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 张小明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除“序”(赵宝煦)、“引言”、“乔治·凯南简历”、“参考资料”、“后记”外,正文6章。全书共14.6万字。
本书系作者的博士论文,探究美国“遏制之父”——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其形成与提出过程、目标、手段及其影响、评价。张认为,限制、减少苏联的影响,维护和实现美国国家利益,是遏制的目标,其重点是确保欧美日及与西方安全攸关的交通线、战略要地不落入苏联控制之中,其最终目标是促进苏联的和平变革。政治遏制是主要手段,但并未忽视军事遏制。凯南的遏制思想“是一种和平变革战略思想”(第141页),同1946-1949年美对苏战略的确立、施行有较大的、直接的关系,并“为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制订和推行对苏战略提供了一个思想框架或思想模式”(第121页)。凯南作为一位现实主义政治家,其遏制思想既体现了现实主义政治观,也夹杂了一些理想主义观念。
《美国市场经济体制》 林珏主编。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除“总序”(邹东涛)、“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外,共10章,正文276页。全书共23万字。除主编外,撰稿人还有徐长生、张荐华等。
本书系邹东涛主编《世界市场经济模式丛书》之一,论述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及其不断完善、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评析。该书认为,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有8大基本特征:实行自由企业制度、遵循平等竞争原则、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地区分工结构逐步合理化、市场国际化、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法制健全。
《美国: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白景明著。湖北·武汉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除“总序”(孙尚清)、“后记”外,计7章,正文228页。全书共13万字。
本书系《万国经济体制比较丛书》之一,介绍了美国经济发展及市场经济调控体系的演变过程。
《战后美国教育研究》 马骥雄主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除“总序”(王承绪、马骥雄、顾明远)、“前言”外,共10章,正文289页。全书共23.5万字。
本书主要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中小学教育在课程和学科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改革以及教育技术革新,亦论及职业与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教育思潮等。本书系《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之一。
《第三届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文学篇》 单德兴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3年印行。除“总序”(魏良才)、“导论”(单德兴)及“中英索引”、“英中索引”外,正文316页。
本书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1年10月4日至6日主办的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有关文学部分的论文集,除美国学者米勒(J.H. Miller)关于翻译理论的一篇文章外,计收入许经田、苏其康、康士林、单德兴、陈东荣、李有成、张惠娟、何文敬、钟玲、朱炎等10位台湾学者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华裔美国文学、黑人文学、妇女文学、现代诗歌及小说的10篇研究论文,同时每篇附有一位专家的学术评论。“本论文选集所收集的论文,不仅每篇均有其原创性的贡献,而每一位评论人亦均能从学术的观点,提出中肯深入的批评。”(“总序”)
《唐人街:共生与同化》 吴景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除“代序(1)”(费孝通)、“代序(2)”(雷洁琼)、“附录:为国为民的一生——纪念社会学家吴景超逝世20周年”(全慰天)、“译后记”外,正文17章,345页。全书共24.6万字。
本书系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景超1928年8月在芝加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由潘乃穆、筑生等译成中文。本书从中国人最初移民美国说起,重点研究唐人街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及家庭生活。唐人街是生活在一起的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种族群体相互交往而又不同化时不可避免的产物,它“确实创造了一种环境,使华人感到舒适和安全。”(第152页)“这里是华人的海外故乡。”作者对唐人街的生活组织、帮会、通婚、同化、边际人的探讨尤为细致和深刻。
《赛珍珠研究》 刘龙主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除“序”(吕同六)、“序”(周启明)、“后记”外,正文498页。全书共38.4万字。
本书收集中国学者关于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ral S. Buck)生平、作品及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贡献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译文及资料,系一部综合性文集。该书“体现了我国学者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获得的研究成果,……它为我国的赛珍珠研究投下了一块有份量的基石。”(吕同六“序”)
《当代美国社会运动与美国工人阶级》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除“前言”、“附录”外,正文265页。全书共20.5万字。
本书考察1945年以来的美国工人阶级、工人运动及其与社会运动的关系。“其实,战后的美国并不是一个平静的社会,社会运动和劳资之间的冲突一直不断,而且汇合在一起形成了60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潮。”(“前言”)本书印刷错误很多,尤以其中的英文为甚。
《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 张宏毅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除“前言”、“附录:主要参考书目”外,正文分3部分,308页。全书共26.7万字。
这是一本文章、资料集,除张宏毅、刘文宗等的6篇有关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的文章外,其余均为关于美国国内人权、人权外交的历史与现状的书刊内容摘编。 (英堂供稿)
Gerald L. Curti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Asia (New York: W.W. Norton, 1994).
