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口外迁与美国的城市化

 

陈奕平

 

 

 

美国农业人口外流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出现,只因大规模的西进运动而遭到忽视。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发生在南北战争后。南北  战争后,政府采取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推动美国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农业革命也进入新阶段,开始了真正的全面技术革命,无情地驱赶着众多农民进入工业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1870年,农业劳动力占美国总劳动力的51.5%,而到1910年仅占32.5%。〔1〕据估计,1860-1910年,美国流入城市的人口增长7倍,而且集中于大城市,这造成了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美国城市人口从1800年的32.3万增至1910年的4199.9万。〔2〕

    20世纪初始,对西部“边疆”的开拓终结,美国可供立即耕种的土地都已为人所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拖拉机和其他新式农业机械的采用与推广使得较少的人能够经营更多的土地。同时,农业慢性危机也开始出现。所有这些,再次掀起农业人口大逃离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此后,农业劳动力绝对数开始减少,从1910年的1239万减至1940年的870万。〔3〕同期,从农业中净迁出人口达1012.5万。〔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民主兵工厂”机器飞旋急转,而工人大量参军作战,因而工业劳动力需求更为迫切。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做工,填补工业劳动力市场。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动美国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使农业人口再次剧减。1940-1945年,美国农业人口迁出达801万,1945-1970年迁出2045万。〔5〕

    进入70年代,因农业人口总数很少,农村人口出生率低,农业人口迁出减少。1970-1974年,农业人口净迁出为71.5万人。〔6〕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外迁运动接近尾声。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后期,农业人口大规模涌向城市,是由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促成的。

    1.农业革命的推动与农业危机的驱赶

    美国农业革命早在独立战争后即已开始。到19世纪30-40年代,美国已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开始农业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当时使用的20匹马力牵引的康拜因机,把收割、检净、装袋等各个工序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农作物收割的质量和速度。南北战争后,农业革命持续发展,进入一个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拖拉机的出现及代替畜力作农业机械动力,掀起美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美国农场使用的拖拉机总数从1930年的80万台猛增至1966年的550万台。〔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波及农业,尤其是生物工程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使美国农业开始全面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820年,一个农业工人所能供养的人数为4人,1945年为14.6人,1969年达45.3人。1945年,生产一包(每包净重478磅)棉花需要140工时,而到1969年仅需25工时。〔8〕这就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增,只能靠迁移来转移。

表1  美国农业与非农业收入比较

年  份

农业

非农业

总收入

(亿美元)

劳动力人均收入

(美元)

总收入

(亿美元)

劳动力人均收入

(美元)

1840

1880

1900

1929

1945

1960

1970

1983

6.63

21.81

29.56

85

152

169

249

609

173

252

260

806

1772

3096

7190

18002

4.4

25.5

56.13

783

1663

3976

7932

25910

437

572

622

2195

3759

6592

10546

26588

资料来源:《19世纪美国经济趋势:收入与财富之研究》,第24卷,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0年,第97-102页;《美国统计摘要》(1984年);《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到1970年》。

    a.1929-1983年农业总收入包括林渔业。

    b.劳动力人均收入计算中未包括失业人口。

    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供应猛增,还带来了农业生产过剩危机。这种危机在19世纪末即已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渐趋严重。1921年,玉米的价格跌到只及1919年价格的1/3;棉花、小麦和生猪的价格跌到1919年价格的一半。由于物价跌落,农场破产率上升。1920年,每1000个农场的破产率为0.21,而到1924-1926年增为1.2以上。〔9〕危机拖了10年,接着农业又遭受30年代大危机的沉重打击,美国农业陷入困苦不堪的泥淖。大危机中,农业生产倒退了23年。二次大战暂时挽救了农业。可好景不长,到50年代初,农业又跌进了历时近20年的慢性危机之中。70年代,美国农业略有起色,可到1982年又爆发了农业危机,农产品价格猛跌,收入锐减,农场破产之风愈刮愈烈。农业危机持续不断,使农场收入减少,以农为生渐趋艰难。1840-1900年,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从173美元增至260美元,而非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从437美元增到622美元。到1970年,二者相应数字为7190美元和10546美元(见表1)。二者相距甚远,鸿沟深掘。60年代,美国农业家庭的贫穷率几乎比非农业家庭的高一倍,20%的农业家庭属于贫穷阶层,而非农业家庭中只有12%属于贫穷阶层。〔10〕面临着危机与贫困的威胁,大量农民外迁,涌往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2.工业革命的吸引

