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孙海顺

 

 

进入80年代,国际投资领域出现一个新现象,即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停滞、发展缓慢的同时,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却以空前的高速度发展。巨额外资流入美国,使世界国际投资的地理格局发生变化,并改变了美国传统的国际投资地位,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阐述其发展特点和它对美国经济的作用。

 

一、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及其特点

 

80年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发展非常迅速,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1979年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累计额为544.6亿美元,到1986年底猛增到2093.3亿美元,七年增加近三倍,平均增长率高达21.2%。而同期内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由1878.6亿美元增加到2598.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74%。尽管从累计额看,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大于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但是,从增加额看,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已超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1980-1986年外国对美直接投资增加额为1548.7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221.24亿美元,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额仅为720.3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102.9亿美元,不足前者的一半。

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战后最快的。1950-1979年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9.7%,其中50年代7.37%,60年代11.37%,70年代15.17%。

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具有若干重要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研究外国投资策略,分析外资对美国经济的作用是重要的。

(一)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的分布变化。

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中西欧占总额的2/3以上。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甚小。

1.最大投资国易位。自1982年英国超过荷兰成为对美投资最多的国家。1986年英国对美直接投资达到513.97亿美元,比1980年初增加4.2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72%。它在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16.9%升至24.4%。到1986年底荷兰对美直接投资达428.52亿美元,六年中年平均增长率19.21%。

2.日本作为新兴投资大国迅速崛起。1979年底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累计额仅29亿多美元,1986年底猛增到234.33亿美元,比七年前增长了七倍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77%,是对美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它先后超过加拿大和西德成为对美国的第三大投资国,在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5.7%升至11.2%。西德对美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不足日本的一半,1980-1986年平均增长14.77%。到1986年西德对美直接投资达173.56亿美元。加拿大曾是第三大投资国,因其对美投资增长缓慢,1984年后退居第四位。到1986年底其对美直接投资额为183.12亿美元。

3.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80年代迅速增加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投资国主要集中于拉美和中东石油输出国。80年代中东石油输出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增长率大大超过拉美国家。1980—1986年中东地区对美直接投资平均增长率高达31.5%,它在发展中国家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8.3%升至19.8%。拉美地区对美国直接投资非常缓慢,同期内平均增长6.59%,在发展中国家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87.6%降到67.6%。另外,少数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快了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步伐。

(二)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行业构成,可分为五大部门:石油业、制造业、贸易、广义服务业、农矿及建筑业。广义服务业包括银行、保险、不动产、金融、普通服务业、运输业、通讯与公用事业。80年代外国对美国各部门的直接投资,依各部门所占份额的大小依次为:制造业、广义服务业、贸易、石油、农矿及建筑业,1985年它们所占比重为32.4%、27.9%、19.4%、15.3%、4.2%。

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制造业始终是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最大部门,但其比重在不断下降。1980年外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额为330亿美元,1986年增加到680.6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12.8%。尽管增幅可观,但是,与其他部门相比,它的增长速度是最慢的,致使其在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9.8%降到1986年的32.5%。外国对美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以化学、食品和机械三大行业为主。其中,对化学工业的投资占制造业中外国投资总额的1/3。1981-1985年平均增长13.3%,1985年底投资额达195亿美元。食品业是外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的第二大行业,而且是整个制造业内外国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1981-1985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1%。1985年投资额达111.7亿美元。机械工业是外国投资增长最慢的行业,1981-1985年平均增长6.1%(其中电子设备为6.25%),1985年投资为94.5亿美元。外国对以钢铁为主的基本金属加工业的投资增长较快,同期内平均增长15.9%,1985年投资额达74.62亿美元。可见,外国对美国制造业的投资主要投向那些在美国失去生产技术优势、缺乏竞争力的行业。这些行业恰恰是外国投资者的比较优势行业。