本论文集收录了8篇论文,着重分析了美国的亚太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和日美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日美如何共同与中国打交道。8位作者一致赞同汤姆·麦克诺尔(Tom. McNaugher)所做的结论,即亚太地区所面临的核心性战略挑战是如何巧妙地使中国成为一个建设性的、可合作的全球和地区性伙伴。入江昭(Akira Iriey)和米歇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所阐述的观点证明,30年代由于日美在对华战略上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结果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奥克森伯格指出,今天美国和日本必须紧密合作与一个“文化自信,社会多样化;经济活跃,政治不稳;版图巨大,有领土欲望”的中国打交道。虽然这是困难的,但也存在谨慎乐观的理由,因为今天美日共同认识到中国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伙伴,在与其交往时既要有理想主义和强硬的一面,又需要与其协商和对话。
Michael D. Swaine,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Rand: Santa Monica, 1995).
作者从剖析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复杂的国内因素入手,分析了目前中国国内存在的几种主要的外交政策思想,就中美关系的现状和美国政府所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目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外交政策思想有两种,一是均势或实力思想,即对美国不信任,但认为应与西方保持合作和维护地区和平;二是认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是敌视中国的,中国应与之针锋相对。除此之外,作者认为中国还存在一种在知识和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非主流”外交政策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国际间相互依存的日益增强,主张放弃实力政策而代之与西方更为合作的政策。作者认为美国在对华关系上不应采取任何公开的施压措施,因为这只能导致强烈反西方的保守的民族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建议美国在加强和扩大同中国的官方接触的同时,应积极推动同中国非官方组织和人士特别是军队领导人的接触,避免对中国采取任何经济或外交上的制裁、限制措施,鼓励同中国保持广泛和持久的经济联系,以促进中国温和派力量的增长。他警告崐说,敌视中国的政策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利益上的好处。
Michael Lind, The Next American Nation: The New Nationalism and the Fourth American Revolu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
本书作者是美国知识分子中一位引人注目的“新星”,是《新共和》杂志的资深编辑。他在书中的独特的视角对美国历史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认为新左派和新右派对美国前途的思考都是不切实际的。他既反对“肯定行动”又攻击寡头政治集团对“超阶级的白人”的优待。他警告说美国将有可能变为一个“巴西化”的社会——一座位于白人、黑人、其他有色穷人组成的海洋中的白人至上的群岛,一个高技术的封建的无政府社会。他认为拯救美国的药方是保护主义和充分运用家长式统治。对于美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多元文化主义与民主普救论主义之争,他认为其要害是否定美国作为一个单一国家的存在,企图使美国“巴尔干化”。他呼吁必须维护美国作为一个包含多种亚文化的国家的存在,并声称此书是第一部新国家主义的宣言书。美国舆论界认为,作者对于美国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是对美国现存政治体制与社会潮流的严重挑战。
Michael T. Klare, RogueStates and Nuclear Outlaws: America's Search for a New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5).
作者是美国《国家》(The Nation)杂志专门作国防问题报道的记者。他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作为对手的“邪恶国家”所应采取的战略原则(Strategic doctrine)提出了与主流派观点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五角大楼提出的认为美国应具备同时打两场海湾战争能力的战略原则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也是削弱美国综合国力的主张。他认为这种主张夸大了“邪恶势力”对美国构成的现实威胁,并排除了美国将经济资源从国防转移到其他国内优先领域的可能性。他主张削减国防开支,变被动的维持和平和其他军事干预行动为主动地去解决那些引起冲突的国际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资源纷争,贫困的蔓延等等。但是,分析家们指出,由于美国公众目前对外援助普遍持反对态度,这大大限制了美国政府对国际冲突施加影响的有效性。此外,如果美国在积极促成实现大规模地区裁军的同时大力削减本国的国防开支,那么由此而出现的对中小国家的安全保障真空由谁来填补呢?显然,美国决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真空。看来作者提供的战略选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Richard Madsen, China and the American Dream: A Moral Inqui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与众多美国学者研究中美关系的著作不同,本书作者不是从历史、政治,或经济角度,而是从美国梦与中国梦即决定中美两国人民不同思维方式的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入手来考察两国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作者认为,美国梦是美利坚的先驱者向人们展示的一种在美国这块充满机会的土地上,人人追求独立与幸福的精神。这种梦想同中国人同他们先辈们留下的遗产中所得到的启示即中国梦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尤为明显地反映在双方在台湾问题上难以取得一致。他指出,中国人认为大陆与台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个祖先,所以,台湾当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美国的开国先辈们赞同这种观点,那么美国就会仍然是英国的一部分。作者的这种论调当然是十分浮浅和荒谬的。然而,这却是许多美国人观察和判断台湾问题的潜意识中的思维逻辑。作者认为,中美关系磨擦不断、起伏不定的症结不仅是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如贸易、人权、台湾问题,也是文化传统巨大差异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