    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末,完成于19世纪80年代。从纺织业开始,工业革命迅速波及其他一系列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如面粉业、烟草业、制革业、食品加工业及钢铁业等。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工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劳动力充实各个工作岗位。美国工厂数从1849年的12.3万个增至1899年的50.1万个,产品价值从10.19亿美元增至130亿美元,生产工人从95.7万猛增到509.8%。1899-1937年,美国工厂数因兼并而减少,可工厂规模却大为膨胀。同期,美国工厂数从50.9万个减为16.7万个,可工厂产品价值从130亿美元剧增至607亿美元,生产工人由509.8万增为856.9万。〔11〕工厂如此快速的膨胀,其劳动力和需求仅靠城市人口(因工业基本集中于城市)的自然增长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曾指出:近代产业“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没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没有不取决于人口绝对增长的工人的增加,前者是不可能的。”〔12〕这里的“绝对增长”不是指人口的自然繁衍,而是指移民和农村劳动力的移入等。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前,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外国移民和国内农村人口的迁入。之后,因严格的移民法限制,外国移民急剧减少,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主要靠农村人口的移入。1920-1965年间,共有3000多万农村人口流进城市,加入工业劳动力大军。这解了许多工厂企业劳动力不足的燃眉之急。

    3.城市文明的诱惑

    美国工业革命的长足前进,带来了现代物质文明,美国城市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19世纪20年代后,许多城市的照明采用煤气。1822年波士顿街道照明使用了煤气,随后纽约于1823年,费城于1837年采用。到19世纪80年代后,电灯广泛应用于室内和街道照明。至于城市自来水,居民早已享用。1799年后,费城已开始用蒸汽水泵把夏易基尔河的水抽到一部分城区。1822年,费尔芒特自来水公司成立后,用铁管代替木制管子把水送到整个城区。到1842年,所有比较大的城市都使用了人工的送水方法。1850年,缝韧机用作制衣和制鞋,带来一场服装业革命。到1890年,批量生产的服装,零售总值达15亿美元。〔13〕城市居民随时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成衣便服。19世纪60年代,罐头食品和炼乳极为普遍。90年代后,铁路冷冻车厢的使用更使城市居民能随时吃到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当时,城市中等收入以上之家都有冰箱。到1900年,全国已有2000多个冰箱厂。1920年,电冰箱开始机械化生产。城市居民不再像农村居民那样易受大自然变化的影响,即便在隆冬季节亦能吃上新鲜食品。1865-1900年,连锁商店的兴起,更是百货应有尽有,购物大为方便。19世纪80年代,室内盥洗间、厕所的出现,被称为“19世纪末美国人生活方式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因素”。

    城市文明更重要的方面是精神文化。城市是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舞厅、音乐厅、电影院、图书馆及教育机构的集中之地。19世纪,城市流行通俗歌剧、音乐喜剧与轻歌舞剧。进入20世纪后,电影兴起,爵士乐盛行。1840年,街上出现每分钱一份的报纸。此后廉价小说充斥大街小巷。免费图书馆几乎所有城市和较大的镇均有。19世纪50年代,全国图书馆增加82倍,达到1000多个,藏书量增加5倍。〔14〕美国的文化教育机构几乎均集中于城市。不仅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集中城市,就是中初级教育机构亦大多集中于城市。

    城市文化中更为吸引人的方面当属体育文化。工厂制度的兴起使  工人的工作与闲暇分开。工业化的进行,企业流水线的采用,使城市工人的闲暇时间增多。制造业工人的周工作时从1860年的65小时减到1920年的47小时。〔15〕工人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发展娱乐活动。随之,城市娱乐文化活跃起来。第一个有组织的广泛的体育活动是棒球。1845年出现棒球俱乐部,到1860年,至少有50个棒球俱乐部。1869年,出现职业棒球俱乐部。1876年成立了“全国职业棒球俱乐部联盟”。1885年后,自行车赛也流行起来。到1900年,美国人有1000万辆自行车。足球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后扩展为校际活动。1897年,普林斯顿大学对耶鲁大学的比赛有5万观众观战。篮球在19世纪末兴盛起来,也很受人欢迎。进入20世纪,足球成为最吸引人的“大球”。

