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1998年第1期
97’美国形势笔谈
编者按:1997年是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第一年,这一年里,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动向。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特点如何?将给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就这些问题,1998年1月12日,本刊编辑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部分学者进行了专题讨论,并请其中几位学者将发言整理成文,在此发表,以为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在新年伊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牛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克林顿政府在第二任期的第一年加大了外交的力度,提出美国外交要为推进民主与市场经济“塑造安全环境”,其突出的表现是正式启动北约东扩和确定美日新 “防卫合作指导方针”。
1997年7月8日,北约国家在马德里举行首脑会议,决定按照美国设计的程序启动北约东扩,这是冷战后美国在欧洲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以此为契机,美国还加强了在中东欧地区和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外交行动。1997年美日安全合作体系继续向着完善和最终形成的方向迈进,主要进展体现在驻日美军基地和“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这两个核心问题上。这两个问题均按美国的愿望获得解决。9月23日正式公布“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目前美方的主流看是,美日同盟为美亚太战略打下了基础,下一步作应是将中国纳入美主导的安全结构。
1997年美国外交战略思想和决策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它们包括:(1)战略重点从西欧-北大西洋和东亚-西太平洋两端向欧亚大陆靠拢,特别注意向中亚地区渗透;(2)更加重视国际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建设;(3)调整核战略和军事战略,继续强调军事力量在外交中的作用;(4)一些战略家研究了前苏联和东欧、拉美及非洲部分国家和一些伊斯兰国家在 “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动荡,认为美国不应盲目支持直选总统等形式上的民主化,同时也在重新考虑中国等一些国家将发展和稳定置于首位的作法;(5)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继续加大,利益团体等在对外事务中日趋活跃。
今年,美国在外交上最大的败笔是在中东地区的受挫,其表现是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失败和处理美伊危机力不从心,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明显削弱。
1997年美对华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经过1995、1996年的对华政策大辩论以后,美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有所加强。克林顿政府还根据以往的教训,调整了对华政策的决策机制,使政府各部门在对华政策上基本保持了一致。此外,克林顿政府在中美首脑会谈中确认,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从各方面情况看,在未来一个时期里,“全面接触”作为美政策主流不会逆转。
江泽民主席访美后,美对华政策中有以下几个动向需要注意:(1)在国际安全方面,存在着四个主要合作领域,它们同时也是四个磨擦点。(2)世贸组织问题难有大的进展,永久性最惠国待遇亦难解决,美对华贸易逆差还会扩大,美会在经贸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上继续施加较大压力。(3)美对天安门事件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关注减弱,注意力正转向“宗教自由”、西藏问题和法治建设等问题。(4)环保、移民、扫毒、治安、反国际恐怖活动、能源、科技、卫生、信息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正成为联系中美关系的新纽带。(5)台湾问题仍是最大的可变因素和不稳定因素。这是美国内反华势力唯一容易集聚力量、达成共识的问题。美目前政策既有纵容、怂恿“台独”的一面,也有牵制、限制它的一面。
金灿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1997年美国政局的基本特点是比较平稳,没有发生大的政治冲突。其具体特点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克林顿总统的个人政治地位有所加强
这主要表现为克林顿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在国内立法方面,他敢于并且能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对外事务方面,在诸如签署 “化学武器公约”、北约东扩、推行对华全面接触等重大问题上,他占据了主导地位。
克林顿政治地位的加强,首先是由于他的民意基础大为改善,其支持率由第一任期的40%上下提高到60%左右;其次是他进入第二任期之后已无连任的“包袱”;再次则是由于目前共和党不团结,无力向他发起重大挑战。
2.政党政治缓和,白宫与国会的协调加强
由于1997年没有重大的选举活动,又由于克林顿从1995年开始注意吸收共和党受公众欢迎的主张,两党的政策观点趋于一致,还由于美国经济形势良好,社会问题比较平静,因此,民主、共和两党的政争也趋于缓和,从而为分别由两党控制的白宫和国会达成妥协创造了条件。这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1997年8月,克林顿签署了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通过的平衡预算和减税法案。这是近30年来总统与国会达成的第一个平衡预算的法案,其影响非常深远。
根据104届国会的立法,克林顿从1997年年初起获得了预算法案方面的“单项否决权”,从而成为拥有此项权力的首位总统。这无疑加强了克林顿在预算问题上的发言权。
然而,国会与总统的协调是有限度的。一个主要的例子就是国会于11月中旬决定,暂停就授予总统贸易“快速处理权”进行表决。这可以说是克林顿本年度施政计划的一个大挫折。
3.社会政策改革有所进展
在推进社会政策改革方面,克林顿政府在本年度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加大教育投资;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投资和改革;恢复合法移民的基本保健和伤残福利;对烟草业的限制;加强环境保护;更严格的枪支出售办法,等等。社会政策方面的进展,总的来说是得人心的,并且对美国的前途有利。
由于近年来竞选开支急剧上升,选民对金钱政治泛滥日益不满,因此,关于竞选筹款体制改革一直是90年代初以来美国政治中的热门话题。但是,美国两大党作为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虽然不时作出一些姿态以迎合选民,却并不无实际意愿。结果,在竞选资金筹集体制改革问题上,总是议论多,行动少。1997年这方面的情况依旧。