2.以银行、保险、不动产为主的广义服务业,是外国对美国的第二大投资部门,其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制造业。1981-1985年平均每年递增20.9%,1985年底投资达516.1亿美元。该部门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由24.2%升至27.9%。不动产一直是该部门内外国投资最大的行业,占1/3以上,1981-1986年平均增长率达23.4%,1986年底直接投资额达212.23亿美元。保险业是该部门中外国投资的第二大行业,同期内外国直接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4.35%,1986年底投资额达到136.23亿美元。银行业在广义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居第三位,同期内平均增长率为17.88%,1986年底投资额达到123.88亿美元。外国对美国银行、保险、不动产投资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受80年代美国有利的金融市场条件和高利率的吸引。利率的升高和不动产购置成本的降低,使得投资于这些行业非常有利可图。

3.以占领美国市场、提高投资国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贸易部门投资发展很快。1980年外国对美国贸易部门直接投资152.1亿美元,1986年底增加到416.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8.3%,占外国直接投资1/5左右,是外国对美国的第三大投资行业。外国对美国贸易部门投资的特点是以批发贸易为主、零售贸易为辅,以帮助投资国在美国市场推销产品为目的。

4.外国对美国石油及矿业的投资有了长足的发展。外国对美国石油业的直接投资1980年为122亿美元,1986年底增加到296.3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5.9%。石油业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保持在14%以上。外国对美国矿业投资虽然份额甚小,但80年代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5.3%。石油和矿业一直是美国不景气的行业。国内开采公司缺乏优势,而英国和荷兰等国则有胜过美国公司的优势,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80年代在美国的外国子公司利润率以石油业最高,其次是批发贸易,最低是制造业。1985年三个行业的利润率依次为12.8%、11.6%、4.9%。利润率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资的部门投向。

上述特点表明,生产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和利润率的差别是决定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及其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投资的行业结构的特点反映出外国对美国投资的战略目的是凭借自身的某些生产技术优势打入美国相对薄弱的生产部门,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并通过对贸易部门的投资开拓和占有美国市场。

各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有着不同的行业构成,这种行业构成的差别体现着各国对美国不同的投资战略和目的。根据各主要投资国对美国投资的行业重姷愕牟煌?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英荷型”,特点是对美直接投资并列地投向石油和制造业。英国和荷兰属于这种类型。1985年英国对美国石油业投资占其总额的28%,制造业占27.1%;荷兰对石油业投资占其总额的31.3%,制造业占35.9%。二是“日本型”,即“贸易主导型”;特点是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投向贸易部门,尤其是批发贸易。1985年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62%是投向贸易部门,其中批发贸易占60.5%,而对制造业的投资仅占13.7%。三是“西德瑞士型”,即“制造业主导型”。它包括西德、瑞士、加拿大、拉美等。1985年西德对美国制造业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43%,贸易部门占32.7%;瑞士对美国制造业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67.3%。

(三)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方式的特点。

1.以收购兼并当地企业为主,以新建企业为辅。1980-1986年由外国跨国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在美国投资总额为1240.7亿美元,其中收购兼并企业的投资为959.2亿美元,占总额的77.3%;用于新建企业的投资额为281.5亿美元,占总额的22.7%。从发展情况看,前者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73.7%升至1986年的80.2%,而后者的比重下降。

2.从投资者看,以外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投资为主,外国母公司投资为辅。1980-1986年,外国母公司用于收购兼并和新建企业的投资支出共计314.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5.37%,而外国子公司的此项投资为925.86亿美元,占总额的74.63%。

3.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项目在减少。1981年外国公司在美国收购兼并和新建企业的投资项目共1332个,投资额为232.19亿美元。此后,外国对美国的投资呈现日益集中的趋势,投资规模扩大,而投资项目减少。1986年外国在美国收购兼并与新建企业的投资项目共659个,投资额为314.2亿美元。项目减少一半,而金额增加一半。