    城市交通之便扩大了居民的活动范围。1820-1860年,公共马车盛行。1850年,马拉火车出现,并逐渐取代马车成为公共交通工具。1860年,波士顿马拉火车运客量达650万,各种马拉车运客总数为1350万。到1890年,全国市内马拉铁路线有6600英里在运行。〔16〕19世纪末,缆车、电车出现。20世纪后,汽车的普遍使用解放了城市居民,居民活动大为方便。另外,城市电话、电讯带来的方便也令乡下人羡慕不已。

    城市文明的方便、乐趣与充实和乡村社会的封闭、劳累与单调形成鲜明的反差。19世纪,乡村无自来水、煤气,没有剧院、图书馆,更无有轨电车,至于体育活动,更是与之无缘。19世纪中,《纽约论坛报》主编霍勒斯·格里利评论道:“我们不能全都住在城市,然而似乎所有人都决定这样做……,‘日用热水供应’、面包坊之面包、煤气、剧院,以及市内有轨电车……,凡此种种预示着现代味的趋势。农村却远离诸种享受。此乃‘天就’也。大概‘城镇’有诱惑力。”〔17〕进入20世纪后,部分乡村开始分享现代文明,可与城市相比差之甚远。大量农村青年受着城市文明的诱惑,纷纷奔向城市。

    4.交通运输之便

美国建国之初,交通运输异常落后。进入19世纪后,在政府的资助和鼓励下,美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民办、州办和联邦兴办的运河、铁路飞速增长。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816年,美国仅100英里运河,1840年达3326英里。1860年美国铁路已达30626英里,1914年猛增到25.2万英里,超过欧洲铁路里程总和。〔18〕铁路几乎通达所有的大小村镇。交通运输线发展的同时,运载工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航行于西部河流的汽船1815年仅7艘,吨位1500吨,1860年为817艘,吨位19.5万吨。〔19〕随之,客运价也逐渐下降。20世纪初汽车出现后,美国掀起了改善公路运动。1910年成立了“美国公路改进协会”。各州拨款  数百万美元改善乡镇和各县的公路。这样远离铁路线的乡区即可很容易到达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纵横交错的公路线使美国交通运输能力大为提高。发达的交通运输业为农村人口外迁大开了方便之门。

   

 

    大规模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改变了美国人口结构,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农村人口外迁洪流加速了美国人口城市化。

    美国人口城市化速度极为惊人。建国初,美国尚处于农业社会,可到20世纪20年代就已成为城市国家。进入20世纪中期,美国又步入大都会时代了。1790年,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仅24个,1870年发展到663个,1920年达到2722个,1970年猛增至7062个。1790年,城市人口仅20.2万,占总人口比例为5%,1870年城市人口为990.2万,占总人口的25.7%,1920年城市人口为5415.8万,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1.2%。1970年,城市人口剧增到14932.5万,占总人口的73.5%(见表2)。大都市增长也极为迅速。1940-1980年,人口在20万以上的大都会区从169个增加到318个,占总人口比例从52.6%增为74.8%。〔20〕

    在美国人口结构变动中,黑人人口城市化明显快于白人。当19世纪后期白人快速城市化时,大量黑人尚在田庄艰辛耕耘,遭受佃主盘剥。可一个世纪后,黑人城市人口比例大大超过白人。1880年,白人城市人口占白人总人口比例的28.3%,而黑人城市人口占黑人总人口比例仅12.9%。1920年二者相应数字为53.4%和30%,1970年变为72.4%和81.3%,后者远远超过前者(见表3)。黑人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即黑人农业人口外迁。1920-1981年,黑人农业人口减少96%,而白人农业人口仅减少79%。到1981年,美国3%的白人为农业人口而黑人仅1%。〔21〕

表2  美国城市人口及占总人口比例(%)

 

1790

1870

1920

1970

城市数

24

663

2722

7062

城市人口(万)

20.2

990.2

5415.8

14932.5

占总人口比例

5

25.7

51.2

73.5

资料来源和说明:根据《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到1970年》,第11-12页。城市指2500人以上的城市。

