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东部首府”洛杉矶(二)
——一个被低估了的美国城市
王受之
三
洛杉矶人口混杂、种族繁多,因而又被称为美国的第一个“第三世界都市”。
目前洛杉矶大都会共有人口1260万,2000年将会达到1640万,2010年更将有1830万人口。按人口算,这是世界12大都会之一。而如果按其面积与财富计,洛杉矶可列入世界头几号。根据彼得·霍尔(Peter Hall)的《世界的都市》(The World Cities)一书,1950年世界12大城市中有7个在北美洲与欧洲,而到2000年,12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中只有两个在北美洲——纽约与洛杉矶,到那时欧洲的大城市就排不上号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人口急剧增长,大量人口流入都市,因而造成大都市化现象。比如墨西哥城即为一例。这种类型的大都市是国家贫困化的标志。而洛杉矶则与东京一样,人口的增加反而是财富与实力的标志。事实上,2000年的世界12大都市中,从经济、金融、科技、教育等方面看,只有洛杉矶与东京可以列入发达的后工业化都会(Post-industrial cities,后工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特征)。其他一些,如墨西哥城,将会进一步贫困化,亚洲的其他一些大城市则仍将为实现工业化而奋斗。
为什么洛杉矶会有这种奇特的地位呢?除了上述那些因素之外,值得特别讲讲的是它的大量移民。我曾几次去过东部几个移民局,如费城的移民与归化局,那只是一间比教室略大的小房,坐着二三十个人等着办手续。而当我陪一位亲戚去洛杉矶市中心的移民局时,发现那个房子简直大如一个室内运动场,几百号人出出进进,加上其他独立办公室,一日处理的申请入籍,申请永久居留,申请合法大赦,申请考试,申请亲属入境之类的案子数以百计。相比之下,东部、中西部的那些大城市的移民局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就拿考驾驶执照为例,也可说明洛杉矶移民量之大。我的第一个执照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取得的。笔试用英文考卷,无一例外。等我转到洛杉矶工作之后,出于对工作方便的考虑,我去本地一个区的车辆管理处(称DMV-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去申请换一张加利福尼亚州的执照。按本州法令,外州取本州执照,无需考路试,但要笔试,因为州与州之间的交通规则有所不同。我走入试场时,管考的那个女孩问我要什么文字的考卷,吓了我一跳。我当时想,大约不外是英、法、西、葡、德文吧,还有什么别的?于是开玩笑说“中文”。没想到她居然就拿出中文考卷来了。中文有,日文、朝鲜文、越南文也会有。考完之后取得新执照,与那个主管的官员聊了几句,问他为何设这么多语种试卷与其他文件。他说新移民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大多不会英文,难道因语言不通就不许开车吗?
在70年代初期,洛杉矶移民数是下降的。当时房价贵,产业不兴,使不少人望而生畏。但从70年代下半期起,移民越来越多,终成洪水状的涌入。不少原在美国其他地方的外国移民,也因洛杉矶就业好、收入高,而从外地移入。甚至外国留学生也有不少放弃旧校,在此就读。这里不少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数字之高是惊人的。上个月我在长滩玛里奥特大酒店与加州大学长滩校区研究生院院长和外国学生部主任聊天,他们二位告诉我,单长滩校园目前就有外国留学生8000人。
随着外国移民的增加,拉丁语裔(南美洲、中美洲移民)与亚洲裔的比例日增,大有直迫大洛杉矶区欧洲裔(英语称“盎格鲁”,Anglo,出自Anglo-Saxon,指原籍英国的移民,目下泛指欧洲裔白种人)之势。欧洲裔比例将会从目前占全区人口50%下降到2010年的40%,美国黑人则少有增加,将从9%升到10%。亚洲裔则会从目前的6.2%升到9.3%,达百万人之多。最大的一支应是西班牙语裔(主要是墨西哥人),他们在同期将从目前的24%升到40%,达400万人。这些新移民大多教育水准较低,语言不通,缺乏高技术技能,因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他们大多住在城区中,使得洛杉矶变成名副其实的“第三世界城市”。
