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是在“衰落”还是在“复兴”

 

郑伟民

 

 

在战后的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生活中,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一直扮演着超级大国的特殊角色。战后初期至50年代,美国与遭受战争削弱的西欧国家和日本相比,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拥有无可匹敌的绝对优势。但从6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和西欧国家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的优势逐渐削弱。到70年代开始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美国、日本和以西德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初露端倪。进入80年代,美国的预算赤字急剧增加、国债猛增、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恶化,到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已由世界主要债权国变为最大债务国。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学者焦虑地指出,美国在经济上已走上衰落的道路。耶鲁大学保罗·肯尼迪教授所著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集中地反映了这种观点,这本著作的出版,在美国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与“衰落论者”观点截然相悖的是“复兴论者”的观点,他们不同意“衰落论者”的论点和结论。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塞缪尔·亨廷顿是“复兴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复兴的形象比衰落论者所描绘的衰败形象更加接近美国的现实”。〔1〕对于上述两种针锋相对的结论如何评价呢?当前的美国经济究竟是处在“衰落”过程中,还是处在“复兴”过程中呢?这是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深入地进行研究才能回答的问题。这场论战在我国的学术界也有反映,能否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美国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估量和判定当前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重大研究课题。

   

 

    谈论美国经济上相对衰落的言论并非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但是这个问题在美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造成如此强烈的反应,则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为什么“衰落论者”的观点能引起美国社会公众的广泛共鸣,显然事出有因。与战后美国经济处于巅峰时期相比,今日美国经济中的阴影确实日益增大,而且愈来愈明显。“衰落论者”列举的大量例子,确实是存在的,而且确实是令人焦虑的。

    总括而言,“衰落论者”提出了以下一些主要例证来论述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

    1.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日本等国快,工业相对衰退。日本和德国与美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尤其是日本,不仅在纺织、钢铁等传统工业方面已超越美国,而且在汽车、机器人、家用电器等领域也已占有优势,而在半导体、计算机及航空和航天技术方面则正在迅速地逼近美国,美国的许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丢失了阵地。保罗·肯尼迪认为,“从广泛的意义上看,保护主义情绪的出现,是美国制造业从未受到挑战的优越地位下降的一种反映”。〔2〕

    2.庞大的预算赤字和外贸逆差严重地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地位。80年代初,里根入主白宫后,一方面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一方面又大幅度降低税率,结果使预算赤字急剧上升。1982年,里根政府的财政赤字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80亿美元,这个数额比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都大。此后几年赤字又连续增加,1986财政年度,美国的预算赤字又达到了2210亿美元的创纪录数字。1988和1989财政年度赤字有所缩减,降到了1500多亿美元的水平,可是1990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由于海湾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增大,竟超过了2500亿美元。现在海湾战争虽已结束,但美国经济尚未走出衰退,根据美国政府预测,1991财政年度的赤字将高达3181亿美元。连年不断的庞大财政赤字使目前的国债突破了3万亿美元,每年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就超过了2000亿美元。

    8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美国的外贸逆差数额都较大。1981年,美国的对外贸易还有微小的顺差,1982年开始出现逆差,此后逆差数额逐年增大,由于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和农产品输出量下降,1986年美国的外贸逆差达到了1700亿美元的高峰。从1988年起,外贸逆差连续三年有所缩减,1990年的外贸逆差已降至1086亿美元。即使这样,美国承受的负担仍很大,外贸逆差和预算赤字一直是80年代困扰美国经济的两个严重问题。

    3.80年代中期以来,外债不断增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也是部分学者论证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重要证据。1982年,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当年的国外资产总额为8249亿美元,而外国在美国的资产总额为6887亿美元,前者扣除后者尚有1362亿美元的巨大差额。但是,为了弥补巨额预算赤字和外贸逆差,美国政府实施了高利率政策,以此吸引大量的外资。由于输入的资本迅速增长,输出的资本相对减少,加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举债,因此形势急转直下,到1985年,美国在国外的资产总额已比外国在美国的资产总额少1074亿美元,从而使美国由世界最大债权国沦为最大债务国,1987年,美国帐面上的国际净债额已达4000亿美元左右,1989年,美国的外债总额已超过6000亿美元,每年付息就需200多亿美元。

    4.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和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大幅度减少也是“衰退论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认为,在战后的全盛时期,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曾高达40%以上,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也超过1/4。而在80年代,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已降至25%以下,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则也已降至12%以下。“衰落论者”认为这些都是美国在经济上相对衰落的迹象。从现象上看,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下降幅度如此之大,确实给人以一种经济相对衰落的印象。