表3  美国白人与黑人城市人口对比

 

1880

1920

1970

城市人口

(百万)

白人

12.3

50.6

128.8

黑人

0.85

3.56

18.38

城市人口比例

(%)

白人

28.3

53.4

72.4

黑人

12.9

30.0

81.3

资料来源:同表2,第12页。

   

表4  美国各地区人口城市化比较

 

1820

1850

1920

1960

城市人口

(万)

东北部

48

228.9

2240.4

3584

中北部

1

49.9

1777.6

3548.1

西部

 

1.1

477.3

2178.7

南部

20.4

74.7

930

3216

城市人口

比例(%)

东北部

11

26.5

75.5

90.8

中北部

1

9.2

52.3

68.7

西部

 

6.1

51.8

77.7

南部

4.6

8.3

28.1

58.5

资料来源:同表2,根据第22页数字计算。

    美国各地区城市化时间与速度也不一样。东北部地区是工业化较早的地区,农村人口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大量外迁,城市化开始早、发展快。1820年,东北部各州城市人口仅48万,只占东北部总人口的11%。到1880年,东北部地区城市人口就达737万,超过农村人口,占东北地区总人口的50.8%。短短60年间,东北地区即实现了人口城市化。南部地区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长期是主要经济部门,农业人口外迁比较晚,城市化也较迟。1820年,南部地区城市人口为20.4万,占南部总人口的4.6%。到1920年,南部城市人口也仅930万,占南部地区总人口的28.1%。一直到1960年,南部城市人口达到321.6万,才超过农村人口。南部人口城市化花了一百多年时间。西部和中北部人口城市化慢于东北部,但快于南部。在19世纪中期,西部大草原农业大规模机械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就已外迁。1820年,中北部地区城市人口仅1万,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到1920年该地区城市人口即达177.8万,占北部中部地区总人口的52.3%。1850年,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仅1.1万,占西部总人口的6.1%。到1920年,西部城市人口即达477.3万,超过农村人口(见表4)。西部和中北部人口城市化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西进运动。源  源  不断的东部移民和外国移民(其中大多为农民)冲向西部。他们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来源。大部分西去之民都定居城市。美国学者弗雷德·香农指出:“有一个(东部)工厂劳工去西部农场,至少有20个(东部)农民去西部城镇,而每一个在美国任何一地拥有新农场的人,其10个儿子都会去城镇。”〔22〕

   

 

    农村人口洪流滚滚涌向城市对美国社会经济冲击不小,影响甚大。

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工厂企业的集中,需要人口的集中以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农业革命的进行,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使大量农业人口过剩。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美国,政府不直接介入社会经济活动。所以,人口的再分布主要靠自由流动来调节。农业人口迁往城市既解决了农业人口过剩问题,又满足了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达到人口的合理分配。如果不存在农村人口外流,那从大西洋沿岸到加利福尼亚的南部地区(佛罗里达除外),农业人口将增加50%,落基山以东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西北部各州农业人口将增加40-50%。总之,南部和西北部各州农业人口绝对增加数将达1100万。〔23〕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这还要淘汰1000多万农业人口。由此,农业过剩人口将达2000多万。而城市人口因外国移民减少,工业劳动力将严重缺乏,诸多后果将不堪设想。从此可见农村人口外迁与城市化之重要性。

    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蜂拥入城,人口的迅速城市化,也带来许多问题。

    人口的过分集中必然带来交通拥挤问题。20世纪汽车大量生产与使用后,城市交通问题更趋突出。大都市不断扩张兼并,也不能满足人口猛增的需要。1850-1970年纽约、芝加哥、费城、底特律、旧金山、波士顿和圣保罗等20个大城市总面积从235平方英里增至1685平方英里,〔24〕增加6.17倍。而同期,美国城市人口从3544000剧增至149325000人,〔25〕增加41.13倍。城市人口密度大幅度上升,拥挤现象加剧。城市汽车的增加对拥挤现象更是火上加油。1900年,美国机动车登记数仅8000辆,1963年跃至82058000辆。自1893年汽车使用以来到1963年,美国造了2亿辆汽车,实际使用达8000万辆。〔26〕1960-1982年,汽车、货车与公共汽车登记数从73858000辆增至159510000辆,增加116%。〔27〕而同期,汽车车祸从1040万起增为1810万起,增加42.5%。〔28〕美国政府虽然出资修了不少高速公路,进行“城市更新”,可道路的修建终究赶不上小汽车的发展速度。