如果你到洛杉矶市中心的百老汇大道走走,你就会感到界线分明的社区现象。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条街是以欧洲裔中产阶级为中心的。而现在这条街的中部与南部是西班牙语的世界,北部一段则是唐人街。在西班牙语区,连电影院放的电影都是讲西班牙语的。
亚洲人是此地最令人注目的一群。中国人是此地最早的亚洲移民,目前他们已不只在唐人街一处。除黑人区、全西班牙语区和极贵的白人区之外,几乎整个洛杉矶都有华人踪影。蒙特利公园区由于台湾人多而被称为“小台北”。此外,如阿罕布拉、拉·豪地、林肯高地、帕萨迪纳也有成片的中国城。在这些区内,你就是一句英语不会讲也没问题。中文报纸、中文杂志、中国餐馆、中国公寓、中文路标、中文电话本、中文广告、华语电影院、中国人的超级市场、中国人开的车行,甚至华语广播电台、华语电视节目,一应俱全。我在唐人街上的感受是好像把广州西关的一块,加上香港西营盘的一块移来一样。
美国政府几年前接收的一大批越南难民,大多数选择在洛杉矶定居。橙县的两个小市镇威斯特敏斯特、加登格罗夫之间一条三四公里长的博尔萨大道,以前几乎是条荒弃的烂街,而现在有几百家越南人的商店、银行、餐馆。这个地区因之被称为“小西贡”。整个洛杉矶地区目前共有越南人(含华裔越南人)12万人。这条博尔萨大道已成为美国越南人的“首都”,每到星期日,数以千计的越南人在此购物、逛街、上教堂。一个曾去过越南打仗的美国退伍军人告诉我,他有次夜里到博尔萨大道一家法式越南咖啡馆坐了一下,感到好像回到60年代的西贡一样。
如果讲移民狂,最好的例子是“小台北”蒙特利公园区了。这个“都市村”离洛杉矶市中心8公里,位于安静的圣·加布里尔山谷,15年前是欧洲裔、拉丁语裔白人的居住区。现在,这个区的6万居民中有一半是亚洲人,并且大部分是中产阶级亚洲人,一跃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亚洲人社区之一。
另外一种移民是较少为人注意的。由于洛杉矶的经济发展,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中产阶级上层的欧洲裔技术人员、科学家、商人和其他专业人员近年也都移入本市。他们为此地的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所吸引,从东海岸、中西部,甚至从加州的另一大城市旧金山移入本市。不但为洛杉矶的经济发展起刺激作用,而且也改变了这个市新移入者的结构。
新移民的发展区主要在城东、东南部。西南部是传统的黑人贫民区,生活条件差,犯罪率高,帮派成群,至今形同一个“废城”;西部,特别是西北部则是传统的上等区,包括比华利山、贝尔-艾尔(Bel-Air)、布兰伍德(Brentwood)、太平洋-巴里沙德(Pacific Palisades)等区。新近里根总统已在贝尔-艾尔买了一所大房子,作卸职后的永久住地(他的牧场与别墅在洛杉矶北部边缘的圣塔-巴巴拉)。因为贵人迁入,大多认为目前那些豪华的住宅太小,不够豪华,因而当地业主纷纷拆掉旧屋,另建大院。这股浪潮叫“tear-down”(“拆倒”)。那些占地200到300平方米极为典雅的旧屋,一间间被拆了,建起巨大的700到900平方米的私人“庄园”,内中从网球场、游泳池到巨大的花园一并俱全。有些大到几公顷。这些区可能是世界上地价最贵的地段,一公顷左右的地(不含建筑)要200万美元以上,在上面再建屋宇设备,卖价达千万美元。当人们听说里根的那间屋子的室内装修花费400万美元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你如果在那些绿树掩映的区走走,不定会看见西尔维斯特·斯泰隆像《第一滴血》、《洛奇》中那样周身是汗在练跑步,不同的是四周总有七八个保镖跟着跑。那时,你才会想到这个区是
“何方神圣”的住所。
四
