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金灿荣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头等大事。十度春秋,虽有风风雨雨,中美关系总的来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丰硕。

    1988年12月15-17日,适值中美建交十周年前夕,12月14日刚刚成立的中华美国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从学术角度回顾十年来中美关系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各地研究美国问题的著名专家学者,有对促进中美建交和两国关系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两国外交家,以及当时在京的美国知名学者。会议收到25篇论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先生出席开幕式并发言,与大家一起回顾和展望中美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国学会主席李慎之主持了开幕式。他高度评价十年前中美建交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指出:“拥有13亿人民的两个大国结束了长达30年的对峙与对抗而重新成为朋友,这件事情对世界和人类的影响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的,更何况它们不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制度,还代表着两种伟大的文化传统,它们的结合给这个世界大大地加强了和平的因素,给总是对前途惴惴不安的人类增添了安全感,增添了对明天的信心”(李慎之在“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依据题为《利益的汇合:国家关系的基础》的论文做主题发言。这篇引起广泛注意的文章,从国家关系的现实基础——“利益的汇合”出发,剖析中美关系中的四个主要问题:(1)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2)中美关系的国际背景及其变化;(3)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与美国的关系;(4)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双方利益之所在。在第四部分中,有两个观点特别值得人们注意:第一,在看待美国的文化影响时,必须分清“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的不同性质;在对待接受美国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接受美国教育不等于“亲美派”,而“亲美”与热爱祖国并无必然的矛盾。第二,解决人才流向中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能创造一种能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的环境和可以过得去的公平待遇。不利于中国建设的人才流向只有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人才政策的合理化,才能逐步好转。”这与其说是中美关系中的问题不如说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但是目前这种人才流向的状况客观上对美国有利(见本期资中筠文章)。

    资文是对中美关系的全面论述。会议收到的其他24篇论文则大致分属三个方面:外交和军事战略;经济贸易往来与科技合作;社会文化交流。本期《美国研究》特从每一方面择出一篇论文,与《利益的汇合:国家关系的基础》一文同时发表,以飨读者。

    美国所张毅《美国国会与中美建交十年》一文,是尝试从美国国内政治和决策程序角度分析其对华政策。美国所李国友在《对中美关系下一个高度的探索》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在今后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已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的巨大智力资源才是其真正的优势所在;在智力密集产业的合作,将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新动力,使中美关系达到新的高度的新颖论点。北京大学袁明《对当前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看美国的几点思考》一文,则是从一个侧面探讨了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美国在中国的形象问题。

    根据会议论文的不同性质,会议分成外交和军事战略、经济贸易、社会文化三个专题组进行了深入讨论。下面介绍各专题组其他文章的特点,并着重介绍讨论情况。

    1. 中美外交和军事战略关系

在中美两国抛  弃长达20年的敌对、隔阂政策,跨越互不信任的海洋,走向友好合作的进程中,安全因素起了主要作用,是原动力。但是,随着近年来国际局势的缓和,安全因素对中美关系的促进作用减弱。今后的趋势如何是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有三篇论文讨论了中美战略安全关系,包括美国所张静怡的《中美关系中的安全因素:回顾与展望》,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刘沛的《中美建交以来的两国安全关系》和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庄去病的《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张文和刘文是在双边关系中探讨安全因素的作用,而庄文则是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角度分析苏联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作用的。三位作者均认为,美苏对抗的基本态势和安全上的利害关系没有根本变化,中美之间仍有一定限度的共同安全利益。张文和刘文还指出,中美在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仍有潜力可挖。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的一片阴影,一个不定时炸弹。美国所何迪在《美台关系十年》一文中,在分析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和美台“实质外交”的发展后,指出了台湾问题对未来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

    北京大学王缉思力图从美国外交思想中现实利益考虑和意识形态考虑和意识形态考虑之间矛盾交织的特点来分析美国对华政策,不限于一般政策分析,而是将政策及其制定程序放到一定的政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中去考察,他的《美国外交思想传统与对华政策》一文,在会上引起很大兴趣,受到许多与会者的推崇。

    对外友协张雪玲的《十年来中美友好城市关系的发展》一文介绍了中美建立友好城市活动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孙阿清在《影响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几点因素》一文中,分析了战略因素、经济因素和台湾问题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影响。

    这一专题组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

    (1)如何评价安全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安全因素,即中美联合抗苏的共同安全利益,是中美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和中美两国的政策调整,安全因素的作用降低。其结果,一方面促进中美关系向多样化发展,使中美关系的发展更加平稳而坚实,另一方面,过去在共同安全利益掩饰下的矛盾和摩擦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尽管安全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有所降低,但对未来中美关系仍具有长期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2)由王辑思的论文引发的,对美国外交思想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传统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的讨论最为热烈。

    与会者一致的看法是,美国对华政策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结合的产物,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侧重面不一样。会上的分歧在于,一部分人认为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不可低估,意识形态差异是未来中美摩擦产生的一个根源;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考虑,意识形态在淡化。

    (3)关于国会在中美关系的作用,与会者同意张毅的论点,即国会从总体上说是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但与行政部门相比要消极一些。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的解释上有分歧,有人认为原因在于国会议员的反共意识形态色彩更强烈;有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在台湾有巨大的实际利益。

    还有人在会上提出要加强对美国国会的工作。

    (4)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大家基本上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也看到阴影和困难,并且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如果中国继续落后,就不能指望美国平等地对待中国,更谈不上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2.中美经济贸易往来与科技合作

