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日、西欧国际资本地位的新变化
孙海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美国、日本和西欧是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角。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它们既是资本的主要供应者,也是资本的主要需求者。因此,探讨美、日、西欧在未来国际资本地位的若干变化,对于分析90年代世界范围的国际资本流动变化趋势是有益的。
一、美国国际投资地位的下降和最大的资本净输入国地位的继续存在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美国曾君临天下。1981年美国的国际债权地位曾达到顶峰,对外净资产为1409亿美元。1982年虽略有下降,但仍达1367亿美元。然而,时隔三年,到1985年美国竟转化为拥有1114亿美元净外债的世界最大债务国。1990年底,美国的对外净债务高达4121亿美元,五年中以年均30%的比率递增〔1〕。美国对外净债务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外国资本流入美国的数量超过了美国资本向外输出额。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联邦政府长期存在着庞大的财政赤字和私人消费的过度增长,造成了国民储蓄率偏低和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199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为2200亿美元,1991年估计为2800亿美元,1992年预计将升至3600亿美元。另外,美国的私人储蓄率不断降低,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现已降至4%以下。长期偏低的储蓄率与不断膨胀的社会总支出相结合,造成了美国储蓄缺口的拉大和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
这种失衡的基本经济结构在美国对外经济关系中表现为美国对外贸逆差的日趋扩大和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或者说,美国人借外国人的钱来购买外国人的货物。这导致美国国际投资地位的下降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应者地位大大削弱,从而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入国。尽管从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即累计余额)看,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1990年底为4215亿美元),但是从海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加量)看,美国则被日本超过,在1980-1989年10年中美国海外直接投资增加量为1821.9亿美元,同期内日本海外直接投资增加量为2209.1亿美元。近几年的情况就更加突出,1985-1989年美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量为1586.1亿美元,日本则为1819.5亿美元。〔2〕
1990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陷入停滞、衰退之中,市场需求疲弱,私人投资和消费有所减少,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有所增加,而外国在美投资增量减少,甚至有抽回资本的现象。在1990年,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分别增加514亿美元和321亿美元,私人银行贷款增加5亿美元,官方资本输出增加59亿美元,使美国在1990年的资本输出总增加额为915亿美元,超过了外国资本输入美国的增加额(640亿美元),从而使美国的国际投资地位略有改善,对外净负债额比上年减少274.9亿美元。〔3〕
然而,在短期内美国以“双赤字”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关系的失衡是难以得到纠正的。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以及由此产生的资金不足的状况将继续存在。这是制约90年代美国对外投资增长、改善国际投资地位的基本因素。美国在未来国际投资格局中,一方面将保持对外投资的一定增长,另一方面将继续吸收大量国际资本,成为国际资金的最重要流向。
二、日本将继续扩张海外资本输出但增长率将比80年代低
在8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其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由1979年底的329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底的3107亿美元,11年中增加了8.4倍,每年平均递增22.6%〔4〕。这使日本的海外投资地位显著改善,成为世界性的国际投资大国。在90年代日本海外投资将是怎样一种势态?这取决于:(1)曾经支撑和促进日本对外投资增长的因素是否在未来继续起作用,作用强度如何;(2)90年代日本国内和国际经济的重大变化与调整对日本海外投资的影响。
1.国际贸易顺差仍将是日本扩大资本输出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资金来源。
据日本经济学家计算,日本对外输出资本的资金来源中,约有55%是来自经常帐户顺差赚来的钱,约有45%是来自日本的银行和企业的向外借款。〔5〕在80年代日本的外贸顺差累计总额高达5250亿美元,经常帐户盈余总额为4153亿美元。〔6〕庞大的国际收支盈余资金支撑了日本海外资本扩张,尤其80年代后半期日本向外投资的增长幅度更加明显。在1986-1989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投资增加额达1703亿美元,相当于1951-1985年35年中日本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2倍多。
近年来,由于日美贸易摩擦加剧,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开始实施扩张内需、开放国内市场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在这种政策努力下,日本的外贸顺差和经常帐户盈余有所回落。例如,日本的经常帐户盈余由1988年的772.7亿美元减至1989年的534亿美元;外贸顺差也由1988年的953亿美元减少到1989年的700亿美元〔7〕。在90年代,这种政策努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日本海外投资的进一步增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日本经济结构与发展政策的调整,只会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与活力,而决不是要使外贸顺差消失。日本的社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其国内市场容量的基本状况不会因政策调整而发生改变,因此,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剩余资金将继续大量存在。以此为基础的对外投资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日本国际金融地位的上升,将大大加强其海外投资的能力。
一个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国内剩余资金的积累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国银行系统在国际金融市场筹措和运用国际资金的能量。1986年以来,随着国内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日元的升值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日本银行跨国融资能力大为增强。在跨国资金运用方面,日本银行对外资产余额已由1983年底的3530亿美元猛增到1988年底的17564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37.8%,美国银行对外资产在1988年底则为6889亿美元,只为日本的四成弱〔8〕。海外资产的膨胀,表明日本银行机构以贷款、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方式向国外输出资本的增长,成为日本整体对外投资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持力量。
