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美德经济地位的

变化及双边经济关系浅析

 

杜厚文、张  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

 

 

两德实现统一后,一个经济上实力雄厚、政治上寻求更大发言权的新德国将会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美德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一、美德经济关系的简要回顾

 

    二战后,美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曾经设想要使德国成为一个农业国。但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开始,以及考虑到德国的复兴对于整个西欧重建的战略意义,美国对德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所谓“马歇尔计划”),德国西占区从1948年起被纳入该计划中;到1952年止,总共接受了15.6亿美元的援助。另外,到1951年,经由“占领区政府救济金”的形式,美援德金额达16.2亿美元。〔1〕这些援助为西战区(即后来的西德)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对基础设施的重建,解决进口贸易中的外汇短缺,摆脱经济上的孤立地位,重新建立与其他西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西德以后重返世界市场打下了基础。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宣告成立,由于美国的积极态度,西德成为欧共体创始国之一。欧共体关税同盟的建立及其关于资本自由流动的规定等措施,一方面使西德对各成员国的贸易迅速扩展,与各成员国相互间的资本输出输入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推动了西德与它们的经济、科技合作;另一方面,也使得西德对美国在经济上的依赖有所减弱,同时,对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加强。如1967年,美国是西德最大的商品供应国,但到1972年,美降至第5位。又如,西德的对美出口从50年代末到60年中大量增加,并在1968年首次出现了贸易顺差。$欧共体关税同盟的建立,迫使美国资本大量流入西欧各国尤其是西德,以便在共同体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绕过关税壁垒。从1960年到1981年,美在西德的直接投资累计额增长了近16倍,达156.5亿美元。它们为西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开拓了国外市场。美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汽车、机器制造、计算机等重要部门,是西德引进外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德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规模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到1977年,其累计额为24.94亿美元,集中于化学工业(占10.5亿美元)和贸易(占9.6亿美元)两方面。

因此,从战后的发展来看,西德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在变小,但两国的经济关系仍在不断发展。

   

二、美德经济现状的综合比较

 

    80年代以来,美德经济地位及双边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德关系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从国民经济规模来看,统一后的德国约为美国的28.3%(1990年,美国GNP为55899.12亿美元,德国为15801.55亿美元),比前些年有所提高。但若以人均GNP来衡量,则差距反而加大。然而,单以GNP来比较两国的实力,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如采用日本经济企划厅的“综合国力”标准,则可以得到下述结论:〔2〕

美德经济实力比较(年度变化%)

 

1985

1988

1989

1990

美国

100

100

100

100

德国

34.0

40.7

37.7

43.7

    即德国的经济实力呈上升趋势,并已达到美国的43.7%。

    以西方宏观经济学主张的经济稳定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四项标准来衡量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我们分别采用GNP年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经常项目余额这四项标准,就会发现在整个80年代,美国在经济增长方面略优于联邦德国;在就业方面上,两国1983年以后不相上下;而在价格水平和国际收支两方面,联邦德国的表现远比美国好。尤其是在经常项目余额上,美国积累了巨额赤字,到1990年止,共计达到7018亿美元〔3〕。而联邦德国的顺差高达2887亿美元。而且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运行中积累了很多弊病;相对而言,联邦德国的经济运行则要健康得多。

    1990年,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据估算,其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只1%。这一年的统一后的德国,尽管也面临原东部地区的萧条、破产和失业,却取得了4%的实际增长率,消费物价增幅也只达2.8%,的确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应注意到,由于东西德货币联盟的实现,德国的货币供给量陡增10%以上)。当然,对这一次美国经济的衰退持续时间长短尚有争论。但相形之下,德国经济的前景更令人乐观是无庸置疑的。

   

三、美德国际经济地位及双边关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从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以及科技等方面来分析美德两国的实力以及双边经济关系。

    (一)国际贸易方面。美德两国都是世界贸易大国。美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占其GNP的比重,1980年为10.8%,1989年为12%;同一时期,德国为10.5%(仅次于美国)和29%。一般情况下,原西德每年的出口额约占整个世界出口额的1/10还多。

    美国由于其经济吸收能力极强,战后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市场。各国也都盯住这一市场,力争扩大对美出口。历届美国政府也都极力主张“自由贸易”。但随着美国巨额外贸赤字的出现,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开始高筑。目前,美国的外贸赤字仅1984-1989年就达8485.3亿美元之巨,成了其经济增长的一大拖累。而德国则恰好相反,多年来一直拥有巨额贸易顺差。这与德国的鼓励出口政策是分不开的。如对经营外贸的企业出口产品减免税收,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提供政府津贴和贷款等。其结果是,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出口增长超过国内总需求和生产的增长。大量的外贸顺差为国民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推动了各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出口扩大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是美国所不具备的。