    根据以上这些例证,“衰落论者”认为美国经济已确定无疑地在走下坡路。保罗·肯尼迪在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时指出,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为军事目的花的钱太多,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帝国的手伸得太长”和“帝国过分扩张”。在他看来,军事实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上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减弱必然会影响国家实力的其他方面。保罗·肯尼迪认为,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超级大国,为了维护它的全球利益,它必须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而日本和德国则不需要承担美国所承担的各种军事义务,不需要在国防方面维持庞大的开支,它们可以把大量资金投入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推动经济和科学技术更快地发展,这是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实力增长速度上超过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保罗·肯尼迪为代表的“衰落论者”的观点招致美国一部分学者的质疑,这些学者依据几乎相同的例证,得出了与“衰落论者”截然不同的结论。塞缪尔·亨廷顿针锋相对地指出,从1965年至198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在19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名列第15。1966年至197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日本为11%,欧洲经济共同体为4.6%,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日本和欧共体。1971年至197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2%,日本为4.3%,欧共体为2.9%,后者的经济增长速度虽远不及自己在60年代的增长速度,但仍比美国快。而在1976年至1980年,美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4%,虽仍落后于日本的5%,但却高于欧共体的3%。进入80年代,美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这种慢于日本但快于欧共体的格局,而在1983年至1987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则与日本相等,均为3.8%,在此期间,欧共体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3%。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80年代初经济衰退结束后的几年中,无论从绝对和相对规模的角度看,美国的经济地位是在上升而不是在下降;是在“复兴”,而不是在“衰落”。

    其次,针对保罗·肯尼迪关于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下降从而证实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结论,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这些意见需要加上严格的条件限制。他指出,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国的生产占世界总产值的40-45%,之后,这一比例急剧下降,到60年代后期,美国的生产只占世界总产值的20-25%,一直到现在,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大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按照“复兴论者”的看法,战后初期,美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占份额高达40%以上,这是战争的暂时产物,它不可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结束这种不平衡状态,是美国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从60年代末以来的20多年中,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比较稳定地保持20-25%的份额,这是历史上“正常”的格局,不是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表现,尤其是在80年代,美国同西欧的主要国家相比经济优势有所增强。“复兴论者”认为“衰落论者”所说的80年代美国经济正在急剧下降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再次,对于导致美国庞大预算赤字和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复兴论者”也提出了与“衰落论者”不同的看法。他们承认“衰落论者”指出的,流入美国的大批外国资金没有用于投资,而是用于个人消费和政府的防务开支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不同意“衰落论者”把造成双赤字的原因归之于低生产、低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在“复兴论者”看来,这些因素的作用只会使双赤字缓慢地增加,真正促使预算赤字和贸易逆差迅速变成严重问题的是里根政府所奉行的降低税率,增加防务开支和促使美元坚挺的政策。里根政府原想通过降低税率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结果却造成了双赤字的大幅增加。因此,他们认为,双赤字不是由美国经济的缺陷,而是由里根政府不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起的,只要政府改变财政和经济政策,双赤字会迅速获得解决。“复兴论者”认为,里根政府后期已在改变政策,布什总统则会进一步采取减少双赤字的政策,如严格控制开支,削减国防费用和征收新税等,他们预言,随着预算赤字减少,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美元汇价下浮,以及新的贸易法的实施和出口的增加,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下降。他们还同意一些分析家的预测,美国的贸易逆差在90年代将变为贸易顺差。不过,“复兴论者”也承认,消除双赤字的过程需要美国经济付出重大代价。如果出现石油价格上涨等情况,问题会变得复杂起来。

    此外,“复兴论者”对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问题也不像“衰落论者”看得那么严重。他们一方面承认,美国外债的大幅度增加意味着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日益增大的一部分,既不能用于个人消费,也不能用于储蓄和国内投资,而要用来偿还外债本息,这样当然会影响美国人民今后的生活水平,他们同意“衰落论者”强调指出的,这是里根政府拚命花钱造成的后果。可是,对于美国目前的外债总额,他们有疑问。“复兴论者”认为,美国的统计方法有漏洞,统计数字不可信,不少收入项目在正式统计中没有反映或没有完全反映出来。例如,美国商务部正式统计的武器和劳务出口金额都比实际数额缩小了。又如,美国的正式统计没有把寄往美国的汇款计算在内。而人们谈论得更多的是美国在海外的实际投资数额比帐面上表现出来的数额要大得多。美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有相当数量是在70年代以前投入的,当时每个美元的购买力比现在要高得多,如果用现在的货币价值重新估价美国过去的投资,其数额将大大超过商务部正式公布的数字。假如把各种在统计中没有反映或没有完全反映出来的收入都予以计算。美国目前的外债总额肯定会大大减少。“复兴论者”还认为,美国的债务国地位并不令人担扰,因为,在国际上,美国的投资仍然遥遥领先。