我1987年花了不少时间在东海岸看博物馆。由于我研究的主题之一是当代艺术,当然少不得整天泡在纽约,特别是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汉姆博物馆等。记得一次在刚刚落成的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部——华莱士厅中看一些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时,遇到一位在费城艺术博物馆远东艺术部作负责人的艺术史家,谈及现代艺术收获,她相当权威地说:在美国想看现代与当代艺术品,只有五个馆是一流的,即纽约的这个馆,MOMA,古根汉姆,惠特尼艺术博物馆,再就是洛杉矶新近落成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她说:纽约之外只此一个,别无分店。以后我了解日多,方知洛杉矶的文化也随经济共生,日益强大,日益丰富。
如讲古典作品,洛杉矶当然不是纽约与芝加哥的对手。纽约的那批被称为“强盗男爵”的海外艺术品搜集富商,芝加哥那批以牛肉生意起家的财主,在19世纪几乎把世界上能用钱买到的艺术珍品都买了过来,而洛杉矶当时还是一个荒野中的小城。洛杉矶直到本世纪中期还是以无文化而出名的。世界闻名的“行动绘画”大师杰克逊·皮洛克的一张作品在50年代居然被随便扔在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的一间库房内;一张在此馆陈列的毕加索作品也居然因被视为“共产主义宣传”而被取下。当时美国艺术界的人一听到洛杉矶就皱眉头,认为是艺术的沙漠。
但这种情况已成史迹,艺术活动目前在洛杉矶相当活跃,在某些门类中甚至超过了纽约。由于这个城市日益富有,人口更多,并且又有种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社区,因此这个城市的艺术更具其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大多数中产阶级欧洲裔美国人来说,他们更乐于听到洛杉矶已成为西海岸的文化中心与艺术中心这一讲法。因为经济中心是可以用统计数字表达出来的,洛杉矶的经济地位无人可以争辩;而艺术中心则大多是一种无形的公众估评,更为难得。洛杉矶的有钱人一直在不断地大买特买新旧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市内到处购置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这些人在自己的后院建造雕塑及花园,以至《洛杉矶时报》上的房地产广告出现 “……后院可以陈设你的亨利·摩尔作品”之类字样。
作为本市艺术活动的核心,是两个新近落成开放的艺术博物馆。《新闻周刊》为此刊文宣称:就当代艺术家这个更为广泛的国际圈子来讲,洛杉矶是可供画商、收藏家去找寻他们作品的新地方。1986年12月,洛杉矶当代艺术馆在市中心开幕,存有当代重要艺术大师作品600余件,全部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的作品。这个博物馆的英文缩写MOCA立即成了美国艺术界的“行话”。这个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日本人设计的,由各种几何形的现代结构组成。顶部是一个透明的玻璃金字塔,加上印度沙岩红墙、铝质构架,在南加州的丽日蓝天之下实在是现代之极。另一个则是已有23年历史的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所辟的新馆区。这个新馆同旧馆面积一样大,于1986年11月开幕,共耗资3500万美元,叫罗伯特·安德逊厅,专门陈列现代艺术品。这个博物馆目前还 在建造一个新馆区,将用来陈列日本艺术品,特别是江户时代的日本绘画。
帕萨迪纳区的诺顿·西蒙艺术博物馆,也是一所国际级的艺术博物馆。馆主诺顿·西蒙最近计划把他另一部分艺术藏品送给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博物馆,这批艺术品总值7.5亿美元。另一个巨富保罗·盖迪(Paul Getty)在西部海滨的马里布已有一所相当可观的保罗·盖迪博物馆,由于他近年藏品日多,旧馆已装不下了,于是在布兰伍德区山顶上建立另一个新的艺术博物馆,并成立盖迪人文与艺术史研究院的总部。这个新的盖迪博物馆主要收藏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艺术品。盖迪的经济大本营盖迪信托公司对这些艺术品的投资以亿元计,真是叫人搞不清他到底有多少资本来支持这种艺术收藏热。另外,盖迪已无条件地送了300万美元给洛杉矶县博物馆,100万美元给市中心附近的西南艺术博物馆。
