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美国经济

 

李国友

 

 

目标和现状

 

美国9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概括地表达在布什总统今年2月6日的年度经济报告中,中心是实现尽可能高的持续的经济增长率,为此要做到:

    ——在经济增长增加了收入的同时放慢政府开支的增长,减少预算赤字和国债;

    ——实施在控制和降低通货膨胀的同时使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金融政策;

    ——消除在税收、立法和规章制度方面妨碍创新、投资、工作和储蓄的障碍;

    ——引导世界走向更为自由的贸易和更为开放的市场,支持世界各地面向市场的改革。

    本文将对实现的依据和可能的幅度作初步分析。

    美国的经济增长已持续七年,虽然在80年代初经历了较严重的衰退,但整个过去十年的绩效仍超过预期,实际增长率平均达2.8%,超过欧共体的2%,和日本差距显著缩小,1983-1987年相等,均为3.8%;通胀率从70年代的两位数,降到平均4.3%;创造就业机会为世界各国之冠,仅1989年就达250万个,失业率降到7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同时,重新恢复了世界最大出口国地位,财政赤字也降到了和六个主要工业国的相等水平,占GNP的3%。

    美国在世界的相对经济地位,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70年代以来,稳定在22-25%之间,虽然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的40-50%大幅下降,却是从战后的反常恢复到正常,并且在今后20年预计不会低于目前水平。

    对未来的估计是在以下三个前提下作出的:(1)不会爆发超过局部冲突的大规模战争;(2)没有类似石油危机型的突发事件;(3)半个世纪以来的商业周期表明,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影响甚微,这一性质将延续。今后两年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会是缓和的,而导致30年代初大萧条的因素尚不会发展;1987年股市大暴跌也证明,表面的相似只是一场虚惊,实质和基础才是关键。

    未来的增长率取决于主要有利和不利因素的消长,特别是投资环境、资本形成,以及适应技术进步的程度。

    投资环境仍将是美国最大的相对优势,在开放程度、透明度、可测性、流动性和单一市场规模上,都胜过日本和西欧。在美国财政和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的80年代,居然出现了国内投资总额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的状况。对这种反常,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但却符合在一体化加深的世界经济中,资本按照各国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而流动的规律。

    国内投资总额年均增长率,1980-1987年和1965-1980年相比,美国从2.6%上升到5%,经合组织国家(OECD)平均从3.3%降到3.1%,其中日本从6.7%降到3.9%。不过美国存在隐患:在美国国内投资中,美国人自己的比例在下降,因为储蓄率低,消费率高。个人储蓄率在60和70年代,美国仅为6%,远低于日本的20%和西德的14%,1987年更降到3.7%。国家储蓄率在80年代也进一步下降,从占GNP的17%降到1987年的12%,其中一半由个人储蓄率下降,一半由政府赤字增大造成,企业储蓄率仍保持原有水平。而个人和政府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从1965-1980年的3.1%和1.2%,上升到1980-1987年的4.1%和3.6%,而日本同期分别从6%和5.1%,降到2.9%和2.9%。〔1〕

    看来,80年代中后期外资的大量投入,虽然维持了美国的高投资,但这种每月100亿美元的外资流入继续下去,美国外债到1992年就将破10000亿美元大关,未来的利息负担会上升,高通货膨胀率的危险增大。同时,政府预算赤字会使国债很快突破30000亿美元。当然,没有外资投入,会减少投资额增长,导致经济停滞,降低未来生活水平。

    因此,美国经济前景将取决于:1、减低消费增长,增大储蓄率;2、扩大出口;3、外资的持续投入。其中储蓄率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似难以显著改变。消除政府预算赤字,提高生产率被认为是可以行之有效的关键。

   

前    景

 

    按照不同的联邦赤字水平和生产率的增长,一家经济预测公司提供了鲜明的对比。〔2〕给出的三种假设为:

    下策——目前政策的延续,生产率年增长1.2%,联邦赤字维持在占国民总产值的3%;

    中策和上策——生产率年增长逐步提高,到世纪末达到1.8%,政府支出减缩,到1996年消除联邦预算赤字;不过中策假定外资的投入不能持续,而上策着眼于外资的继续投入。

    预测的终点是2008年,结局是:

    国民生产总值按1982年美元值计,按上策可达7.3万亿,比下策多1万亿美元。国债按上策可从目前占GNP的42%降到12.9%。联邦政府支付的利息,按1982年美元值,可从每年1700亿美元,降到每年1050亿;按下策,利息将高达6250亿美元。实际利率按上策将大幅下降,30年公债的利率可低至1%,比美国历史水平低两个百分点。低利率,高储蓄可以使美国企业所需的资本成本降到日本的水平,从而使私人投资总额占GNP的比例,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接近现在日本的23%。生活水平将提高,按上策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7万美元(1982年美元值),比下策高11%,就是说,到2008年消费者每年按上策可比按下策多消费5000亿美元,而私人消费占GNP的比例,还可从目前的64.6%降到60.4%。公司利润按上策可比按下策高70%,达到5180亿(1982年美元值)。不过,按上策,美国到下世纪初仍将是净债务国,经常项目赤字将从1989年的141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150亿;外债占GNP的比例将从11.5%上升到28.7%;外国在美国每年的净投资将从1300亿(1990年预计)上升到4570亿。