    “复兴论者”还否定了“衰落论者”的下述结论,即由于用在军事目的方面的开支过多,挤掉了用于经济增长的投资,因而导致经济的相对衰落。他们争辩说,没有可比较的证据足以证明,军事开支必然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反之,防务开支还可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如果美国的经济停滞不前,那并不是因为美国陆海空军士兵守卫在易北河畔、霍尔木兹海峡和三八线上;而是因为美国男女老少沉迷于舒适的富裕生活,威胁美国的实力的是消费主义,而不是军国主义”。〔3〕

    “复兴论者”还举例论证,美国由于其社会具有竞争、机动性和移民等特征,拥有一种难以衡量的“软力量”,因此,它能比其他任何大国经受住种种考验。

   

 

应该说,无论是“衰落论者”还是“复兴论者”都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论点,但是,他们的有些看法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因而有失偏颇。

    就结论而言,我们既不同意“衰落”的提法,也不同意“复兴”的提法。我们认为,在论述美国在今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究竟是在“衰落”,还是在“复兴”,首先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前提,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这一问题。1865年美国的南北战争结束后,扫除了南部奴隶制的障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了统治地位,现代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工业生产开始超过英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从此,英国开始丧失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世界工厂”的根基动摇了。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总量相当于英、德、法、日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与美国相比,在钢铁、采煤、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已失去优势,在电力、化学、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方面则明显地处于劣势。不过,当时英国虽然已失去“世界工厂”的特殊地位,但在国际贸易、世界航运和世界金融方面仍居首位,仍是世界军事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在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中继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有了迅速的增强,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工业生产总值远超过英国,但仍称不上是超级大国。与此同时,英国虽继续在走下坡路,在经济实力上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却依然是世界强国之一。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才在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方面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了盟主的地位,并成为战后世界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英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元气大伤,实力消耗殆尽,随着其殖民帝国的解体,英国的衰落形象已完全显露出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美国的兴起,还是英国的衰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才完成的。美国的兴起及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不单是由于其经济实力空前增强,而且也是在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基础上,军事实力获得极度膨胀,政治和文化等影响力大为加强的结果。因此,衡量一个世界大国的兴衰过程应该以其综合国力为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既要考察该国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的消长,也要考察该国人口、规模、疆域大小、自然资源丰度、教育水平、科技成就、社会凝聚力等各种要素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毫无疑问,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要素中,总体经济实力具有首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是从总体经济实力中衍生出来的,还因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往往最先是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削弱表现出来的。英国的衰落就是先从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开始的。19世纪最后几十年,美国和德国就已在经济上先后赶上和超过英国。促使英国衰落的因素很多,但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英国在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电气、化学、石油、汽车等新技术部门的竞争中输给了美国和德国,经济增长长期乏力和缓慢,生产率的增长也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此外,英国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庞大的殖民体系基础上的,英国本土面积只相当于美国的俄勒冈州,却控制着相当于世界1/4面积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无法长期维持这种局面,随着殖民地的离心倾向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发展,英国的殖民体系终于崩塌了。