除了这些正统的艺术博物馆外,洛杉矶还有一些特别的艺术中心。比如霓虹灯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收藏与展示商业霓虹灯的地方,并且还提供条件与场所给艺术家利用霓虹灯从事创作。市中心区的另一所非牟利性的洛杉矶当代艺术展览中心,则支持、主办各种艺术活动,比如外国人喜剧节,新表现主义展等等。
在表演艺术上,洛杉矶也急起直追。橙县表演艺术中心是一所新落成的演出大厅,有3000个座位,另有一个300座的排练厅。另一个1000座的剧院正在计划兴建之中。这个表演中心完全是以从私人募款的方式集资兴建的。有钱的洛杉矶人为这个表演中心捐献的钱总数达1.4亿美元!这是全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私人募款支持表演艺术的项目。洛杉矶人此举,的确叫东部一些知名人士目瞪口呆。而市政表演中心,洛杉矶众多的音乐厅,话剧中心分布于整个大都会各区,使得洛杉矶成为许多外国大演出团体来美非到不可的一站。比如1987年在纽约演红的英国歌剧《悲惨世界》(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在纽约结束后即到此上演;在纽约相当成功的另一个歌剧《尼克松访问 中国》,1988年4月刚结束即移到洛杉矶上演。洛杉矶已成为美国西部文化的首都,并且有直追纽约成为全美第一之势。
五
随着洛杉矶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的急剧发展,官僚结构、权力结构、能源与交通、犯罪与毒品等等问题也随着产生。许多美国社会学家认为,洛杉矶在发展上已“超越时代”,因此今天这里出现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明天所会遇到的问题。因而不少人对之相当感兴趣,相当关注。
首先是一个又旧又新的问题:种族歧视。以前在洛杉矶市中心工作的上流人、大商人,大多住在帕萨迪纳、圣·马利诺,或汉柯克公园区,这些地区都在市中心以西或西北几英里。这种地区具有白人至上、种族歧视的传统。比如市区的“加利福尼亚俱乐部”和“约那桑 俱乐部”只接受白人会员,并且无视1987年通过的洛杉矶反种族歧视法。目前亚洲裔、西班牙语裔的移民社区不断扩大,对这 种歧视已有所冲击。但如果一个非白人进入这些区,你仍有明显的受歧视感。我教书的大学处在帕萨迪纳一个富有的清一色的白人区内。有时开车走小路,穿过那些花园一样的住宅区时,那些牵狗放风的老太太、带着收音机慢跑的老头、开着欧洲名车乱冲的青年人都会用一种冷冰冰的眼光盯着我,好像见了鬼一样。
但从总的讲,洛杉矶如果不打破种族的藩篱,可以说已无法取得事业的大成功。因为这里白人所占比例已非优势,特别是重要的几个区几乎都有各种民族居住。“种族合作”在这里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洛杉矶时报》大老板的夫人、现任经理的母亲罗丝·钱德勒就是在设法取得各种族、各社区、各阶层的支持以后,才得以在市中心崩克山建立了偌大的洛杉矶音乐中心的。
黑人市长汤姆·布莱德利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虽然黑人目前只占本市人口的少数,但这位黑色皮肤的市长却已连任三届了。有不少白人背里骂他无能,但从他的任职看来,他是洛杉矶史上最有效率、最能干的一个市长。他能使各种族的人都对他有好感,事无大小,只要他认为重要,他都要过问,并且手段高明,干净利落。我遇到的一些拉丁语系居民或亚洲居民,谈到他都交口称赞。最近市中心区乱停车几乎成了灾,布莱德利立即宣布把罚金提高到55美元。并且添置了一批特制的轮胎铁 卡,吃了罚票还走不了,非得找到警察不可。前日中午最多人时我开车到市中心办事,交通状况果然好多了。人人讲起1984年奥运会都记得主持人尤伯罗思,但很少人想到,如果没有这个市长用人、决策的高明,奥运会根本不可能在“他的”市内举行!