    从出口量的年度变化来看,美国80年代的出口增长很快,而进口量的增长则相对较慢,那么为什么其贸易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呢(相反,德国的出口量增长较慢,进口量增长要快得多,却仍有大量盈余)?这个问题牵涉到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贸易条件是衡量竞争能力的较好的指标。从1972年以来,美国的贸易条件总的来说趋于恶化,这意味着出口商品相对于其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下降。所以美国的外贸赤字的扩大不足为奇。事实上,80年代,美国对世界上每一主要地区都有逆差,且贸易赤字的增加大致和每个地区的贸易量成正比。而德国的情形则不大一样,故而贸易顺差能连年维持。

    比较利益是国际贸易获利的基础,考察两国的比较利益有助于说明两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化。联合国出版的《1989-1990年欧洲经济展望》考察了世界各类国家和地区工程产品(Engineering Goods)出口的比较利益。以下我们就根据该书的考察来分析美德两国工程产品出口的比较利益的变化,并借此说明其对各自贸易状况的影响。

    下表是根据《1989-1990年欧洲经济展望》第358-363页中技能密集型(Skill-Intensive)产业的情况编制的(加非技能密集型产业一共有29项产业)。

    从表中可以发现,1970年,美国国内有10类工程产品具有比较利益。到1987年,这10类中的3类(非电力机械,电动机械,公路机动车辆)已失去比较优势;而德国国内,1970年有7类产品具有比较利益,到1987年这一情况保持不变;另有农机产业已具备了比较利益。这些是德美两国在国际贸易中各自优势的所在。

    再从RCA值的变动趋势来看,从1980年到1987年,德国仅有两类产品(金属容器和特种工业机械)的比较利益得到明显加强(RCA值增加0.2以上),其他产品的比较利益基本不变。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在医用电子仪器和飞机两类产品上比较利益得到加强,同时在农业机械、办公机械、特种工业机械上的比较利益遭到削弱。

美德工程产品RCA指数及其在国内的排序〔4〕

 

1970

1980

1987

RCA

名次

RCA

名次

RCA

名次

RCA

名次

RCA

名次

RCA

名次

金属容器

0.56

22

0.86

18

0.74

16

0.94

15

0.68

16

1.15

12

动力机械

1.77

3

0.85

20

1.93

5

0.92

18

2.03

4

0.98

19

农业机械

1.68

4

0.81

24

1.83

6

0.93

16

1.24

8

1.11

14

办公机械

2.17

2

0.83

23

2.38

2

0.74

23

2.15

3

0.56

26

金属制造机械

0.92

14

1.86

1

0.71

17

1.67

2

0.57

18

1.48

2

特种工业机械

1.56

6

1.31

9

1.94

4

1.11

13

1.30

7

1.42

4

非电力机械

1.36

8

1.4

4

1.22

8

1.38

4

0.99

10

1.43

3

电动机械

1.07

10

1.34

7

0.99

10

1.30

6

0.98

11

1.23

10

通讯设备

0.82

16

0.74

26

0.75

15

0.73

24

0.84

13

0.57

25

医疗电子仪器

1.10

9

1.8

2

2.12

3

1.38

3

2.36

2

1.37

5

铁路车辆

0.98

13

0.98

17

0.85

12

0.77

2

0.79

14

0.77

22

公路机动车

1.02

12

1.28

10

0.83

13

1.32

5

0.86

12

1.33

8

飞机

3.91

1

0.16

29

3.65

1

0.64

26

4.89

1

0.65

23

船舶

0.23

28

0.44

28

0.38

27

0.34

28

0.35

23

0.45

29

仪器

1.53

7

1.24

11

1.02

9

1.17

11

1.08

9

1.02

16

资料来源:Economic Survey of Europe in 1989-1990,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1990, pp.358-363.

若从两国各自的优势产业来看,美国在办公机械、医用电子仪器、飞机制造等附加价值高的高技术产业上具有世界性的领先地位;而德国在金属制造(Metalworking)机械、医用电子仪器、非电力机械、特种工业机械上具有优势。看起来是各领风骚,但实际上德国在办公机械(1987年在国内29项产业中居第26位)、飞机(第23位)、通讯设备(第25位)等反映当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产业中比较利益非常之小,与美国相比,相去甚远。须知,RCA是以市场份额来定义的。若假设两国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份额相等,则1987年美国在办公机械这一项上的市场份额是德国的3.8倍,在飞机这一项为7.5倍。

    如果再考察一下美、德两国的高技术和高级技术工程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就更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整个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德国的市场份额大致只为美国的1/3左右。

高技术和高级技术工程产品出口世界市场份额(%)

 

1970

1980

1987

高技术

高级技术

高技术

高级技术

高技术

高级技术

美国

36.69

22.99

29.18

20.84

24.54

16.74

德国

11.93

22.69

11.56

19.99

8.52

19.17

资料来源:Economic Survey of Europe in 1989-1990,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1990, p.369.