在跨国筹资方面,日本在国际银行信贷和发行国际债券两种渠道进行跨国筹资的地位和能力,近几年大为增强。从国际银行信贷看,借款者主要是几个工业大国。1983年国际银行信贷总额为7205亿美元,各国借款比例为:美国24%,日本19%,英国10%,西德9%。在1989年9月底为止的一年内,国际银行信贷总额为14022亿美元,其中,日本占34%,跃居首位,美国占12%,法国占9%,西德占7%,英国占6%。从发行国际债券筹资情况看,1989年9月底国际债券发行累计总量(存量)为12496亿美元,其中,日本发行余额为2556亿美元,占20.5%,美国1669.8亿美元,占13.4%。1989年当年国际债券发行总额(增量)为1642亿美元,其中,日本发行额722亿美元,占44%,居各国之首,英国次之,占11%,美国只占2%〔9〕。
上述情况表明,日本筹措和运用国际资金的能力已跃居各国之首,成为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上最大的借款人和贷款、投资人。现在日本正朝着“金融大国”的方面发展。
3.日本国内的巨额储蓄,是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物质基础。
储蓄作为剩余资金的积累,也有助于日本增加海外投资。虽然近几年来日本居民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储蓄总额却不断增大。1987-1989年居民储蓄总额连续三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0年6月底,日本居民各项存款余额达734.8万亿日元。按当月平均汇率(153.77日元兑1美元)折算,约合47786亿美元,分别相当于日本和美国GNP的2.12倍和1.16倍〔10〕。随着日元国际化的发展,日本储蓄中将有更大一部分直接作为国际资本向海外输出。
4.日元升值对日本资本输出的推动作用。
1985年以来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刺激了日本海外投资的急剧增长。根据日本经济实力与增长势头,以及与美欧经济关系 的变化方向估计,90年代日元很可能进一步升值,成为促进日本资本输出的一个有力因素。
5._90年代日本国内庞大的公共建设投资,有可能对其资本输出起抑制作用。
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日本将于今后10年在国内进行总额430万亿日元(按130∶1的汇价折成3.3万亿美元)的公共建设投资。这金额比前10年(1981-1990年)公共建设投资总额(263万亿日元,不含国铁和电信电话公司投资部分)增长了63.5%,年平均投资额43万亿日元(约合3300亿美元)〔11〕。大幅度增加国内的公共建设投资,将花掉日本国内一部分税金和资金积累,因此有可能成为削弱日本资本输出能力的因素。但是,这一因素的影响将由于其他因素的积极作用而抵销。
6.利润再投资将成为90年代日本海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85-1989年日本得自海外投资的收益以每年平均40.2%的速度递增〔12〕。由于1985年以后日本输出的大量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将在90年代进入收获期,来自海外投资的收益必将大幅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日本的资本输出能力。另外,海外投资收益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转化成再投资,成为日本在90年代扩大海外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预料,利润再投资在日本海外投资中的比重将大为上升,构成日本向外扩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在90年代推动和促进日本海外投资的因素多于抑制和削弱因素,而且在作用强度上前者将超过后者。因此,日本对外资本输出在90年代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但由于若干制约因素的作用,日本的海外投资增长率可能略低于80年代的水平。
三、欧共体的国际投资地位和影响将大为增强
近几年来,在以美国、日本和西欧为三极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地位日益上升。特别是1992年西欧12国建成统一市场后,欧共体在世界经济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投资与信贷领域,欧共体的地位和影响也将进一步上升。
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德国、英国、瑞士和荷兰是主要的海外投资国。90年代,由于西欧地区及各国政治经济的变化的影响,上述各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1.德国将由全球性海外投资大国转化为以欧洲为主的地区性投资国。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东、西德的统一,对德国经济及对外投资(及贸易)格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第一,西欧地区建成统一市场后,作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强国的德国,将把对外经济关系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转向该地区内部市场,增加区内贸易和投资,而相对减弱对区外贸易和投资。第二,东、西德统一后,德国东部地区经济重建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一方面,政府开支将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私人资本将有相当一部分投入东部地区,使投入到国外的资本相对(甚至绝对)减少。
此外,两德统一后,东部地区的经济重建和巨大的社会需求将导致商品出口减少、进口大量增加。1991年上半年德国的外贸顺差减至50亿马克,致使其经常帐户出现了20亿马克的逆差,这与拥有500亿马克盈余的1990年上半年形成鲜明对照〔13〕。对外贸易顺差的减少和经常帐户赤字的出现,将直接削弱德国向外输出资本的能力。尤其是在90年代前半期,德国以投资和贷款等形式向外输出的资本量将减少。在德国的对外投资资本中,流入欧共体其他成员国的资本比重将明显上升,投向其他地区的资本比重则相应下降。可以预料,在未来几年内德国将由一个全球性投资大国转化为以欧洲为主的地区性投资国。
然而,在90年代后半期,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市场化改造的完成和技术层次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整个德国的经济实力将大为增强,国际经济地位将进一步上升。无疑,德国的资本输出能力及其国际金融影响将跃向一个新阶段。
2.英国作为欧洲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英国是一个老牌金融大国,其发达的金融网络伸向世界各个角落。英国通过其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将资本投向世界各地。从海外投资的累计余额(存量)看,战后以来英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资国,而且其国际投资地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70年时英国占全世界海外直接投资累计余额的比重为10%,1980年则升至15%,1987年再升至19%。到1987年底,英国海外直接投资余额达1778亿美元,相当于西德(1000亿美元)和日本(770亿美元)两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之和〔14〕。1987年以后,英国向海外投资呈现加快趋势。到1990年底英国仅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就达1081亿美元,居各国之首,约为日本和德国对美国投资(分别为835亿美元和278亿美元)之和〔15〕。