城市犯罪问题是又一令人头疼的问题。人口的集中,尤其是大量农村人口和南部贫穷地区的黑人人口集中于城市中心,极容易导致犯罪。他们大多收入低微,常常面临失业的威胁。其中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经不住现代物质文明的诱惑而走向犯罪。美国学者斯卡皮蒂写道:“美国文化对获得成功和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极为重视。无数的广告以富有魅力的形式宣传新产品,鼓励人们买新房子,买汽车,买新式服装,买游泳池,买电动牙刷。我们多数人无力购买所有这些奢侈品,但是我们想得到它们,于是一些人转向犯罪:在店里小偷小摸,逃避所得税,或武力抢劫。”〔29〕1937-1957年,美国城市犯罪案件总数从665447件增至1096337件,其中抢劫案从26696件增为34641件。〔30〕1960-1971年,美国谋杀案总数增加了95%,盗窃案上升了269%。〔31〕而其中21岁以下的罪犯占总犯罪者的51%。黑人、印第安人都保持了较高的犯罪率。黑人犯罪率为黑人在总人口中比例的2-5倍。在对1000例少年犯罪作过研究后,美国学者得出结论认为:这类人中3/4生活在小康水平以下。〔32〕这就说明,大部分犯罪者乃为生活所迫而为之。

    人口与资本的大量集中,还使地价飞涨,住房紧张。1850年,美国非农业地价仅19亿美元,1900年增为293亿美元,1950年更达3678亿美元。1850-1950年,非农业地价增加193倍,而同期农业地价仅从7亿美元增为268亿美元,只增加37倍(见表5)。由此可见地价飞涨之一斑。地价飞涨必然带来房价飞涨,房租猛增。1970-1983年,美国新修单家住房平均售价从23400美元猛增到75300美元,增加221.8%。〔33〕房价飞涨,房租剧增,使许多低收入者无力购房或租房,纷纷涌进贫民窟。在美国的大城市中,贫民窟比比皆是。

    人口与资本集中的又一产物是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本的集中即是大量工厂企业的兴建。从18世纪工厂的兴建到20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工厂企业遍布全美各地。工厂放出的大量废气、废料极大地污染了城市环境。汽车的大量使用对自然环境更是贻害不浅。小汽车、  卡车和公共汽车排出大量尾气。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放入空中,产生光化学雾。这种棕黄色的烟雾能导致人体功能失调,视力降低,并腐蚀建筑物和纪念碑,是使林木花草枯萎的部分原因。洛杉矶即尝到了工业污染的苦果。1945年开始,每年春初季节有160天左右是烟雾迷漫。60年代初以来,美国政府开始加强对排放废气的限制,并采取其他限制措施,可控制污染的措施效果甚微。

表5  美国土地价值飞涨情况(单位:10亿美元)

 

1850

1900

1922

1950

非农业土地居住地

0.8

15.0

56.6

249.3

非农业土地非居住地

1.1

14.3

45.9

118.5

农业土地

0.7

3.6

12.4

26.8

资料来源:《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到1970年》,第255页。

表6  美国几个大城市人均财政情况(美元)

/总支出|税收|债务|

1970年|1982年|1970年|1982年|1970年|1982年|

 

