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美国外贸逆差剖析

 

 

孙海顺

 

 

对外贸易逆差的日益扩大,是当今美国经济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尽管战后时期美国外贸逆差于1971年就已开始出现,并在1976年以后一直保持下来,但是,只是到了80年代才形成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试图探索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急剧扩大的原因,分析各主要因素对美国外贸逆差的影响。

为了进行这种分析,有必要先介绍一下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的发展情况。进入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持续扩大。1980年美国外贸逆差为254.8亿美元,以后几年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外贸逆差迅速扩大,1987年达到1592亿美元〔1〕,为七年前的6.25倍。外贸逆差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0.8%提高到1987年的4.2%〔2〕。从美国外贸逆差的对象国看,美国对日本的外贸逆差一直是最大,1980年为104.1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40.9%,1986年达544.03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37.7%。其次是台湾、西德和加拿大,1986年美国对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分别为:台湾146.48亿美元,西德142.68亿美元,加拿大133.31亿美元〔3〕。美国对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的贸易逆差共为966.5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外贸总逆差的67%。从外贸差额的商品结构看,美国外贸逆差主要出现在工业原料、汽车和非食物消费品三大类商品。而在农产品和资本货物(包括机械、民用飞机及其零部件、发动机、其他运输设备)两大类商品的贸易中则保持顺差。从美国进出口发展速度看,1980-1987年美国的出口处于停滞徘徊和下降状态,1980年出口值为2242.7亿美元,以后的七年中只有三年略有超过(1981年2370.9亿美元,1986年2243.6亿美元,1987年2508.1亿美元),其余四年都低于1980年的出口值。与此相反,美国的进口却发展迅速,1980年的进口值为2497.5亿美元,以后七年中除1982年受经济危机影响稍有下降外,其余各年都有很快的发展,到1987年美国的商品进口值达到4100.2亿美元,七年中平均增长率为7.3%。商品进口相对于出口更快、更大的增长,使得美国的外贸逆差逐年增大,逆差数字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4〕。

对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的现象应作何种解释?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许多经济学者把美国外贸逆差归因于美国产品竞争力的削弱,进而归因于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和工资成本高。笔者认为,这种分析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不仅与80年代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而且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这种分析仅仅从商品供给方面的因素(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等)来说明国际之间商品流动的不平衡,而没有分析影响国际贸易的另一重要因素——需求的变化。把不断变化的国际需求格局撇开,仅仅从各国间产品供给方面的差异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失衡,是难免得出片面性结论的。因此,只有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美国的对外贸易,才有可能对其逆差发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外贸逆差的扩大,表明美国的国内需求日益超过国内的产品供给。如果美国国内供给方面的因素,诸如劳动生产率、单位工资成本、技术水平等等,并不比它的贸易对象国差,或者说,产品竞争力不弱于贸易对象国,则造成美国外贸逆差的原因就主要在于国内需求过旺和国外需求的相对不足。下面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探讨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对供给方面的分析主要放在产品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和单位生产成本)的国际对比分析之上;对需求因素的分析主要放在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对美国外贸逆差的影响上。

一、产品竞争力与美国外贸逆差

 

产品竞争力是决定一国商品出口能力的最主要因素。衡量一国或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尺度主要是销售价格和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销售价格则取决于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和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高低。而单位生产成本是由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本决定的。从国际之间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工资成本的对比中,我们即可判断出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地位如何。表1和表2向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表1.主要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每人时产出)年平均增长率

 

权数(a)

1976-86年

1976-79年

1979-82年

1982-86年(b)

1979-86年(b)

美国

364

3.3

2.1

3.3

4.1

3.8

加拿大

31

3.0

3.2

0

5.1

2.9

日本

183

3.8

6.6

1.0

3.8

2.6

法国

105

3.8

5.2

2.0

4.0

3.1

西德

160

2.7

3.2

1.3

3.4

2.5

意大利

75

3.0

3.7

2.7

2.8

2.7

英国

82

2.9

1.0

2.9

4.3

3.7

七国总和

1000

3.3

3.5

2.2

3.9

3.2

注:(a)权数是1980年联合国统计署所用的权数,(b)1986年数字为预计数字。

资料来源:〔英〕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87, p.72.

