区。这对超级大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80年代,美国国内人口加速西移,政治与经济重心开始转 向太平洋。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表现出格外重视亚洲的倾向。共和党右翼的传统是历来重视亚洲。里根提出的“美国未来在于太平洋”的口号,同70年代“美国从亚洲撤退”的“尼克松主义”形成鲜明对照,也是美国决心重返亚洲的信号。80年代,苏联对亚太地区的兴趣日增。目前苏联在经济上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仍然微不足道,政治上的地位也无法同美国相比。但是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却有了迅速增长,目前大体上已同美国处于均势。去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的讲话表明,苏联正在进一步调整它的亚洲战略,打算在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美苏两国的注意力已日益移向亚洲,从而使亚洲成为两国新的争夺场所。
第五,80年代制止战争的力量进一步增长,美苏对抗不得不受制于更多的因素,和平的前景比过去更为良好。
二次大战以来的世界,充满着各种矛盾与对抗,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美苏间在战后长期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有时几乎走到爆发核战争的边缘。然而,战后40多年里,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也未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是因为,美苏两国在战后多数时期处于力量相对均衡的状态,尤其是双方核武器发展所形成的“恐怖平衡”,使任何一方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另一方面,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对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又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进入80年代,制止战争的因素又有进一步增长。西欧独立倾向继续发展。它除了要求美苏认真对话,以缓和紧张局势外,还对美国的许多政策,特别是在第三世界的政策持批评态度。东欧国家改革倾向的发展,使它们进一步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东西欧之间要求发展相互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已成为美苏冲突的重大障碍。中国因执行现代化方针而日益强大。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它进一步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对发展民族经济、维护独立主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使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的争夺处境艰难。形势的发展,使世界人民比过去更有希望获得一个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
但是,当我们看到和平的良好前景时,不应忽视其脆弱性。最有资格打大仗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仍然武装对峙,激烈争夺,军备竞赛不断升级。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在80年代最后三年以及更远,美苏关系将走向何处?
一般估计,美苏力量对比将继续有利于美国。苏共二十七大提出“加速 发展”战略,注意力已集中于振兴经济,但要恢复70年代中期以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似无可能。苏联的改革,因官僚制度层层束缚,阻力很大。经济改革又必须辅以政治改革。在这方面,苏联不会走得太远。而美国凭借其科技优势,通过执行“战略防御计划”,有可能 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当前力量对比中的有利形势。但是,美苏力量对比总的均势状态,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尤其是双方在军事上的均势难以打破。尽管苏联面临种种困难,对其经济活力仍不可低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雄心勃勃,改组了领导层,并着手制订一套新的方针政策。因此不能排除苏联经济出现某种新的增长势头。而美国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仍无法避免,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因此,今后美苏力量对比将大体持平,略有利于美国。双方实力基本上将同步增长。苏联也在搞“战略防御计划”。它不会听任美国夺取军事优势,哪怕勒紧裤带也要在军事上保持同美国平起平坐。
在战略态势上,今后仍将是双方互有攻守的趋势。美国提出“里根主义”,急于在地区争夺中取得重大进展,但“里根主义”目标庞大,实施手段有限,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加之苏联又决不会相让,即使实行有限度收缩,至少也要保住既得地盘。双方在第三世界仍将你争我夺,尽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范围。但估计美国的攻势可能会多些,处境稍主动;苏联的守势多些,处境较被动。看来,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是美国对苏联保持“高压”,逼苏让步的形势。尽管如此,由于美苏两家均有困难,双方的攻势都将是有限度的,谁也不可能发动全面持续的攻势,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美苏争夺重点日益移向亚洲,今后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对抗,将相对地较其他地区更为突出。苏联亚洲政策已作重大调整,其核心是以加强政治、经济和其他领域的活动来配合其军事力量,通过改善与中、日两个亚洲大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的关系,向美国发动“迂回进攻”,改善它在亚太地区的处境,增强它在美苏对抗中的地位。苏联亚洲政策的调整,对美苏在亚太地区的对抗形势可能产生新的影响。今后,美苏在亚太地区对抗的主要方式将是在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同时,加强政治、经济、外交策略的综合运用。美国仅仅从军事上遏制苏联将难以取得成效。但是,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对立,并不处于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状态。亚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仍可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当前,世界形势总的趋势是和平因素的不断增长和大国间紧张关系逐步缓和。今后美苏关系将继续保持既对抗又对话的局面。美苏双方仍然都有缓和的需要。苏联国内任务繁重,经济面临的困难非短期所能解决。估计苏联需要一个10至15年的喘息时间,以便到21世纪再同美国较量。因此,苏联的对外政策将更加注重实际,在对美关系中可能持更为灵活的态度,作较多的让步。美国虽处于有利地位,但目前经济增长放慢,严重的财政赤字使军费不可能如80年代前期那样大幅度增加。“星球大战”计划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不久前披露的美国与伊朗武器交易丑闻,可能对里根政府外交政策的实施带来消极影响。1988年又是大选年,加上盟国的压力以及里根本人的政治利益,都要求美国缓和它同苏联的关系。去年,美苏首脑冰岛会晤虽告破裂,但两国在中程导弹和战略武器上的立场有所接近,且双方均留有余地,并未关死继续会晤的大门。美苏对话的进程将继续下去。估计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有可能在军备控制上达成某些协议。但美苏缓和仍将是有限度的。武器谈判仍然是长期讨价还价之势。美苏双方都不准备作出单方面的重大让步,以免牺牲各自的安全利益。即使达成某些协议,也无法从根本上缓和军备竞赛,更不可能回到70年代的“缓和”。此外 ,两国关系的缓解,又会不时受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总之,美苏对抗将继续下去。紧张和对抗将继续是两国关系的主导方面。双方仍将激烈地争夺,但在手法与策略上都会较前灵活,以取得主动。两国关系将时紧时松。双方将在对抗中求对话,在紧张中求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