总支出

税收

债务

1970年

1982年

1970年

1982年

1970年

1982年

纽约

838

2221

383

1143

1101

1472

亚特兰大

236

820

92

162

538

2354

华盛顿特区

1011

3532

517

1923

621

2783

圣保罗

214

837

83

177

449

2316

里士满

530

1248

210

668

787

1633

巴尔的摩

639

1545

222

465

649

1123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摘要》(1985年),第287页。

    交通拥挤、犯罪迭起、地价飞涨、环境污染,诸多问题弄得政府焦头烂额。为了应付这些问题,都市财政赤字严重,债台高筑。1970-1980年美国城市财政总支出从341.73亿美元增至936.9亿美元,增加174.2%。同期债务从437.72亿美元增为913.02亿美元,增加108.6%。〔34〕1960年,纽约市用于社会福利的拨款为6700万美元,而1975年仅用于对穷人的公共援助和医疗帮助即达91100万美元。1965-1975年,纽约市财政支出增加了260%,而个人总收入(税收主要来源)只增加了79%。1966-1974年纽约市政府短期债务(六个月)从4.67亿美元猛增至34.16亿美元。〔35〕到1975年纽约市财政濒临崩溃边缘,银行拒贷新款,要求还旧款。幸得联邦几十亿美元贷款方才度过难关。其他许多大城市,如底特律、巴尔的摩、辛辛那提、亚特兰大、里士满等都在劫难逃,背上沉  重的财政赤字负担(见表6)。

    综上所述,本文粗略地探讨了美国农业人口外迁与城市化,认为农村人口外迁是美国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发展的结果,其中城市文明的诱惑也作用不小。美国人口城市化有其有利的一面,也带来和加重了交通拥挤、犯罪、地价飞涨和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

   

注释:

〔1〕西蒙·库兹尼茨(Simon S. Kuznets)和多萝西·托马斯(Dorothy S. Thomas)编,《美国人口再分配与经济增长,1870-1950年》(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United States, 1870-1950),费城,1960年版,第39页。

〔2〕《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到1970年》,华盛顿特区1975年版,第11-12页。

〔3〕同〔1〕。

〔4〕〔5〕〔6〕约翰·肖弗(John Shover):《初为多数,终乃少数:美国乡村生活的转变》(First Mojority-Last Minor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Life in America),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页。

〔7〕同上,第149页。

〔8〕同上,第5页。

〔9〕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41页。

〔10〕沃尔特·威尔科克斯:《美国农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61页。

〔11〕同〔9〕,第41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4页。

〔13〕玛丽·诺顿(Mary B. Norton)和戴维·卡茨曼(David M. Katzman)等著:《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美国历史》(A People and A N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波士顿,1986年版,第542页。

〔14〕查尔斯·格拉布(Charles N. Glaab)和A·西奥多·布朗(A. Theodore Brown):《美国城市史》(A History of Urban America),纽约,1963年版,第101页。

〔15〕同〔13〕,第547页。

〔16〕肯尼思·杰克逊(Kenneth T. Jackson)和斯坦利·舒尔茨(Stanley K. Schultz)编:《美国城市史》(Cities in American History),纽约,1972年版,第327页。

〔17〕同〔14〕,第136页。

〔18〕哈  里·沙伊贝尔(Harry N. Scheiber)、哈  罗德·瓦特(Harold G. Vatter)和哈  罗德·福克纳(Harold U. Faulkner):《美国经济史》(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纽约,1974年版,第215页。

〔19〕格伦·波特(Glenn Porter)编:《美国经济史百科》(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纽约,1980年版,第75页。

〔20〕《美国统计摘要》(1985年),第17页。

〔21〕哈里·普洛斯基(Harry A. Ploski)和詹姆斯·威廉斯(James Williams):《美国黑人》(The Afro-American),纽约,1983年版,第450页。

〔22〕康拉德·托伊伯(Conrad Taeuber)和艾琳·托伊伯(Irene B. Taeuber):《美国变动中的人口》(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纽约,1958年版,第106页。

〔23〕美国“全国资源委员会”:《变动中的人口问题》(The Problems of A Changing Population),纽约,1976年版,第112页。

〔24〕同〔16〕,第445页。

〔25〕同〔2〕,第11-12页。

〔26〕约翰·雷(John Rae):《美国汽车简史》(The American Automobile, A Brief History),芝加哥,1965年版,第237-238页。

〔27〕同〔20〕,第596页。

〔28〕同〔20〕,第599页。

〔29〕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5页。

〔30〕同〔2〕,第413页。

〔31〕同〔29〕,第288页。

〔32〕同〔29〕,第290页。

〔33〕同〔20〕,第729页。

〔34〕同〔20〕,第286页。

〔35〕乔恩·蒂福德(Jon C. Teaford):《二十世纪美国城市:问题,希望与现实》(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City, Problem, Promise and Reality),巴尔的摩,1986年版,第143-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