种族之间的这种新合作关系,是美国其他大城市极少见的。上面讲到的那些大博物馆,其捐款来自各个社区;不少大的花钱的活动,也得到各社区的支持。正因如此,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新馆都是国内第一流的大艺术中心,同时也是美国唯一没用政府一文钱(即纳税人的钱),而全靠人民——各种族的——捐款而建成的。这种新型的种族合作、团结关系,真使得那些整日为种族问题焦头烂额的东部市长们羡慕不已。
当然,在许多方面种族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以政治为例,在15人组成的洛杉矶市政府领导中,盎格鲁人(欧洲裔白种人)占了10个席位,而他们所代表的欧洲裔白人只占市区人口41%;另一方面,占全市36%的西班牙语系人口在市政府中只得到两个席位,而亚洲裔居然无一席位!这种情况各地都有,但在洛杉矶尤为突出,以致美国联邦司法部下令要洛杉矶市政府在选举时要执行社区平等原则。
洛杉矶最头痛的问题当推非法移民——主要是从墨西哥偷渡过来的非法移民。美墨之间有极为漫长的接壤,从得克萨斯州厄尔·巴索市一直到加州的圣迭哥市,1000多公里的边界,几乎无法挡住移民的洪流。我曾到过一个边界的小村子,灰尘扑扑,商店里黑黑的,所用收款机是30年代的,人人讲西班牙文,村子里一路全是土路,小孩在泥中玩,猪在树荫下拱泥。我一进村,家家开窗看我,真怀疑自己是否走过边界到了墨西哥了。在那干旱的开阔地段,到了夜里,三五成群的墨西哥人移开铁丝网,步行到小村、小市,再交钱给“人贩子”,由他们用烂卡车运到大都市。这一带唯一可以安然找到工作,又无需懂英文的城市就是洛杉矶。
非法移民问题事实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是由于墨西哥的贫困化,造成千万人到美国谋生,而移民当局依法办事,不断地抓,抓到就送回去。这是明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美国缺乏廉价的、干粗活的劳工。如加州的柑桔、草莓收采,因为工作粗重而工资低,一般美国人是不干的。如果农场主能找到一批非法劳工,他们只拿几毛钱一个钟头,什么都干,这个农场主就“发”得起来,而地区性农业或小制造业也正因此兴盛。可以说,南加州的经济奇迹,一部分是依靠这种极廉价的非法劳工而创造的。对这一点,司法部门心知肚明,因而开一眼闭一眼。抓到了就送回墨西哥,抓不到就算,并且也不认真去抓。有一次我开车经过一个大草莓农场,同车的一个美国人指指 在田里工作的工人讲:这些人全是非法移民,如果移民局真想抓,只要到洛杉矶城外田里去,要多少有多少。当然移民局是不会劳这个神的。
问题在于“人贩子”。他们把那些对美国一无所知的墨西哥人关在货车上,装在集装箱内运来,有时怕被移民局发现就自己逃了,让那些可怜的人没吃没喝被关到死。1987年在一个货车厢内就发现十几名因此丧生的非法移民,包括几岁的孩子!1988年以来,移民局在洛杉矶市到处搜捕人贩子和收藏非法移民的据点。一个点有时会藏有几十人之多。看见那些拖儿带女的男男女女,真是人间悲剧。
问题之三是犯罪帮派,英文称为Gang。帮派活动因各种移民增加而越来越严重。瓦茨区的黑人帮派是出了名的,西班牙语社区的墨西哥帮也发展极快,越南难民青年的“越青帮”、港台及大陆部分新移民青年的“华青帮”则更是新现象。帮派控制地头,操纵贩毒、走私、卖淫、抢劫等,对社会已造成极大危害;而帮派之间的武装冲突,则更常常使市民受害。1988年2、3月份,市民被帮派杀害事件常有发生。2月份一个晚上,在豪华的威斯特伍德大街上,一个日本裔少妇居然被帮派分子无缘无故枪杀;3月份,几个市民在路边等公共汽车,忽然被帮派分子从一辆开动的汽车中乱枪射杀。当地的电视新闻,几乎每天都有帮派的新闻报道。帮派搞得市民个个人心不安,闹市入夜无人敢去,店主叫苦不迭。于是在1988年4月1日到3日,洛杉矶市出动上千警察搜捕帮派分子,一夜抓了700多个。天上直升飞机,地上装甲车,真像打仗一样。警察局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由于帮派人员太多,警察不够用,他要求动用国民警卫队“参战”,打一场消灭帮派之战。当然,人人都知道这是治不了本的应急行动而已。洛杉矶是底特律、达拉斯之后美国犯罪率第三的城市。仅这一点,就足以使人心惊了。这个城市,每年非法销售可卡因一类毒品总值达10亿美元之巨。如果到帮派横行的西南区走走,你可见到那些 黑人帮派分子开着豪华的价值5万到9万美元一部的“奔驰”、RMW汽车在荒凉的破烂街道上横冲直闯。他们的打手都拿着全新的Uzi半自动步枪,或苏式的AK-47冲锋枪。据统计,每年死于这些枪口下的人有70%是市民、路人。
第四个头痛的问题是环境污染。这个1000多万人口的大都会,几乎每个成年人都开一部汽车,每天有500~600万部汽车在市内飞奔,排出大量废气。而整个市区位于山谷中,除非有强劲的海风,这些废气是不会散的。上周我在一位教授家作客,他家在离开市区的马里布海湾一个绿色的山头上,面对大洋,同时可以看见海湾对面的洛杉矶。落日时分,从山顶上那间木屋的大平台上看100~200米以下波涛汹涌的太平洋,真是壮阔无比。但当我的眼光转到落日中闪闪发光的洛杉矶市区时,就看见一层厚厚的、黄色的“ 雾”紧紧地包着整个城市。这才知道这个市的污染严重到什么地步,这才明白这位教授为什么不怕每天开车一个小时上班,也不肯住到市区里去的原因。这个市的居民的头痛、喉痛与其他病症,明显地比加州其他地区居民要高,这就是大气污染的结果。这个问题是市政府无法控制的,有待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进一步的反污染立法来解决。解决的首先一步应是控制汽车数量,但汽车却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需!