 

表2.西方主要国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对比#C(英国=100)

 

a小时劳动成本总额

b劳动生产率(每小时产出)

c单位劳动成本(c=a:b)

1980

1984

1986

1980

1984

1986

1980

1984

1986

美国

126

194

161

273

262

267

46

74

60

日本

80

109

129

196

177

176

41

62

73

法国

121

114

122

193

179

184

63

64

66

西德

165

153

173

255

232

178

65

66

97

意大利

108

117

127

173

156

155

62

75

82

比利时

176

140

149

207

200

154

85

70

97

荷兰

160

142

156

269

267

205

59

53

76

注:(1)1986年数字是估计数字。(2)小时劳动成本总额中包括小时工资和社会费用。

资料来源:〔英〕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87, p.73.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76-1986年的10年中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是仅次于日本和法国的,高于西德、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在1979-1986年期间,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是西方七国中最高的,达3.8%,其中在1982-1986年平均增长率达4.1%(注:Economic Impact1987年5月号第62页提供的数字为4.2%)。这是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化情况。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值看,美国制造业平均每个工人一年所创造的产值仍是世界上最高的,1981年为31000美元;而同年中日本制造业平均每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为23700美元,西德制造业平均每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为24900美元〔5〕。由于在1982-1986年期间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高于日本和西德,所以,美国与日本、西德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美国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将更大。

把每小时的产出(劳动生产率)与每小时的劳动成本结合对比,即可得出各国产品的单位劳动成本。表2向我们展示了1980、1984和1986三年中美国与西方其他七国的对比数字。

从表2明显得知,在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国际对比中,美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是较低的。其中,1980年的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仅略高于日本而低于西方其他所有国家,1986年美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则是八个西方国家中最低的。如把表中所列三年的单位劳动成本加以平均后进行国际比较,则各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指数(以英国为100)为:美国60,日本59,法国64,西德76,意大利73,比利时84,荷兰63。可见,8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除略高于日本外,低于西方其他所有国家。如果把美国在许多高技术领域的强大优势考虑在内,可以认为,80年代的美国制造业整个说来仍是世界上最强的,是最有竞争力的。1980-1986年美国对外贸易中“资本货物”项中一直保持顺差,也说明这一点。因此,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美国制造业本身缺乏竞争力,而是由制造业以外的因素导致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在某些行业或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等)上,美国竞争力弱于日本等国,致使美国外贸逆差扩大的情况。但是,这只能说明美国外贸逆差的局部情况和原因,而不足以说明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持续扩大的总情况和主要原因。

在所有其他因素中,对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80年代前半期美元的大幅度升值。1980年第三季度到1986年第二季度,美元对外比价上升74%(以各国贸易比重加权的平均升值率)〔6〕相应于美元汇率的这一变化,美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也大幅度上涨,从而大大削弱了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成为美国出口不振,甚至出现停滞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与此同时,外国进口商品的美元价格却大幅度下降,从而大大刺激了商品进口,使之越来越超过商品的出口。从1985年2月起,美元对外贬值40%左右〔7〕,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出口,使美商在世界市场重新夺回一部分地盘。1986年美国商品出口值比1985年增长了3.9%,1987年比1986年大约增长15%,其中,电动电子机械行业的出口增长了30%。除石油进口激增外,1987年美国进口值只增长3%,比1986年的13%少得多〔8〕。当然,发生这种变化的部分原因还在于美国工业部门经过几年来的改组、调整,扩大固定资本投资,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

上述论证表明,8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扩大,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美国制造业本身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减退。事实上,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整体上比其他西方国家都强。如果说美国外贸逆差与其出口产品竞争力有关,那主要是美元大幅度升值引起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所致。这就是从产品供给方面的因素对美国外贸逆差进行实际分析得出的结论。