    南开大学熊性美和佟家栋合著的《中美贸易十年来的基本估价——兼论两国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和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蔡述理的《中美经济贸易往来的回顾与展望》两篇文章,都肯定了十年贸易的迅速而巨大的发展。熊文从比较利益角度分析了两国出口产品构成及其变化,并着重分析了美国政府政策对中美贸易的作用。蔡文则着重阐述扩大中美经济关系的意义并分析其可能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周世俭、何建雄所著《美国反倾销法对中国对美出口的影响》一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反倾销法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不合理因素,介绍了近来美国方面的改进行动,提出中国方面的一些因应对策。

    美国所孙海顺在《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文中指出,随着美国对亚太地区投资高速增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出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前景是乐观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吴念鲁在《中美金融往来十年》一文中,介绍了金融领域中美双方的交往与合作。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柯居韩题为《中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与美国经济》的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与扩大中美经济合作之间的联系。

    国家科委国际科技合作司提供的《中美科技合作十年回顾》一文,分析了中美科技合作在短短几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双边科技合作的原因,介绍了合作成功的实例。

    关于这一专题的讨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1)对十年来双边经济关系发展的评价。与会者认为,十年来中美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中美贸易的发展速度不仅高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而且高于各自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平均速度。但与中美两国的地位和潜力相比,目前的两国贸易量和美国对华投资是偏少的,有待进一步发展。

    (2)两国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美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法的执行对中国对美出口不公正;在投资与贷款方面对中国不信任。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方面的问题大于美国方面,主要问题是:第一,对美国市场没有明确认识;第二,外贸体制落后,缺乏有效竞争;第三,经济立法不完备,使我国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第四,缺乏对外总体战略,对自己的短处和长处认识不清;第五,汇率严重扭曲,不利于进出口;第六,经济改革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如高速发展、经济过热,又如条块分割、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等等。

    大家认为,未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前景仍然是乐观的,但中美贸易的增长速度可能会略有下降。

    3.中美社会文化交流

    美国所施咸荣的《近十年美国文学在中国》一文,首先给人们描述了建交以来中国大量翻译美国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和文学理论著作,尤其是小说)的空前繁荣景象,进而从著作、人员和研究团体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化过程。美国所董乐山的《十年来美国书籍在中国》一文,则从书籍出版角度,通过分析十年来美国书籍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探寻中国读者对美国的兴趣所在,以及造成这种兴趣的客观原因。美国所张跃宏在《中美新闻交流十年》一文中,介绍并分析了十年来中美新闻交流发展情况及其原因,他认为中美新闻交流具有跨文化传统的性质;随着交流的进行,双方新闻媒介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均在加深。

    美国所邓方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美建交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杨子慧的《中美人口学术交流与中国人口  科学的发展》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美交流对中国社会学重建和发展、人口学重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研究十年回顾》一文,首先从出版角度介绍了十年来中美关系史研究领域的成果,接着根据中美关系研究中的十个主要方面介绍了在各个问题上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问题所在和努力方向。

    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创立,无疑是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特别是教育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该中心中方正、副主任王志刚和沈宗美合写的《中美教育交流的新模式》一文,全面介绍了该中心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基本教学情况。

    中美社会文化交流专题组的讨论是最为热烈的,讨论集中在这一问题上,即由于中美文化交流使中国知识界甚至整个中国社会都受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激烈冲击,我们现在应如何认识美国文化的冲击及其后果。会议发言一般也着重于两个方面:(1)如何评价随着交流而来的美国文化冲击;(2)在面临异质文化冲击的情况下,在中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意义何在。

    关于第一个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美国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冲击动摇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未形成,带来种种问题,如青年人中道德水准的下降等,从而形成“文化危机”。但与会的多数人认为,过去以闭关锁国为代价换取的“价值统一”才是真正的文化危机。“因为这种‘价值统一’剥夺了人民思考的权利,摧残了群众思考的能力,使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走向贫困”(见美国所邓方“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社会文化专题组讨论纪要”)。许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思想解放是美国文化冲击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肯定美国文化冲击的积极社会影响不等于“全盘接受美国文化”。因为,第一,肯定美国文化冲击的积极影响并不等于否认这种文化冲击造成的某些消极的社会影响。第二,主张文化上的广开国门和让美国文化的冲击来得更猛烈一些,正是为了真正了解美国文化,没有“了解”这一前提,谈不上对美国文化进行科学分析,也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和创造自己的文化。

    关于第二个问题,与会者认为,美国文化冲击引起中国知识界对于中国文化的反思,不仅不会导致中国的民族文化丧失其优良传统,反而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与会者认为,近年来中国知识界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虽然没有发现究竟哪种文化可以为目前中国所取,但是,这场文化讨论所创造的思想上的宽松环境和多元化标准,正在形成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一外部条件有助于中国文化不仅扩大其吸收外来文化的容纳量,而且可以保持其优秀的文化内核。

    正如资中筠在做总结发言时指出的,这次会议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会议组织形式的开放性。虽非国际会议,外国学者也可列席旁听;与会者都有机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体现了组织者求真的科学精神和自信。同时,也反映了十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

    第二,会议的议题多样,内容丰富。组织专题讨论中美社会文化交流本身就构成这次会议的一个特点。在三大专题中,各专题涵盖、包容的问题也是极为丰富的。会议的这一特点正表明十年来中国美国学研究的发展和收获。

    第三,在中美比较中反思传统文化,社会文化专题组的讨论和最后一天大会发言表明了这一点。会议的这一特点又反映出中国美国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取决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与成功,取决于民族文化的新生。

    “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结束了,人们借此检阅了中国美国学研究的基本力量和成果,结果令人欣慰。在会议的争辩和交锋中,现有的观点得到深化,得到交融,得到发展,新的观点也在涌现,成为美国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这正是这次会议最有价值  的收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