海水污染是另外一个问题。我曾在东海岸有名的赌城大西洋城海边散步,亲眼看见被海水冲上来的垃圾,使得游泳的人望而止步。洛杉矶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洛杉矶白色细沙的海滩约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海滩之一,只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可以与它相比。最美的一段是从巴洛-维德(Palos-Verdes)到马里布(Malibu),这一带有一条太平洋沿海公路,一边是棕榈树林,无数的度假旅馆、饭店、酒吧与娱乐场所,另一边则是连绵不断的细白沙滩,无数的人们在这里冲浪、游泳。但如果到沙滩上走走,你就会发现不少被海浪冲上来的城市垃圾,如废瓶子、废塑料袋、包装盒等等,海滩正在被污染。
DDT在水中含量也急剧升高。地震的威胁,刺鼻的工业废气,海水中的油污与化学污染,还有预言中到2000年城市用水的短缺,都是这个急剧发展中的城市所面临的问题。DDT事实上已进入了洛杉矶沿海的生物链了。不少鱼类体中所含DDT已大大高于联邦机构的标准。大量从工厂来的化工、油料废物未经完全处理即倒入海中,产生严重后果。目前,州环境保卫部与地区水质控制局,对未经二级处理倾倒工业废料入海的个人与机构处以62.5万元的罚款,另一个更严、更重的处罚法令正在州政府进行讨论。
还有个问题就是交通。讲洛杉矶而不讲交通,等于讲广州而不讲广州菜一样荒唐。洛杉矶市区如此之庞大,完全是靠十几条超级公路联系的。这些公路形成一个网络,比如叫“圣·莫尼卡公路”的10号国家公路、叫“金色州公路”的5号国际公路,以及110,710,101,210,134,2……等等。这些公路大多是一边4条车道,两边共8条,完全分隔,行车速度为市区内80公里/小时,市郊100公里/小时,每日高峰时间,上百万辆汽车在这些公路上飞奔,相当壮观。
洛杉矶的公共交通是相当落后的。当然这里也有公共汽车系统,但由于市区过大,远水救不了近火。出租汽车也有,也是因为市区大,因此动不动就要付几十元“的士”费,平常人大多不坐。外地来的人一下飞机即在机场的租车公司凭驾驶证与信用卡租一辆车,一天租金25~40美元不等,于是就有“脚”走了。出公差到这里的人,费用除飞机、旅游、日常开支外,大多包括租车费,可见公共交通的落后。
三四十年前,洛杉矶曾经有过十分有效的有轨电车系统。50年代,美国几家大汽车公司为了推销汽车,用重金买下电车系统,然后拆了!于是造成人人开车的局面。这大约是洛杉矶交通现状的形成原因。洛杉矶超级公路的总长度1200公里,同时还有上万条街道,来到洛杉矶,简直像入了迷宫一样。
虽然道路建设很好——洛杉矶大都会的超级公路网是美国第一的,但由于车辆有几百万辆之多,一到高峰时间,交通阻塞仍十分严重。我时常去圣·莫尼卡办事,如果碰巧遇上高峰时间,在几千辆汽车的洪流之中进退不得,一等几十分钟,真是叫人烦恼之极。我上月与英国后现代主义建筑一号权威查尔斯·简克斯博士约好下午五点与他在圣·莫尼卡山顶的别墅吃饭,那天正是星期五——美国的周末,我被交通阻塞卡住了,迟到了一小时,他则被卡到七点钟。结果晚餐告吹,两人在电话中骂了一顿交通。按官方估计,洛杉矶开车人每一天在路上浪费的时间总共达10万小时!交通阻塞已经造成南加州人的行动不自由,假如想出去走走,想到交通状况,大多数人就会说:算了,别去了。被阻在万千车辆之中,头顶炎炎烈日,又怕上班迟到,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有人急了,出口骂人,扔废物到别的车上,这还事小;有人急得开枪杀人。1987年一年之中,就有三起因交通阻塞、骂前面的人开得太慢而开枪杀人案。除洛杉矶外,还没有听说别的美国城市有同类事件发生。而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阻塞最严重的5号公路上。