    表中反映这样一事实:两国在高技术和高级技术出口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均在不断下降。仅就高技术产品而言,17年间美国丧失了1/3,德国丧失了1/4的世界市场。而美德两国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收支上,美国略有盈余。

    此外,就美德双边贸易现状来看,双方的依赖程度并不很深,经贸关系对各自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力有限。德国作为一个欧共体国家,其贸易主要集中在欧共体内。80年代以来,其出口的一半左右指向共同体国家。对美国的出口约占10%左右,是德国在欧共体外最大的贸易伙伴。而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等,其对德贸易情况由下表可见一斑:

    (二)国际金融与投资方面。美元和马克是国际货币体系中两种重要的货币。在目前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2/3弱,而马克占15%。战后以来,美元的地位虽然一再动摇,但仍是最强的。由于德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自70年代末起,马克日趋坚挺。1980年后由于美国实行“三高”政策,美元空前坚挺。1985年后这一情况才发生改变,马克对美元汇率节节上升。进入1990年后,美元对马克的汇率波动频繁,年底时只能1美元兑换1.47马克。在未来几年内,估计马克的地位仍将比较稳固。

    尽管如此,从整个国际金融地位来看,美元仍很牢固。80年代末期,在国际市场发行的债券总额中美元占40%左右,马克仅占10%左右;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国际债权中美元占50%,而马克则只占10%上下。两者的差距仍然很大。

    另外,美德两国都是对外投资大国。但从1983年起,大量外资流入美国,使美国的投资地位发生了变化。1982年,美国对外投资总额减去外国在美投资总额尚有1400亿美元,净投资收入达300亿美元,但到1989年底,涌入美国的外资已达7000亿美元,美国的净投资收入降至10亿美元,估计1990年将为负值。德国则不同,1989年与1980年相比,对外投资总额增长3.12倍;直接投资增长3.25倍;投资净收益增长5.3倍〔5〕。

德国对外投资情况

 

19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对外投资总额

15.5

11.9

11.7

14.3

5.8

21.0

25.5

34.8

54.9

48.5

直接投资

4.0

3.9

2.5

3.2

4.4

4.84

9.6

9.0

10.4

13.0

投资净收益

2.0

0.5

-1.2

1.6

3.6

3.2

4.0

3.9

4.6

10.6

资料来源: World Economic Survey 1990,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1990, p.234.

    今后几年内,德国的对外投资肯定会有所缩减(因为德国东部本身就需要大量投资),

流向也会发生变化。

    美德之间的双边投资过去一直以美国对德国投资为主。但80年代以来,德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很快,其速度超过美国在德国的投资增长速度。1981年,德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累计约为美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一半,而到1988年,美德两国的投资地位发生了逆转;德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38.45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累计额216.73亿美元。就投资领域来看,美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  于制造业(占投资的60%以上),在制造业中又集中于非电力机械、交通设备、石油等部门。而德国对美国的投资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业。

    美德之间的双边投资主要是由市场、贸易壁垒和政策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因此,两国间的投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三)科技领域。一个国家想要保持其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80年代以来,美、日、欧之间在科技领域竞争激烈。总的来说,美国在这一方面仍然占有很大优势。相应地,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整个西欧在技术上相对落后于美国、日本始于70年代。德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德国主要是在汽车、化学、机械、电机等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计算机、半导体、电子等高技术产业方面较为薄弱。在短期内,美德之间的技术差距仍将存在。

    以上的分析表明,今后美德之间竞争加剧是必然的。德国要赶上美国,还有很大差距;美国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其主导地位。但德国的相对地位肯定要上升,美德间经济关系对双方而言,会比现在更重要。

   

注释:

 

〔1〕参阅韦·阿贝尔斯豪译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史(19

45-1980)》,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9-40页。

〔2〕参阅《世界经济》1991年第2期,第80页。

〔3〕根据1990年版World Economic Survey第232页数据计算。

〔4〕RCA=某国某类工程产品出口在该类产品的世界出口额中的份额除以该国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制成品出口额中的份额。

〔5〕World Economic Survey 1990,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1990, p.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