4.从直接投资的资金构成看,80年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以股权投资为主,以跨国公司内部资金流动和子公司利润再投资为辅。这与8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构成呈相反对照。1980-1985年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增加额(不含价值调整)为1111.12亿美元,其中,股权投资689.9亿美元,占62.1%;外国跨国公司体系内资金流入净额为320.41亿美元,占28.8%;外国子公司利润再投资为98.34亿美元,占总额的8.9%。而同期内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股权投资比重甚小,公司内部资金流动净额为负值(即国外子公司资金流向美国母公司),国外子公司的利润再投资占90%左右,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

 

二、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

 

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是美国国内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及各投资国的资本技术条件共同决定的,是国际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双行道对流趋势不断加强的表现。导致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美国方面的原因。

1. 8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吸引着外国资本。

1981年里根执政后即开始实行“经济复兴计划”,把削减税收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一方面,在财政政策上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并给企业以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的优待。减税刺激了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另一方面,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稳定物价,压低通货膨胀率。尽管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高利率的作用,对投资和生产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它的确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1983年起美国经济复苏很快,走在西方其他国家的前面。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五年。相对于西欧和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国家,美国经济增长是最突出的。企业利润率也高于别国。同时,美国国内物价几年来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通货膨胀一直在4%以下,这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盈利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些有利条件的存在,

使得在美国投资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前景也较为乐观。另外,高利率也是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投资于美国的银行、保险、不动产等行业能获较高的利润。

美国的对外税收制度是比较优惠的。由联邦政府提供给外国投资者的税收优待主要包括:(1)对外国投资的资本利得实行减税,把长期资本利得(利息、股息等)的60%看成非纳税收入,即只对其40%课税,税率低于普通所得税。(2)由于公司改组,资产从一个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纳税人手中是免税的。(3)实行投资税减免制度,即对在美国购置资本货物的投资实行减税,减税额为资本货物购价的10%。(4)常驻美国的外国公司从美国公司所得红利的85%是免税的。〔1〕此外,各州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也纷纷采取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

1987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美国新税法,大幅度降低税率并减少档次。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由原来的50%降到28%,税率档次由原来的11%-50%的14个档次减至15%和28%两个。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由原来的46%降到33%。美国税率已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的,外国投资者争相在美国投资。

另外,自1985年美元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40%以上,造成美国资产相对贬值,使得在美国收购房地产、兼并当地企业变得非常有利。

2. 80年代美国的微观经济条件也有利于外资的流入。

(1)制造业的“空心化”和企业竞争力的削弱,给外国资本造成有利可图的缝隙。

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功能日益趋向于服务性,以本国为基地直接进行产品生产的比重下降,而设计和销售在企业整体功能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许多公司缺乏自己的生产基地,专门从事产品设计或批发而成为“空心公司”。制造业的空心化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每况愈下的结果和表现,这在传统工业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化学、食品、机械、纺织、钢铁、汽车等行业长期以来在走下坡路,受到来自日本和西德等国的强烈竞争。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美国许多公司在进入80年代以后,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公司改组,着重发展有竞争潜力、技术先进的企业和产品,对缺乏效率、经营不善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大批出售给外国公司。这就给外国投资者一个很有利的投资机会。近几年来,西德、日本和英国等国以收购为主大量增加在美国化学、食品、机械、汽车等行业的投资就是明证。

(2)80年代美国工资成本增长缓慢,在国际生产成本对比中拥有明显优势。

1979年美国非农业部门平均每小时工资率为6.16美元,1986年为8.76美元,平均每年增长5.4%。如按1977年不变美元计算,平均每年增长率为-0.59%,也就是说,80年代美国的实际工资率在下降。这在西方主要国家中是仅有的现象。从国际生产成本对比的变化趋势看,美国与西欧、日本之间生产成本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接近而逐渐拉平,甚至出现了逆转趋势。从而导致国际资本甚至包括美国海外资本流向美国。