 

二、需求变化与美国外贸逆差

 

现在从需求方面探讨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扩大的原因。如前所述,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原因造成,如果各国之间的供给条件(以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为标志)没有发生不利于美国的相对变化,则导致美国外贸逆差的原因就主要在于需求因素的变化。80年代影响美国国际贸易的需求变化有两大特征,一方面国内需求过旺,大大超过国内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国外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弱。二者合在一起,致使美国产品出口减弱,进口大增,使美国外贸逆差扩大。

一个国家的国内需求包括三个部分:私人总消费、总投资和政府支出。8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增长迅速,按不变美元计算,1983-198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高于日本以外的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和消费活动非常活跃。同期内,国内私人总投资平均每年增长9.9%,私人消费支出平均每年增长7.7%,政府开支平均每年增长7.6%〔9〕。旺盛的社会需求支撑了80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旺盛的社会需求与国内相对落后的产品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日益发展。需求大于供给的这一差额,或者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或者导致商品进口相对于出口有更大的增长,以不断增加的进口余额来弥补国内供给的缺口,这将造成在国内物价稳定的同时外贸逆差扩大的结果,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借助于外国商品的净流入而达到平衡。

需求相对过度的原因何在?支撑80年代美国国内旺盛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人们往往把需求过度与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联系起来,像70年代那样,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货币扩张政策,增加货币发行,以致形成通货膨胀型需求过盛。然而80年代美国国内旺盛的社会需求,并不是靠政府通货膨胀政策的支撑。我们知道,自1981年里根上台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奉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把压低通货膨胀率、保持经济稳定作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而与此同时,政府开支不断扩大,形成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也并未因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而减退,相反,在减税政策和市场繁荣的刺激下日益增长。旺盛的货币需求与紧缩的货币供应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的高利率。高利率与繁荣的市场条件结合在一起,使美国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的流入。1980年以来流入美国的外国资本迅速增加,到1986年底外资流入量增加额为7654.84亿美元,平均每年流入额达1093.5亿美元,占1980-1986年期间美国每年货币存量平均数(5397亿美元)的20.6%。流入的外资总额中,私人直接投资1397.9亿美元,占17.9%,私人银行贷款3210.9亿美元,占41.9%,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1415.4亿美元,占18.5%,购买非财政部证券(主要是公司股票)1617.6亿美元,占21.1%。〔10〕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扩充了美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压低了美国的贷款利率,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使许多潜在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商品购买,使美国私人和企业有钱购买进口的外国货。因此,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美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也不断增加,形成了外国货币与外国商品“并行道”流入美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格局。美国人用外国人借给他们的钱购买外国货,使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呈现出“经常帐户”的大量逆差与“资本帐户”的大量顺差相互并存、同步增长的特点。自1983年起外资的年流入量超过了美资的年流出量。在1983-1986年美国“资本帐户”的顺差(即外资净流入额)由350.9亿美元增加到117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49倍,同期内美国“经常帐户”的逆差由462.46亿美元增加到1413.5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45倍〔11〕。货币流动与商品流动的这种内在联系,给80年代的美国对外经济关系造成了双重的后果:一方面使美国沦为最大的资本净债务国,另一方面使美国的外贸逆差不断扩大。

如果没有外资的大量流入,美国国内的社会总需求在政府货币紧缩政策的制约下,是难以实现较大增长的,它的实际增长将有相当程度的减缓,国内经济增长率和外贸逆差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抑制。外资在美国社会总支出中的作用,除了看它在美国历年货币存量中的比重(大致1/5)外,还可从它在政府资金的筹措、在各工业部门投资支出中的比重略见一斑。

表3.美国财政部债券销售中外国人购买数额及其比重(单位:亿美元)

 