    这样巨额的外资投入能保持吗?如中策,美元贬值和增加出口,可使经常项目在90年代中期达到平衡,从而使外债占GNP的比例到2008年降到6.7%,比目前低近5个百分点,比上策低21个百分点。不过代价也大:到90年代中,美元要贬值22%,导致实际利率升到7.7%,最终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比上策低7%,即一年少5000亿美元。因为上策立足于更高的经济增长超过外资的流入,使相对经常项目赤字从占GNP的3.5%降到3%,并且低利率使支付给外国的利息,少于中策的低债务,高利息。

    在政策上,先压缩政府开支和缓减税相结合,可以使2008年的GNP增加1.5万亿美元,使经济的产出比增加所得税平衡预算高5倍。把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从1.2%提高到1.8%,可使2008年的GNP增加0.7万亿美元。

   

潜    力

 

    政府开支的缩减可能来自:“和平红利”,冷战结束导致军费削减。国防部长已经谋求在未来六年减少1800亿美元的军费。

    政府专项开支每年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85%在成本——效益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社会福利项目的80%都指数化,而在60年代只有6%,只要在生活费用调整上稍加修正,政府五年内就可节省930亿美元。医疗保健浪费更为显著,已受到多方重视。

    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

    ——经济对训练有素的职工的需求和报酬都将提高。目前获得大专教育的职工可以预期在整个工作期间,比高中毕业生多挣55万美元。并且,到下世纪初,劳动大军中有3/4处于最佳工作年龄(25至54岁),而在80年代只有2/3。同时,80年代是本世纪移民进入最多的10年,仅1989年就达65万人(不包括非法移民),90年代将允许更多有技能的移民进入。这样,和日本及西欧相比,美国人口构成最年轻。

    ——包括按目标自我管理,收益分享等革新措施在内的雇员参与方式,操作得当即可降低成本30-40%。

    ——80年代美国令人眩目的信息革命、新产业革命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仅仅是序幕,主剧将贯穿今后20年。产业界的代表人物预言,90年代的技术进步比80年代还要大10倍,目前的科技已经提供了望不到尽头的发展余地。按哈佛商学院博士课程主任保尔(Joseph Bower)的说法:未来取得成就的公司,将是以速度和灵活见长的创新机器。善于利用柔性制造系统(FMS)就可以使劳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1-2倍,使新产品推出的时间缩短90%,疵病减少90%。竞争的一个重点是同一套设备能高效生产多少品种;目前美国仍落后于日本,为25:240个品种。不过,美国公司的新陈代谢和活力仍属首屈一指,仅1989年就有68.5万个新公司诞生。

    ——在研究和发展(R&D)上,不仅要投资多,更要投得有效。1987年美国投入民用的R&D高达675亿美元,接近日本、西德、法国的总和,但效益差得多。原因之一是美国公司R&D的支出有2/3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而日本公司有2/3用于仿制、改进及制造品质和效率的提高,结果是日本的创新比美国快15%,成本低20%,R&D投资的平均收益高56%,而用于全新产品的平均收益只有25%。当然,美国有的公司,如苹果计算机公司,HP公司都具有高速灵活反应的特点,不过,日本更加结构化。美国多元化体制将会发挥更大的潜力,特别在技术和市场的前沿领域。

    布什政府1991财政年度的预算和提案正是针对上述两个重点:1、预算赤字从1986年的高峰2212亿美元,1989年的1519亿,降到1990财政年度的1238亿(框算数字)和1991年的631亿美元(概算数字);国防开支在1991财政年度增加1.9%,实际购买力下降2.6%。2、强调鼓励投资,包括降低长期投资资本收益税率,对民间R&D投资的征税优惠,对家庭储蓄的减税。在此之前,在进入白宫之始,布什已宣布要成为教育总统,随后召开了全美的教育会议,这在美国是罕见的,因为教育属于各州管辖。

 