3.巨大的美国市场是吸引外国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市场。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高于西欧和加拿大,两次大幅度减税以及政府开支的扩大,导致国内投资和消费支出较快增长,社会需求旺盛,市场条件良好。而西欧和加拿大的经济复苏迟缓、增长率低,国内市场需求疲弱,投资前景暗淡。日本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市场问题也很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加拿大和日本的垄断资本把美国市场作为目标,通过跨国公司迅速增加旨在开拓和占领美国市场的投资,以谋求基于美国市场的发展。值得强调的是,美国与西方其他主要国家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对于外国资本绕过关税、直接投资于美国国内产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市场导向型投资在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中始终占主要地位。?西欧、日本和加拿大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是贸易摩擦不断加深的结果,是贸易领域的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和发展。

(二)投资国方面的原因。

1.日益增强的相对优势,是西欧、日本跨国公司加紧向美国扩张的重要条件。

经过战后30年的经济复兴与发展,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它们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也迅速兴起。跨国公司的本性就是对外扩张。70年代中期以前,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目标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邻近的发达国家。但是,7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它们与美国的生产技术差距逐渐拉平,并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它们将海外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80年代西欧、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这一趋势的继续和加深。

支撑西欧、日本跨国公司对美国迅速扩张的基础是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一定优势相联系的企业竞争力。这集中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上。1977-1983年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日本3.9%、法国3.5%、英国3.3%、意大利3.1%、西德2.5%、美国1.2%、加拿大0.9%。〔2〕可见,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几乎是西方主要国家中最低的。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停滞使其绝对水平先后被西德、法国和日本超过。

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西欧和日本的制造业在不少领域已经赶上和超过了美国。80年代日本的汽车、钢铁、家用电器、石油化工、造船、纺织等行业的竞争力已明显超过了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同美国的差距也明显缩小。西德、法国和英国在一些行业尤其是普通加工制造业的技术和生产率方面也超过了美国。此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西欧和日本也有胜过美国的一定优势。企业的竞争力日益增强,促使它们增加对美国的生产投资,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就地销售,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2.西欧和日本过剩资本的膨胀,是它们增加对美国投资的物质基础。

过剩资本的大量存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基础。战后初期,遭受严重破坏的西欧和日本正处于经济恢复阶段,急需资金重建工业化经济。那时,它们不仅无力向外输出资本,而且吸收了大量美国资本。但是,到7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品出口增加和贸易盈余的扩大,它们已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国。80年代,日本和西德的国际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大,国际储备逐年上升,国内过剩资本膨胀。1986年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高达897亿美元,其中对美国贸易顺差超过580亿美元〔3〕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而过剩资本大量存在,要求垄断组织将资本输出国外,寻求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80年代初,日本提出由“贸易立国”转向“海外投资立国”、使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推动对外投资迅猛发展。它的海外投资重点已由发展中国家转向美国,对美直接投资几乎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半。西德情况与日本类似,巨额贸易顺差和国际储备是它近几年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英国、荷兰作为老牌资本输出大国,在80年代依靠其金融资本的庞大势力,配合石油和制造业公司大量增加对美国的投资。

总之,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日本、西欧与美国在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企业竞争力方面发生不利于美国的相对变化的产物。而各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只不过是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客观现实而作出的适应性调整而已。

 

三、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美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外国资本潮水般地涌入,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如何评价这种影响,的确是个复杂的问题。笔者根据现有资料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要大于消极影响。有些影响在现阶段只是潜在的,还有待观察。

(一)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积极作用。

1.外国投资增长给美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80年代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输入国的经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资金,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有助于增加东道国的资本供给,弥补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提高投资率。二、伴随资金的流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也输入到东道国,带动和促进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生产率。

