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
“施咸荣生平与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赵 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1993年6月17日,正值我国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翻译家施咸荣先生逝世一个月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持召开“施咸荣生平与学术座谈会”,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京的部分文学界、新闻界人士及其家人与会,从学术角度总结他的学术成就,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并以此表达哀思。
施咸荣,1927年生,浙江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同年8月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198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他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尤以对黑人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研究见长。由于长期的辛勤工作,积劳成疾,于1993年5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66岁。施先生一生著述甚丰,著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合著)、《西风杂草:当代英美文学论丛》、《美国黑人奴隶歌曲》、《美国通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等论著;译有《最幸福的人》、《马戏团到了镇上》、《斯巴达克思》、《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集》、《希腊悲剧故事》、《王冠上的宝石》、《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战争风云》、《富人,穷人》及《土生子》等,共14部;主持编辑并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现代外国科幻小说选》。
施咸荣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英美文学研究事业,他所作的努力得到了我国外国文学界的肯定。在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衡巽说,施咸荣学风严谨、知识全面,我们曾合写《美国文学简史》,他负责撰写黑人文学及二次大战后当代文学部分,写作过程中,他认真去搜集每一份有关资料,使得他写作的那部分成为融汇了自己观点的高水平作品。病中我去看他时,他说很想写两本书。《美国当代文学史》和《美国黑人文学史》。可惜他去世得太早,这一心愿未能实现。他在世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在美国黑人文学及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白,在他去世之后,我们才感到这方面的空白无法填补。外文所研究员李文俊、郑土生、王逢振在会上谈到了施咸荣对美国通俗文学、莎士比亚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郑土生说,1978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总序及1981年出版的小册子《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虽然字数不多,却是中国第一本向读者全面介绍莎士比亚的专著。
与施咸荣共事多年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孙绳武、秦顺新回忆起了与施咸荣共事时的情景,他们说,施先生不仅是造诣很深的学者,还是学识渊博的编辑。在28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从未中断过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与研究。文革期间,他当泥瓦匠,白天劳动,晚上读书。1973年从干校回来后,他每星期都去北京图书馆,搜集有关美国文学的资料。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上对外国文学、特别是对英美文学日益增长的需求,他工作得更加努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些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均出自他的手,像司各特、哈代、欧茨和康拉德的作品。在出版康拉德的作品时,他写了篇后记,全面叙述了康拉德的发展道路,并指出了作品中存在的缺点。施咸荣是我国第一部中文版《莎士比亚全集》的主要编辑。6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出版此书,他负责主持、组织及审定工作,后由于“文革”而被迫中断。“文革”后,他继续从事这一工作,经过长期努力,中文版多卷本《莎士比亚全集》终于在1981年问世,这套书带给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家陈建功在谈及此书时,曾说:“施先生编辑的那套《莎士比亚全集》曾伴随我度过了枯燥苦闷的青年时代,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套我爱不释手的书原来竟也融汇了先生无数的心血。”
施咸荣及其同辈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翻译与研究,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严谨的学风同样也影响了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陈建功在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中说:“作为一个80年代初期成长起来的文学工作者,我们不会忘记在思想解放运动初起的时候,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信息的翻译家们,我们谁都能说出一大串熟悉的名字,读过,甚至可以说部分精读过他们为我们译来的作品。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小说界、诗歌界以至戏剧界开阔了视野。可以说,为中国文学界的震惊、自省、冲出文化专制的禁锢,迎接思想解放大潮的到来,推波助澜,功不可没。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熟悉施咸荣先生的大名的……。我相信,谁都能理解,一个有志于文学,却一直没有世界文学信息可供参考的青年,当有人为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指点了迷津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会是何等的感激!”作为他的学生,外文所赵一凡、盛宁说,施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赵一凡说:我认识施先生是14年前在研究生院读书时,他教我们黑人文学及美国当代文学课程。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编辑,讲课详细生动,概括性强,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体会非常准确。那时的我们对美国文学的了解甚少,是他领我们走出了黑屋子,使我们走上美国文学研究的道路。与他第二次相遇是在哈佛大学。白天读书,夜晚与施先生一杯清酒、几碟小菜,不仅谈学问,也谈人生,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他爱读书、爱买书,也会买书,能买到最便宜、又最有价值的书。在美国,他四处寻找国内需要的图书,这对国内尚处于初创阶段的美国文学研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世界文学》编辑部的编辑申慧辉说,施先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怎样在作一个编辑的同时,保持个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与追求。他既是学者,又是一位优秀的编辑。
美国所资中筠、王缉思、何迪、朱世达在会上谈到了施咸荣对美国所建设作出的贡献。他们说,施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爱护青年人。在学术界面临挑战的今天,他敢于应战,鞠躬尽瘁,锲而不舍。他的这种精神值得学术界同辈及后辈们学习。
施先生之子施亮也代表家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要学习施咸荣同志高尚的人品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殚精竭虑,刻苦钻研,努力使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和美国学研究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