财政部债券销售总额

外国人购买美财政部债券额

外国人购买额所占比重

1979

8451

1190

14.1%

1980

9302

1297

13.9%

1982

11971

1495

12.5%

1984

16630

1929

11.6%

1986

22148

2515

11.4%

资料来源:《Federal Reserve Bulletin》,1984年12月,1987年11月。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外国资本在美国政府筹集资金和各个行业的投资支出中都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其中,外资在美国政府债券销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均在10%以上,这是外国私人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比重,若把外国官方机构持有的份额考虑在内,则外资在美国政府开支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就更高。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的投资在美国各行业总投资支出中比重一直保持在7-10%之间。其中,在石油和采矿部门占1/3左右,在制造业占6-9%,贸易部门中占6-12%,在金融、保险、不动产行业占14-22%。可见,外国资本是80年代美国社会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金来源,是使社会总需求保持旺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4.80年代外国子公司投资支出在美国各行业总投资中的比重(%)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所有行业

7.94

9.04

7.61

7.12

7.36

石油、矿业

35.16

35.38

33.47

33.55

40.30

制造业

7.34

8.10

7.07

7.02

6.67

贸易

 

11.29

7.58

6.78

7.92

金融、保险、不动产

 

21.96

19.44

14.63

16.20

服务业

 

2.48

3.04

3.95

253

资料来源:根据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2-1987年第5、6、10期资料计算。

国际市场需求的相对不足,是美国出口下降、外贸逆差扩大的重要原因。1980-1982年经济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复苏快,增长势头强,并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市场景气繁荣。而作为美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欧洲、加拿大和拉美等地区,则由于经济增长长期缓慢或沉重的外债负担等原因,市场相对饱和或萎缩,对国外进口商品的需求疲弱不振,无力从美国购买更多的商品。而经济增长快、购买力强的亚太地区的日本和“亚洲四小”,却因其经济类型和结构的制约不能较快地扩大从美国的进口。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济是单向性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加工为特点,整个工业主要以国外市场为基础,它们的内部需求相对于日益扩大的生产加工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它们的经济增长越快,产品出口就越多,而产品的内需部分则越来越相对缩小,产品的出口相对于进口有日益增大的趋势。这就必然造成对外贸易中的大量顺差和国际储备的巨额盈余。80年代美国对日本和“亚洲四小”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980年为139.7亿美元,1984年为571.1亿美元,1986年为831.1亿美元,占各年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4.8%、50.8%、57.6%。〔12〕可见,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的一半以上是对日本和“亚洲四小”发生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日本和“亚洲四小”产品成本低、竞争力强之外,主要是贸易双方的经济类型和结构特点决定的。美国经济是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市场广大,有购买力的需求非常旺盛,而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建立在外部需求之上,是单向性外向型经济。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一结构性的特点。

三、外国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张与美国外贸逆差

外国对美国的大量投资,不仅通过增加美国货币供应量、进而扩大社会总需求(总支出)的途径,促使美国进口比出口有更大的增长,而且作为外国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张手段,对美国外贸逆差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0-1986年期间,在外国资本流入总额中外国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平均占18%,七年中直接投资的增加额达1372.9亿美元。外国的直接投资,不同于贷款和证券投资,不是单纯的货币资本流入。作为生产资本,它要赚取高额的生产利润。此外,它还执行着为母公司开拓海外市场、赚取贸易利润的职能。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迅速增加投资的基本目的,就是占领美国市场,扩大本国(或本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份额。它们一方面在美国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在美国的子公司或各种分支机构推销本国(或本公司)产品,把对美国的投资当作开拓美国市场的手段,把美国子公司当作向美国推销商品的据点和桥梁。外国跨国公司的这种投资战略决定了它们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必然大于从美国的进口。因此,伴随着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以下简称“外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必将日益扩大,成为美国整个外贸逆差不断增大的重要因素。

下面的表5向我们展示了80年代外国子公司进出口差额的发展变化情况。

表5.80年代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的进出口及其差额

(按子公司的母国划分)单位:百万美元

项目

国别

1980

1982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所有国家

52199

75803

-23604

60236

84290

-24054

加拿大

1792

5553

-3761

4162

6071

-1909

日本

19136

27653

-8517

21514

35901

-14387

欧洲:

23345

33274

-9929

28734

32088

-3354

法国

10209

3749

6460

12947

3886

9061

西德

3328

7519

-4191

4578

8314

-3736

英国

3196

8499

-5303

3756

8203

-4447

荷兰

1934

6436

-4502

2182

5332

-3150

意大利

605

763

-158

1050

612

438

拉美地区

1241

1196

-158

(D)

(D)

(D)

亚太地区(a)

343

969

-626

482

1443

-961

项目

国别

1984

1985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所有国家

58186

100489

-42303

56398

111735

-55337

加拿大

4505

7208

-2703

4175

6915

-2740

日本

23764

47824

-24060

22753

57752

-34999

欧洲:

24816

37807

-12991

23726

39789

-16063

法国

11673

4024

7649

11128

3755

7373

西德

2993

12132

-9139

3158

12794

-9636

英国

3197

8439

-5242

3096

9119

-6023

荷兰

1594

4375

-2781

1672

4446

-2774

意大利

1283

824

459

963

810

153

拉美地区

1463

2054

-591

1453

2120

-667

亚太地区(a)

778

2257

-1479

623

2383

-1760

注:(a)亚太地区这里指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表示商业秘密。

资料来源: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3年11月,1985年11月,1986年10月,1987年10月。

从表5明显看出,自1980年以来外国子公司的商品进口比出口有更快的增长,年进口值从1980年的758.03亿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1117.35亿美元,增长47.4%,而商品出口则徘徊在五六百亿美元之间。这就使得外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加速扩大,从最低年份1981年的170亿美元增加两倍多,达到1985年的553.4亿美元。按子公司的母国划分,在外国子公司中,贸易逆差最大者是日本的子公司。1980年日本子公司外贸逆差为85.2亿美元,占当年各国子公司外贸逆差总额的36.1%。

在以后的五年中日本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增长了3.1倍,到1985年达到350亿美元,占当年各国子公司外贸逆差的63.2%。从六年平均数来看,日本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占各国子公司外贸逆差总额的56%;其次是西德和英国,在1983年以前英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大于西德子公司,但1983年以后,西德子公司的外贸逆差额就超过了英国子公司。六年中西德子公司逆差平均数为60.12亿美元,英国子公司逆差平均数为51.44亿美元;前者占总额平均数的19%,后者占16%。日本、西德和英国三个国家的子公司占所有国家在美子公司外贸逆差总额的91%。

从外国子公司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看,1/3的产品来自日本,其次是西德、加拿大和英国。从外国子公司产品出口的目的地看,1/3是输往日本的,对欧洲的出口接近1/3。从进出口产品的种类看,外国子公司进口产品的绝大多数是用于零售的商品(主要是消费品),这些商品无需在美国进一步加工、组装和制作,这类商品的进口大致占商品总进口的75-80%,而原料和中间产品大致占总进口的15-80%,只有极小的部分是供子公司使用的资本设备。1980-1985年外国子公司进出口的行业结构详如表6所示。

表6.80年代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进出口的行业构成

(按子公司所在行业划分)单位:百万美元

项目

行业

1982

1982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所有行业

52199

75803

-23604

60236

84290

-24054

矿业

810

28

782

1096

137

959

石油

997

10588

-9591

1531

8486

-6955

制造业

9045

10413

-1368

12883

12386

497

批发贸易:

40662

54016

-13354

43336

61679

-18343

汽车及设备

2532

18068

-15536

3253

20912

-17659

金属、矿物

15097

15823

-726

13272

17956

-4684

其他耐久品

2673

10476

-7803

2368

12853

-10485

农产品原料

19196

4753

14443

23044

5615

17429

其他非耐久品

1164

4897

-3733

1399

4343

-2944

零售贸易

501

611

-110

667

1030

-363

项目

行业

1984

1985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所有行业

56344

100427

-44083

56398

111735

-55337

矿业

796

155

641

889

184

705

石油

1313

6501

-5188

1478

6421

-4943

制造业

12691

18157

-5466

12882

18456

-5574

批发贸易:

40735

74054

-33319

38370

83365

-44995

汽车及设备

3255

29311

-26056

3306

33995

-30689

金属、矿物

11335

13303

-1968

10791

11873

-1082

其他耐久品

1873

19747

-17874

2248

22961

-20713

农产品原料

22592

5791

16801

20264

7904

12360

其他非耐久品

1680

5902

-4222

1761

6632

-4871

零售贸易

430

1143

-713

337

1272

-935

资料来源: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3年11月,1986年10月,1987年5月。

表6展示了80年代各行业中外国子公司进出口价值及其差额。其中,批发贸易行业的外国子公司的进出口比重最大,1980年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7.9%,占进口总额的71.3%,占当年外国子公司外贸逆差总额的56.6%;1985年这三项比重分别为68.0%、74.6%、81.3%。在批发贸易项下,汽车及其设备和零部件是最大的进口项目,也是批发贸易行业乃至所有行业的外国子公司外贸逆差的最大成分。由汽车大量进口所造成的逆差占批发贸易行业外国子公司外贸逆差的70-120%,占所有行业中外国子公司外贸逆差总额的55-75%。汽车贸易的大量逆差主要是日本汽车公司通过其美国子公司大量推销汽车产品造成的。在批发贸易项下其余四类产品中,除农产品原料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外,其他三类产品(金属、矿物、其他耐久品和非耐久品)都有较大的逆差。制造业仅次于批发贸易,也是外国子公司外贸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造业中,食品、机械(包括电子电动机械和非电子电动机械)、基本金属及其制品、其他制造业等四大类产品基本上是逆差(其中,非电子电动机械有四年的顺差),只有化学产品一直保持顺差。在其余的两大行业中,矿产品贸易一直是顺差,石油则始终是逆差。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的进出口行业结构与本文开头提到的美国外贸整体结构是类似的,两者在农产品和矿产品的贸易中都保持顺差,而在汽车和其他消费品的贸易中则有日益扩大的逆差。至于资本货物(机械设备等)项目,在美国外贸总平衡中表现为顺差,而在外国子公司外贸中则略有逆差。这种情况反映了外国跨国公司对美国投资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它表明日本、西德、英国等国跨国公司扩大对美国投资是以占领美国市场为战略目的的。通过设在美国的子公司和各种分支机构加强对美国的市场扩张和渗透,把母公司集团的产品,迅速而大量地打入美国市场。据统计,80年代前六年中,外国子公司进口的产品中有2/3以上是直接来自它们的母公司集团的,而其中的3/4是母公司集团成员的产品,只有1/4是母公司集团以外的产品。

随着外国跨国公司对美国市场渗透和扩张的加强,美国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日益加剧,逆差不断扩大。把外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与美国外贸总逆差进行对比,则可明显看出外国跨国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的市场扩张活动对于加剧美国外贸逆差所起的重要作用。在1980-1985年六年中,外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占美国整个外贸逆差的平均比重为48.5%,这就是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一半是外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是外国跨国公司通过其子公司在美国推销商品造成的。外国子公司的进出口在美国整个进出口中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外国子公司的进口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30.4%上升到1985年的33.0%,外国子公司的出口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23.3%上升到1985年的26.1%。各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的贸易差额及其在各国与美国贸易总差额中的地位,详如表7所示:

表7.80年代各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外贸差额及其在各国

与美国贸易总差额中的地位(单位:亿美元)

项目

国别

1980

1982

Fa

Ft

Fa:Ft

Fa

Ft

Fa:Ft

所有国家

-236.04

-254.81

0.926

-240.54

-364.44

0.66

日本

-85.17

-104.10

0.818

-143.87

-169.89

0.847

西德

-41.91

-2.43

17.247

-37.36

-26.89

1.389

法国

64.60

22.78

2.836

90.61

16.63

5.449

加拿大

-37.61

-12.75

2.949

-19.09

-93.20

0.205

英国

-53.03

29.76

 