80年代的美国也存在着国内投资资金不足的缺口。里根上台后,奉行大幅度的减税政策,个人和公司所得税都被大大削减,而政府开支、特别是军事开支增加,结果造成财政赤字逐年上升。1979年联邦预算赤字曾经是402亿美元,1986年猛增到2207亿美元,〔4〕七年时间增加了4.5倍。由于里根政府奉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联邦财政赤字不能依靠扩大货币发行量来弥补,只有通过政府(财政部)向资金市场借款,利用发行债券、国库券等形式把资金从民间抽吸过来。这样使民用资金大为减少,企业投资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官民争夺资金所造成的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了高利率的后果。高利率一方面使一部分资金由生产领域流向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使企业借款投资的代价提高。二者结合在一起大大抑制了国内固定资本投资。近几年来,美国的国民总储蓄总是小于国内私人总投资,二者的差距一直在扩大,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美国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对比关系及外资的作用

年份

项目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国内私人总投资(亿美元)

国民总储蓄(亿美元)

国内投资率I(%)

国内储蓄率S(%)

S——I

外国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外国投资占国内私人投资%

31924

4548

4583

14.25

14.36

0.11

545

 

31871

4370

4450

?3.70

13.96

0.26

830

6.52

32488

5155

5220

15.87

16.07

0.2

1087

4.99

31660

4473

4464

14.13

14.10

-0.03

1247

3.58

32791

5023

4636

15.32

14.13

-1.19

1371

2.47

35014

6648

5733

18.97

16.3

-2.60

1646

4.14

36075

6416

5515

17.79

15.28

-2.51

1840

2.88

37133

6710

5387

18.07

14.51

-3.56

2093

3.92

资料来源:(1)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0-1987年各期;(2)Economic Indecator, 1987年第8期;(3)Abstract of United States Statistic, 1980-1987

从表1可以看出,1982年美国储蓄率低于投资率0.03个百分点,1986年扩大到3.56个百分点。这表明美国国内投资资金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资金的大量流入,缓和了国内资金紧张状况,填补了投资缺口。并且通过平抑利率的作用,刺激企业投资,从而直接推动了美国固定资本投资的增长,促进生产复苏和发展。

1983年以来美国经济走出“滞胀”泥潭,迅速转向复苏,并持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是与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分不开的。可以说,迅速增加的外国直接投资是支撑美国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这种作用还可从各行业中外国子公司厂房设备投资增加额与各行业厂房设备新增投资总额的对比中显示出来。如表2所示。

从表2得知,外国子公司每年用于新厂房设备的投资额大致占各行业当年厂房设备投资总额的7-9%。在不同行业外国子公司投资所占比重及作用有一定差别。其中,制造业部门外国子公司的新厂房设备的投资大致占该行业新厂房设备投资的7%。可见,外国子公司的新厂房设备投资已经成为美国各行业历年新厂房设备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给美国注入了一股长期资本,而且通过企业管理、技术合作等途径向美国输入一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这对美国经济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2.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使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填补。

进入8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日益明显,“空心公司”在不断增加。它给拥有相对优势的日本和西欧制造业公司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使它们几乎毫无阻挡地打入美国制造业,在美国人留下的“空洞”里进行投资设厂、加工制造,把自身的某些优势与当地较低的生产成本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的竞争力量出现在美国市场。

表2:外国非银行子公司新厂房、设备投资及其在各行业厂房设备新投资中的比重(I)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行业

1982

SIT

1982

FI

1982

FI/SIT

1983

SIT

1983

FI

1983

FI/SIT

总额

矿业(含石油)

制造业

贸易

金融、保险、不动产

服务业

3105.8

200.5

1206.8

303.5

272.2

259.3

280.68

70.93

97.17

34.27

59.78

6.44

9.04

35.38

8.10

11.29

21.96

2.48

3047.8

151.9

1162.0

370.3

283.9

249.9

231.79

50.84

82.17

28.08

55.2

7.60

7.61

33.47

7.07

7.58

19.44

3.04

年份

行业

1984

SIT

1984

FI

1984

FI/SIT

1985

SIT

1985

FI

1985

FI/SIT

总额

矿业(含石油)