    英国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是比较清楚的,英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重要侧面。现在,“衰落论者”又把当代美国与昔日的英国相比,并由此得出美国相对衰落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的对比是不十分恰当的。“衰落论者”论证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主要依据是,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日本,双赤字问题严重,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了,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军事开支过于庞大影响了经济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但如果认为美国现在已经开始走上昔日英国曾经走过的衰落之路,那是缺乏说服力的。这是因为,迄今为止美国仍然是当代世界中经济实力最强和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  更不必说在军事上已超过美国。日本虽然已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它的经济增长速度也确实比美国快,但与美国相比,在经济实力上仍有相当一段差距。1980年美国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26317亿美元和10401亿美元,日本的经济规模约为美国的40%。到1989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0亿美元,比1980年净增了两倍。同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则增至52340亿美元,比1980年只翻了一番。拿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日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美国,其经济规模已接近美国经济规模的60%,但就绝对额来看,两者的差距还扩大了,198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比美国少16000亿美元,1989年,这个差额却扩大为22000亿美元。如何看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与50和60年代的巅峰时期相比,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确实有所削弱,然而如果把这种削弱说成是相对衰落,就不那么确切了。削弱和衰落是两个含义不完全一样的概念,前者反映量的变化,后者则反映质的变化。如果说一个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是指对其他国家经济优势的缩小,那么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则是指经济优势开始丧失,大英帝国的兴衰史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只有当某个大国首先在经济实力上赶上并超过美国,才谈得上美国经济开始衰落,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把未来可能出现的衰落当作现实来谈,自然容易得出过于悲观的结论。我们认为,用相对削弱的概念来表述近20年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比较确切,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与之相反,“复兴论者”在反驳“衰落论者”的论点时,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得出了过于乐观的结论。他们主要依据80年代某些年份的统计数字来证实,美国经济不是在衰落,而是在“复兴”。例如,塞缪尔·亨廷顿在论证这一现象时指出,在1980年至1986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是它在1965年至1980年之间年均增长率的58.7%,而美国在1980年至1986年的年均增长率则是它在1965年至1980年之间年均增长率的110.7%。他认为,在1983年至1987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几乎相等。其中有三年美国还居领先地位,同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也高于欧共体的经济增长率。根据塞缪尔·亨廷顿援引的1988年出版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提供的统计,1981年至1985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三方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4%和1.5%;1983年至1987年的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3.8%、3.8%和2.3%。确实,1982年经济危机结束后的几年中,美国经济增长率与日本相比,差距缩小了。同时,从7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中期,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一直比欧共体高。但是,仅用这么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数字来论证美国经济正处在复兴之中是缺乏说服力的。大家知道,正是在此期间,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了,而且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如果同意“复兴论者”的意见,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不是变得更弱,而是变得更强了,因而表现出了“复兴”的势头,那么又如何解释1988年以后欧共体经济增长速度重新加快的现象呢?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至少在90年代头几年,不仅日本由于内需较旺,经济增长率会高于美国,而且随着1992年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欧共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超过美国。假如按照“复兴论者”的方法论原则,一旦出现这种现象,美国经济是否意味着由“复兴”转向“衰落”呢?我们认为,塞缪尔·亨廷顿采用短暂的几年时间来论证美国经济的“复兴”,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近20多年来,美国对日本和欧共体国家的经济优势确实是削弱了,虽然这种削弱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经济实力,从而还没有导致美国经济的“衰落”,但也谈不上什么“复兴”,重新振兴美国经济只是一个要努力去争取实现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许多因素,把努力去争取实现的目标当作现实同样是不妥的。

    在讨论中,有的学者还提出了一种“兴衰并存论”。我们感到这种提法的含义不十分清楚。在“兴衰并存”的美国,“兴”是指什么,“衰”又是指什么?如果“兴”是指代表新技术发展的新兴工业或朝阳工业,那么“衰”就是指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了。不过,虽然同时存在朝阳工业和夕阳工业是美国经济生活中的现实,却不是我们真正要讨论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我们讨论美国是否已处于相对衰落状态,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说的,即主要是从综合国力和总体经济实力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它反映的是全局的和本质的现象,而不是局部和表面的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日本、德国和其他国家都同样存在朝阳工业和夕阳工业,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不能以此作为论述美国经济兴衰的依据。现在要回答的问题是,目前,美国在综合国力和总体经济实力方面是否已被某个大国赶上和超过。回答是否定的。在当代世界的三个经济中心之间,日本虽然在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和科学技术的若干领域中超越了美国,并继续以经济大国的姿态在经济上向美国提出咄咄逼人的挑战,但就总体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而言,日本与美国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至于说到包括军事实力、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国力,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就更大了。因此,在美国、日本和以德国为核心的欧共体三极结构中,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美国仍将继续发挥盟主的作用,在处理重大的国际事务时居于主导地位。在这次处理海湾危机的整个过程中再次显示了美国的主导地位。这不是说,美国绝不会走英国曾经走过的衰落之路,而是说,当代美国与20世纪初的英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现在的美国除了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人口众多、本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政治上有较强的凝聚力、地理上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等,都是当时英国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始终是一个整体,所有这些因素使美国在发展经济和科技,增强军事实

力方面拥有比当时的英国要大得多的回旋余地。我们论述这些特点的用意是想指出把昔日英国与当代美国作简单类比是不确当的,而不是说,美国绝不会走英国曾经走过的衰落之路。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对其主要伙伴日本、德国的经济优势已经大大削弱了,美国如不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扭转这种现象,同样有可能在经济方面彻底丧失优势,走上衰落的道路。但是,即使会出现这种前景,也恐怕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

   

注释:

 

〔1〕塞缪尔·亨廷顿:《美国是衰落还是复兴?》、美国《外交季刊》1988-1989年冬季号第77页。

〔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639页。

〔3〕《美国是衰落还是复兴?》,美国《外交季刊》1988-1989年冬季号,第87-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