此外,英国利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广泛的银行网络,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着很强的融资能力。这是英国向外筹资和输出资本的重要条件。因此,预计90年代在德国向其东部注入资金进行经济重建、对外投资难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英国对外投资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作为欧洲最大及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资国的地位和影响将更加重要。
除英国和德国外,瑞士与荷兰也是欧洲重要的海外投资国。据瑞士国民银行1991年9月份发表的统计报告,在1989年和1990年瑞士向国外输出的资本分别达到514亿瑞士法郎和470亿瑞士法郎(按1989年和1990年各年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314亿美元和337亿美元)〔16〕。在欧洲各国的资本输出中居前列。荷兰在向海外输出资本方面有着较长的历史传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到1990年底,荷兰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高达643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日本,居第三位。
值得指出的是,西欧是国际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地区。伦敦、法兰克福、苏黎世和鹿特丹等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集中于西欧地区,使西欧成为全球范围内国际资金的最重要集散地。这些国家的海外资本输出,在数量上不只仅限于国内剩余资金的积累,而且可以发挥他们跨国融资的有利条件,支配和运用更多的国际资本。在资本跨国流动的手段上,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效、安全和方便。
综合而言,欧洲经济共同体在90年代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和影响将大为提高,预计在90年代,欧共体的资本输出能量将进一步扩大,继续成为国际资本的最大供应者。
四、结 论
历史地比较美、日和西欧的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清楚地看出,美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在不断下降,而日本和西欧的国际投资地位在迅速上升。在1960-1985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存量)占世界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由47.1%降至35.1%,1990年再降至28%。日本占世界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则由1960年的0.7%升至1985年的11.7%,1990年再升至18.5%。日本已崛起为世界性海外投资大国。其海外直接投资累计余额已相当于美国的70%左右。预计在今后5-10年内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累计余额将接近或超过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余额。欧共体的海外直接投资余额已经超过美国,占世界海外直接投资总余额的比重已在1/3以上。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和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美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将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欧洲和日本的地位将再度上升。
在国际投资领域,美国、日本和西欧不仅是国际资本的主要输出国,同时又是国际资本的主要输入国。资本在美、日和西欧之间的相互对流是当今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国际资本运动的主流。
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研究报告,目前美国、日本和西欧(即欧共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世界海外直接投资总余额的81%,其中大部分是在它们三家内部的相互投资。1990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4%是投向发达国家的,其中对欧共体和日本的直接投资分别为1729.4亿美元和209.9亿美元,二者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6%。同时,美国又是其他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主要场所。自1985年起外国对美国的各种投资总额一直超过美国在国外的各类投资总额,使美国保持着最大的资本输入国(或称最大的债务国)地位。1990年底,欧共体和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总额分别达到2299亿美元和835亿美元,二者合计占外国在美直接投资总额的77.6%〔17〕。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也日益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它在日本海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1980-1984年累计为47%;1985-1989年累计为68%;其中1989年高达72%,对美国投资占48.5%,对欧洲投资占22%。
在90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仍将是国际资本的三大主要投向。不过,由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和东、西欧经济日趋一体化,以及日本扩张内需、开放国内市场的影响,流入欧洲和日本的国际资本将快速增长,所占比重上升。而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的数量与速度将减缓,美国作为国际资本主要投资场所的地位将相应下降。这是美国、日本和西欧在国际投资领域内所占地位和影响力发生变化的另一种表现。
注释:
〔1〕据美国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历年资料计算。
〔2〕《美加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3〕美国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1991年第6期。
〔4〕1979年和1989年底的数字资料引自《美加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1990年数字资料引自《中国财经报》1991年10月12日。
〔5〕转引自《世界经济译丛》1991年第5期。
〔6〕《美加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7〕日本日兴证券有限公司1990年11月20日出版的统计资料。
〔8〕《世界经济译丛》1991年第5期。
〔9〕《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第4期和《世界经济译丛》1991年第5期。
〔10〕〔11〕〔12〕引自《日本学刊》1991年第5期。
〔13〕《经济日报》1991年9月24日。
〔14〕日本贸易振兴会:《1989年世界海外直接投资白皮书》。
〔15〕〔17〕美国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1991年第8期。
〔16〕《经济参考报》1991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