制造业

贸易

金融、保险、不动产

服务业

3544.4

168.6

1388.2

449.3

339.1

287.0

252.25

56.57

97.40

30.47

49.61

11.33

7.12

33.55

7.02

6.78

14.63

3.59

3864.1

158.8

1531.5

507.6

392.4

287.0

284.29

64.00

102.13

40.20

63.55

7.26

7.36

40.30

6.67

7.92

16.20

2.53

注:“SIT”表示特定行业厂房设备新投资总额;“FI”表示外国子公司用于新厂房设备的投资额;“FI/SIT”表示外国子公司新厂房设备投资占某行业厂房设备新投资总额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3-1987年第5、6、10期。

80年代前六年,外国对美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平均每年递增12.83%,远远高于美国国内整个制造业的投资平均增长率(1981-1985年为4.89%)。外国公司对美国制造业的投资主要投向它们的比较优势最强的行业,如化学(占1/3)、食品(占16%左右)、机械(占18%左右)、钢铁(占11%左右)。大量外国投资注入美国的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制造业的“空心化”,给它增添了复苏与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化学、食品、汽车、钢铁、纺织等长期不景气的行业,得到外资的很大扶植和帮助。外国投资的增长还直接间接地把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传到美国当地企业,带动和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技术与管理的进步。

3.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增加了美国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高失业状态。

外国公司在美国投资设厂,从事生产和服务,为美国创造了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使大批失业者被吸收就业。1981年在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共有241.6万人,以后随着外资的增长而扩大,1986年底增加到318.4万人,比五年前增加76.8万人。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占美国全国民用就业总数的百分比,由1981年的2.41%提高到1986年的2.96%。外资企业吸收就业的增加,使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下降,从而缓和了高失业问题。在1982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7%。伴随经济复苏和外资企业吸收就业的增加,1986年失业率降到7.0%。1981-1986年美国全国民用就业人数增加920万人,其中,外资企业所增加的就业人数占总增加数的8.35%。因此,外资企业在增加就业、降低美国的失业率方面是作出重要贡献的。

4.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带动了美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美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经济开发较早的东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领先于其他地区。西部、西南部、东南部等边远地区则相对落后。为了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纷纷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引进外国投资。

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主要集中于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和大陆以外的阿拉斯拉、夏威夷等边远地区。从外国非银行子公司在美国资产的地区分布可明显看出这一点。1980-1985年四个边远地区的外国非银行子公司资产额由816.7亿美元增加到1896.8亿美元,增加了1.32倍,占外国非银行子公司全部资产的比重由63.4%升至64.6%。外国公司在这四个边远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矿业、石油、化工、电子等工业部门。外国投资的大量增加促进了当地这些行业及有关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带来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1980年这四个地区的外资企业吸收当地就业人员81.5万人,占全国外资企业就业总数的40.1%,1985年四地区外资企业吸收就业139.27万人,占全国总数48.8%。

从各州的情况看,外国对美国投资资产最多的五个州依次为: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纽约、阿拉斯加和路易斯安纳。除纽约外,其余四个州分别在西南部、西部、东南部以及阿拉斯加半岛等边远地区。外国对这些地区的大量投资,直接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对美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加剧了美国贸易逆差。

如前所述,外国对美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巨大市场的吸引。占领美国市场、提高本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是各投资国的基本目的。无论是直接投资于贸易部门,还是投资于制造业部门,最终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市场导向型”投资在外国对美国总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向美国子公司的出口必然要大于它们从美国子公司的进口。跨国公司内部这种不平衡的国际贸易是导致8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的表3向我们展现了近几年外国的美国子公司进出口差额及其对美国整个外贸逆差的加剧作用。

表3:80年代外国子公司进出口差额的扩大及其对美国外贸逆差的作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项目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美国进口总额