多极中的平衡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不会恢复,但相对优势的下降也已终止,甚至略有回升的趋势。实际上按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国家的排名中,美国已从1965-1980年的第15位,上升到80年代的第3位。可以说,美国正进入世界多极结构中新的平衡进程,退出旧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谋求某种平等竞争和伙伴关系中的领先地位和带头羊的作用。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今年1月8日宣称:“贸易体制正处于十字路口,有可能向贸易自由化和增长速度更快的方面发展,也有可能走向贸易保护和收缩,我们的战略是加强和支持市场力量,并为之奋斗。……美国90年代的贸易政策必须包括增加进入日本市场的机会,确保欧洲共同体不在其‘四周’设立壁垒,扩大同加拿大、墨西哥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贸易,鼓励东欧的市场经济改革。”这一方针正通过不同方式在推进,将对跨世纪的美国及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1、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有约100个国家参加的乌拉圭回合中,美国要求促进农业的竞争,约束政府补贴;为服务业、投资和知识产权制订新规则;建立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体制。同时今年美国还将和西方主要贸易伙伴举行重大双边谈判。并且,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已开始执行。按该法“特别301”条款,美国每年要重点调查几个国家的贸易惯例,1989年是日本、印度和巴西,涉及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保持美国在高技术产业、文化和专业服务业中的领先地位和收益。这反映了美国多边、双边、单边多管齐下的对外经济的实施战略。

    2、不同性质、不同方式。和加拿大的贸易协定增强了经济一体化。和欧共体除贸易规则的谈判外,加强对西欧公司的兼并、合营等直接投资,增强在欧共体内部的竞争地位。美国海外投资1989年比1988年增长20%,其中53%投在西欧。这不仅是为了参与统一欧洲市场作准备,也是向东欧进军打基础。虽然在1946-1955十年间美国向西欧提供了1710亿相当1989年美元值的援助,而当时美国GNP只有今天的1/3,但是由于冷战结束,东欧体制转轨和吸收外援的效能有限,以及美国政府财力不足,对东欧难以实施马歇尔计划型的援助。不过,美国企业已开始行动。通用电气公司在匈牙利投入1.5亿美元收购一灯泡厂的50%股权,是战后西方在匈的最大投资,以改善在苏东和西欧竞争的劣势。1988年西欧向苏东出口达430亿美元,比美国大10倍。

    3、调整对美大量出超的日本和东亚地区的相互关系,从实行进口限额到要求对方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美国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成品,在1982-1988年增加了两倍,从410亿美元上升到1110亿美元,市场容量和入超都很少扩大的余地。美国已从1989年终止了港、台、新、南朝鲜的普惠制待遇,认为他们已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不应再享有具有发展援助性质的受惠地位,虽然他们的人均国民总产值没有超过竞争性需要限额(1987年8500美元)。〔3〕

    美日关系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加深过程中的新模式,从贸易深入到双方经济结构和基础的适应性调整。日本按照美国的要求,增加国内的公共设施投资,加强反垄断,促进自由化。美国按照日本的要求,提高对储蓄的鼓励和优惠,加强对工人的培训。这是从克服各自的薄弱环节入手,为摆脱旧的矛盾创造条件,为进入新一轮竞争打开通道,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打下基础。实现这种调整需要抵制利益集团的狭隘眼界,取得政府和国民中坚的共识;困难,但是可能,双方近20年的碰撞、协调导致相互竞争能力的提高,经济交织层次的深化和高级化。

   

心    态

 

    决定上述枯燥的官方政策、宣言和预测的数字能否实现的基础是什么?是民心,人民的信心、理解力和选择。

    《幸福》杂志一套对比性的民意测验可供参考;1990年提出了和1939年同样的问卷〔4〕,结果是:

    贸易保护主义是好主意吗?1939年有59%,现在只有47%赞成,并且在青年、黑人和教育程度低的人中比例最高。

    如何选择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第一选择是提高烟、酒和奢侈品税,1939年为41%,今天是47%;赞成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在1939年有14%,现在只有6%,而最高税率当时为79%,现在只有33%。

    对未来的信心,认为自己会比父辈更成功的占79%,1939年只占61%;认为下一代的机会比自己更好的占66%,超过1939年的61%。其中有信心的黑人比例超过白人。

    企业内的不信任感扩大了:认为雇员和雇主的利益是固有对立的,1939年只占25%,今天占42%。据调查机构分析,主要是由于近十多年兼并盛行,企业易手频繁,以及新一代职工教育程度高,不易信服管理和领导。

    企业界领袖人物意识明确,集中在:全球化已不是目标,而是紧迫的任务;技术创新和投入市场的加速;环境保护的敏感度增高;管理从居高临下的控制转向诱导和激励人的潜力;重新夺回制造业优势,后工业化时期已结束。

    “80年代不乏个人的企业英雄。90年代的英雄和胜者将是培育出不惧怕变革,而具有乐于变革的精神的整个公司。”〔5〕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John F. Welch Jr.)的这段话表达了美国进取的心态,而美国发展的前沿在相当程度上是企业家开拓的。

   

注释:

 

〔1〕数据参见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88.

〔2〕参见Laurence H. Meyer & Associates (LHM & A) 公司的预测,转引自Fortune,  Dec. 18, 1989。

〔3〕参见罗伯特·霍尔登:普惠制是发展援助,而并非特权,美国新闻署,1990年3月26日。

〔4〕Louis Kraar: “The U.S. Mood: Ever Optimistic, Fortune Mar. 26, 1990。

〔5〕“Today's Leaders Talk about Tomorrow”,Fortune Mar. 26,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