解决的方法呢?当然应加强公共交通,以减少“汽车族”人数。如果开车在这里上班,你会看到80%以上的汽车中只有一个人,一家三人上班就是三辆车,这正是问题的根源。市政府与一些大的“都市村”1988年通过一些计划,准备重建有轨电车。虽然耗资巨大,但可望起码在市区内解决部分问题。
其次是加建公路。从绝对数字讲,洛杉矶的公路是美国城市第一的;但从人平均讲,则十分落后。按人/英里计,洛杉矶在美国名列17位;按人均公路投资计,洛杉矶与加州几乎成为美国50州中最后几位。这个州虽富,但人口极多,车辆也多,而州政府对加建大量公路举棋不定。当地社区为了保护市区建筑,反对拆建,问题迟迟不得解决。因此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安东尼·董斯开玩笑说: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买辆BMW(极贵的西德豪华汽车,每辆价格2~6万美元不等),有舒服的坐椅,高级音响,汽车电话,尽量享受!他的意思是在交通阻塞中只好听音乐、打电话消磨时间。
洛杉矶市区不断扩展,大量居民越住越远,将会使这个问题更为严重。来回开车二小时的“上班族”(英文叫Commuter)会越来越多。
六
洛杉矶未来的发展有赖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洛杉矶有关部门目前已从宏观、未来角度来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南加州政府部门协会最近安装了一台现代化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对2010年洛杉矶的交通状况进行预测与模拟。解决的结论正不断由计算机中显示出来。例如建双层高速公路,加建公路,增设公共交通体系,改革交通管理体系,等等。但在所有这些解决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论是计算机评定还是人工评定),只有一项——把就业人口的住处与工作地点距离拉近。换句话说,就是就近就业。
洛杉矶一直是在与问题斗争中成长的。建设初期,无水是个大问题。结果兴建大水渠,从内华达州引水,到本世纪20~30年代这个 问题即得到解决,从而造成经济繁荣。原来天然港口条件不好,大船进不来,因而影响贸易。于是在圣·比德罗兴建人工新港,洛杉矶一跃成为外贸中心。90年前,洛杉矶面积比现在小得多,人口也少得多,而今日变成一个含有5个县、157个市的大都市区,问题当然是不可免的。而世界上从来未有这么一个大城市,所以它面临的问题中不少是史无前例的,更具有挑战性。洛杉矶一个市有六个大型机场,几乎每个大区(县)都有一个,每日 数千架次飞机在六个机场起落,加上无数的私人飞机、直升飞机、军用飞机,使洛杉矶的上空也变得如同地面一样拥挤。1987年年底,里根总统坐直升飞机回他在圣塔·巴巴拉的庄园去,几乎被一架私人小飞机碰上,即可说明空间之挤。而那架小飞机在空中巡逻队的警告之下,能在5号公路上降落,又可说明这里公路条件之好。真是一个古怪的大杂烩!
____洛杉矶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来在于“非中央化”(decentralizing),即把原集中在几个区的经济、文化、政治、商业、居住、娱乐设施,尽量分散到更多的“都市村”中去,创造就近就业,减少“上班族”,减少车流,加强法制,控制污染……。如果“非中央化”,或称“权力下放化”计划成功,洛杉矶的前途将是无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