-44.47

-23.48

1.894

意大利

-1.58

13.08

 

438

-6.48

 

拉美

0.45

13.22

0.034

(D)

-54.02

 

亚洲四小

-6.26

-35.56

0.176

-9.61

-73.35

0.131

项目

国别

1984

1985

Fa

Ft

Fa:Ft

Fa

Ft

Fa:Ft

所有国家

-403.03

-1125.22

0.376

-553.37

-1221.48

0.453

日本

-240.60

-369.69

0.651

-349.99

-435.08

0.804

西德

-91.39

-86.51

1.056

-96.36

-105.96

0.909

法国

76.49

-19.02

 

73.73

-28.10

 

加拿大

-27.03

-145.93

0.185

-27.40

-150.04

0.183

英国

-52.42

-22.17

2.364

-60.23

-33.88

1.778

意大利

4.59

-37.46

 

1.53

-47.98

 

拉美

-5.91

-185.98

0.032

-6.67

-153.21

0.044

亚洲四小

-14.79

-201.45

0.073

-17.60

-213.23

0.083

注:Fa表示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进出口差额;Ft表示各国与美国的贸易总差额。

资料来源:Fa根据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1983年11月,1985年10月,1986年10月,1987年5月的资料计算。Ft根据同刊的1987年第6期第62页资料计算。

从表7得知,在1980-1985年六年中日本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占美国对日本外贸逆差总额的比重在65-85%之间,而同期内西德的这一比重在90%以上,其中80年代前三年西德子公司的外贸逆差大大超过了美国对西德的外贸总逆差。英国子公司的外贸逆差一直相当于美国对英国贸易总逆差的若干倍。这从反面说明,在跨国公司以外的国际贸易中,美国对英国和西德仍有不小的顺差。由此可见,80年代美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主要是西方跨国公司的进出口活动所致。外国跨国公司在加深对美国资本渗透的同时,加强了对美国的市场扩张和占领,从而给美国的对外经济关系造成了双重后果:一方面使美国沦为净债务国,成为资本净进口国,另一方面使美国外贸逆差增大,使美国市场中外国商品的领地扩大。这双重结果表现为美国国际收支帐户的“病态平衡”,即资本帐户的大量顺差与经常帐户的巨额逆差互补并存,外债与逆差形成难解难分的联动机制。这是自本世纪以来美国对外经济关系中仅有的特点。研究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是研究当前和今后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关键所在。本文因题目和篇幅的限制,不便做更细致的探讨,待日后专论此题。

综上所述,本文从供给、需求和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张活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8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的原因。笔者认为,从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成本的国际比较看,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仍比西方其他国家强;削弱美国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80年代前半期美元汇率过高,使美国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价格竞争力,这是造成美国外贸逆差的诸多原因中供给方面的因素。但是,这一因素不是导致美国外贸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导致美国外贸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的变动和外国跨国公司市场扩张活动的加剧。需求的变动表现为美国国内需求过旺和国外需求的相对不足。国内需求过旺主要是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快,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异常活跃,政府赤字开支不断扩大和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外国跨国公司的资本和市场扩张活动的加剧,使大量资本和商品并行道流入美国,致使美国在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的同时,外贸逆差日益扩大。

 

资料来源:

〔1〕Economic Indicators,1988,2,p.36.

〔2〕Economic Indicators,1988,2,p.2,p.36.

〔3〕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1987,6,p.62.

〔4〕同〔1〕。

〔5〕Heritage Foundation: Making America More Competitive,1987.

〔6〕Economic Impact,1987,5,p.29.

〔7〕〔8〕Fortune,1987,12,21。

〔9〕Economic Indicators, 1988,2,p.1,p.2.

〔10〕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1987,6,pp.54-55.

〔11〕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7,6, p.65.

〔12〕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7,6, pp.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