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美国经济中的外国投资》宿景祥著。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除“前言”、“主要参考书目”外,计6章,正文218页。全书共18.1万字。

本书探讨当前美国的债务国地位、美国政府的外资政策、80年代以来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及其影响。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樊亢、戎殿新主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除“引言”、附录(美国家庭农场劳动和生活实录等)外,分7章,正文383页。全书共34万字。除主编外,撰稿人还有王春法等。

这是一部探讨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的专著,主要考察美国公共、私人、集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过程、组织结构及运作体制,如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农业合作社等。作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同农业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相联系,其中有不少通过合同与其他组织形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同农业生产结成了稳定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引言)发达、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美国农业推向了高度现代化,它使得以采用日新月异的科技,“赋予了美国现代化农业以强有力的生命线”,促使农业细密分工、专业化、高效率,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再生产机制,加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发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没有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本书系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李道揆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1992年2月第2次印刷)。除“前言”、“附录”外,15章,正文745页。全书共66.4万字。

作者李道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在这部系统阐述、分析美国政治制度和政府实际运作的巨著中,作者对美国宪法与法制、美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体制、美国民主与公民的自由、权利等进行了重点研究,不失为“美国政治研究的翘楚之作”(金灿荣语)。李氏认为,美国自独立后之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继而为超级大国、至今仍是世界上实力雄厚的国家,“除了其它各种主客观原因外,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前言”)。本书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奖。据悉,本书的修订版即将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杨玉圣供稿)

 

 

Vernon W. Ruttan.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olicy: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Foreign Economic Aid. Baltimore: JohnsHopkinsUniversity Press, 1995.

作者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书中对过去50年中美国对外援助计划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发展,美国在多边贷款机构、联合国以及其他援助性组织上的政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作者把二次大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并以具体实例和数字阐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国内政治利益的不同所导致的对外援助政策的不同。在众多研究美国对外援助历史及其发展变化的著作中,这是一本史料和数字十分丰富的图书。但一些评论也指出,尽管作者对材料的收集和利用相当成功,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漏洞。例如,在对外援助所需的财政规模上,作者所提出的理想数字与政治上可行的实际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以致于他所精心绘制的改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纸上谈兵。

Nancy Bernkopt Tucker,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4.

作者曾在美国国务院中国科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任职,目前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历史系任教。本书是美国学术界少见的完全以研究美国同香港、台湾关系为主题的著作。全书前八章论述美台关系,后两章讨论美国与香港关系。作者首先全面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台关系的历史,以较大篇幅讨论了四、五十年代的美台关系,包括史迪威事件、马歇尔使华、美蒋分裂等许多历史事件。对美国政府从战后准备抛弃台湾,到出于反共考虑开始大力扶植台湾等美台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对60年代末美国对华政策转变为以中国大陆为主,到80年代末开始以“人权外交”重新定义对华政策,在台湾问题上左右摇摆的历史演变及其政治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在奉行事实上的两个中国的政策,这是已被历任美国总统所接受的既定政策。书中最后两章对美国与香港之间近半个世纪的交往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美国对英国在香港的殖民政策所持的独立立场并未因美英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有所动摇。美国对香港的需要主要是经济上的,它唯一关心的是自己在香港的投资利益。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美国与香港和台湾的关系已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会并存。美国应根据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大中华经济圈”、台湾的未来地位等新情况,调整对华政策,制定对应措施。

Jim Rohwer, Asia Rising. New York: Simen& Schuster, 1995.

作者曾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驻亚洲记者,现任美国第一波士顿公司香港分公司主任兼经济分析师。作者认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持续增长的经济已成为20世纪末世纪经济的奇迹。它不仅为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利润,而且还提供了经济之外的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美国不应把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视为威胁,而应视为一种机会。作者认为,美国企业在进入亚洲市场方面始终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由于美国企业融入亚洲文化特点的经营管理习惯的能力较强等。事实上,美国企业从亚洲不断上升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已经并仍在获取巨大的利益。美国对亚洲经济发展的真正担忧的是,如何维持一种“公平”的竞争规则,使美国产品继续保持其以往的竞争力。书中还对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原因、现状和前景逐一进行了论述,并对亚洲经济依赖美国到美国经济依赖亚洲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高英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