美国出口总额

美国外贸逆差

外国子公司进口额

外国子公司出口额

外国子公司外贸逆差

外国子公司进口所占%

外国子公司出口所占%

外国子公司逆差所占%

2408

2207

201

758.03

521.99

236.04

31.48

23.65

117.43

2641

2363

278

815.99

640.60

175.39

30.89

27.11

63.09

2473

2110

363

848.31

597.44

250.87

34.30

28.31

69.11

2689

2017

672

814.64

538.54

276.10

30.29

26.70

41.09

3340

2199

1141

1004.89

581.86

423.03

30.10

26.46

37.07

3383

2140

1243

1117.35

563.98

553.37

33.03

26.35

44.52

资料来源: Federal Resorve Bulletin, 1983年4月,1986年5月; Survo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1-1986年各期。

从表3可以看出,外国在美子公司的进口大于出口的差额在不断扩大,1980年进出口差额为236.4亿美元,出口为进口的68.9%;到1985年进出口差额扩大为553.37亿美元,出口对进口的比例降到50.5%。外国子公司国际贸易逆差的扩大,加剧了它对美国整个对外贸易逆差的作用。1980年外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为美国当年外贸逆差总额的117%,1985年这个比例仍为44.5%。可见,外国子公司不断扩大的进出口差额是导致8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迅速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促进了外国银行对美国的渗透,使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显著下降。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总是融合为一体的,二者互为依赖,互相促进,共同生长。工业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始终是同银行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相辅相承,互相推动的。这一基本规律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依然起作用。80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外国银行资本对美国的渗透和扩张,特别是在美国高利率的背景下这种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互相促进中共同加强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980年外国私人银行在美国的资产总额为1210.69亿美元,1986年猛增到4491.79亿美元,六年中增加了2.7倍,高于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外国在美国的银行资产额已超过外国在美国直接投资额的一倍多。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随着资本的渗透而不断增加,1980年为563家,1986年超过600家。在外国银行总资产中,日本所占的比重高达45%,并占美国整个银行资产的6%〔5〕。

外国银行资本的扩张,对美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大量贷款,为企业厂房设备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1985年外国银行机构为美国工商业提供贷款1100亿美元,占美国银行贷款总额的20%。从融资对象看,过去是以大公司为主要对象。近年来,日益向小型企业扩展业务。从贷款来源看,日本银行所占的比重超过40%;其次是英国银行,占13%,第三是加拿大银行,占10%〔6〕。其次,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外国工商业公司对美国投资的增长,它使外国公司能够较容易地在美国金融市场筹集到资金。第三,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急剧扩张,使美国的银行业日益受到外国银行的控制,国内金融市场受外国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影响越来越大,经常受到不稳定的投机性强的国际游资的冲击,从而削弱了美国金融市场的自主性,有时会抵消货币当局的稳定货币和物价的努力。此外,外国银行的迅速发展还削弱了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使它进一步失去金融大国的形象。

综上所述,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80年代世界经济中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国际投资发展的新趋向。它标志着80年代以来国际“交叉性”直接投资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尽管引起和促进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具体原因很多,有许多中短期因素,但是,从根本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产物,是美国与西欧、日本相比,在经济实力、企业竞争力方面相对下降的结果。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作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它给美国输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知识,并同当地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新的生产力是在新的国际分工条件下由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所创造的。因此,外国投资的增长给美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外国投资作为一种经济关系的输入,它扩大了美国经济中非本国化成份,形成一种排斥本国企业的一种力量;强化了外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加深了美国经济的对外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稳定性。然而,外资在美国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仍是从属性的,在国民经济和各行业中的份额是很小的,远没有形成一种控制力,左右美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资的投向和规模仍在美国政府政策的调控之下。只要政府政策调控适当,外资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不至于使美国经济受控于外国资本。

 

注释:

 

〔1〕F.G.Opton & H. Feiler, Doing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2〕Wall Street Journal, 1984年9月29日。

〔3〕〔4〕引自《人民日报》,1987年4月4日。

〔5〕引自《经济参考》,1987年5月2日。

〔6〕Foreign Banking in America, The Bankers, 1985年5-6月。

除加引注者外,其余资料主要引自下列刊物: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0-1987年各期。

Economic Indicators, 1985-1987年各期。

Abstract of United States Statistic, 1980-1987年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