由于80年代初以来美国社会和政治趋于保守化,美国的工会组织和劳工运动长期不振。但是,1997年夏天在劳联的组织领导下,联合包裹公司(UPS)雇员继二季度卡车工人罢工后,也举行了全国规模的罢工。在克林顿政府有关机构的斡旋下,资方基本接受劳联方面的条件,这是1981年以来劳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不过,这一事件对于劳联等工会组织的长期政治地位有什么影响,还有待于观察。
刘彭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1997年的美国宗教状况,可谓五彩缤纷,事件层出不穷,但从社会与政治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二场大辩论,一个大变化,一个大事件。
一、关于是否支持国会继续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辩论
去年年初,美国基督教右翼组织一反过去对外交政策不直接表态的传统,以前所未有的声音,加入到了美国国内反对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大合唱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家庭研究会”及“基督教联盟”,这些宗教右翼机构动员教会力量给国会、白宫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这种过度反华的态度也引起了基督教内部的分裂,许多基督教的重要领袖及有影响的组织纷纷发表声明,表示不应该反对延长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其中美国基督教福音派教会联合会最具影响。这一辩论在年中告一段落后,在年尾又有了戏剧性的结果;由于福音派教会领袖与白宫及国会内支持中国的议员的合作,三位最有代表性的宗教领袖被白宫邀请出席了白宫欢迎江泽民主席的国宴,随即又受到江主席的正式邀请,以宗教领袖的身份访问中国。这是中美建交以来,中国政府向美国宗教界发出的第一次邀请,此举将是改善中美关系的一个重大举措。
二、关于圣经翻译中“性别中立”的大辩论
《圣经》的翻译是否忠实于古希伯来文和古希腊文,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但去年在美国教会内部,由于对英文翻译中某些词的性别问题的不同理解,又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例如,《圣经》中多处出现的“man”,“him”,到底是男性,还是泛指所有的人,是单数,还是复数,不同的派别有完全不同的解释,由此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信任手中的圣经吗?”如果作为上帝话语神圣记录的《圣经》,是不可靠的,那么作为上帝的忠实信徒,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对无神论者,非基督徒来说是无所谓的,但对基督教徒来说,绝非普通的小事。许多《圣经》出版、翻译机构,《圣经》学者,教会组织都卷入了这场辩论。有人还给教徒列出了自己推荐的“可信度”较高的《圣经》版本的单子。一时间,“哪种版本的《圣经》是可靠的”成了大问题。
三、“主流派”教会急剧衰落,福音派(保守派)教会迅速增长,宗教市场比例大变。
根据最新的统计,“主流派教会”,即自由派教会的人数降至30年来最低点,如主教派教会,卫理公会,长老会,信义会等等。而以神召会,基督的教会等为代表的福音派教会却发展迅速。30年来,发展最迅速是摩门教,去年已达1000万,“宗教市场”的变化,教徒的转换,显示了宗教复兴在美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四、“信守诺言者”运动出现转折
“信守诺言者”(简称“守信者”)运动,是近几年来在美国男子中兴起的群众性宗教运动,主旨是号召男子按基督教的伦理标准作一名“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该运动每年要举行若干次大会,去年参加人数已达千万。但该运动由于只把男子作为对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招致了女权组织、自由派教会人士的批评。该运动一方面对美国中产阶级回归基督教道德,重视宗教价值起到了积极影响,故吸引了大批人参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性别为界的基督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1997年,原本计划的百万“男子守信者”在华盛顿集会的活动,由于反对派的抵制,只有60万人左右到会。这是近8年来,守信者活动的第一次受挫。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并指出此事件有可能成为“守信者”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王荣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1997年的美国经济实现了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下的持续增长。据美国官方统计机构的初步计算,1997年,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达3.8%,而通货膨胀率仅为2%,失业率为4. 6%。当前美国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就业状况良好,收入上升,股市红火,居民消费势头旺盛。1997年美国的失业率降至5%以下,实际收入增长,在1997年年底,每小时的平均工资比一年前增长了4%以上。此外,股市繁荣,增加了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看好,消费支出一直保持旺盛势头。
2.美国多数企业经营状况极佳,公司利润持续数年以两位数的速度攀升,投资积极。如企业购买计算机的实际支出在1997年上半年以33%的年率上升。
3.美国出口增长强劲。民用飞机、电脑和建筑这三个部门的出口增长率最高达66%。在它们的带动下,1997年上半年美国出口总额增长了12%,下半年仍呈现类似的强劲势头。
4.美国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继1996年达到创纪录的6588亿美元之后,1997年上半年的交易额已达36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全年业绩可能超过去年,从而创历史新高。当前兼并的特点是大型兼并比重上升,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合并至少已有74起,大大超过了1996年的49起。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包括信息业、金融业、航空、铁路、国防等领域。
5.贸易逆差难望好转。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美元的坚挺对贸易逆差的扩大起了促进作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可能放慢。高失业率,以及为实现统一货币而实行的财政约束,则将对欧洲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美国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显示,直到1998年其贸易逆差都将继续扩大。在进口方面,美国经济的活
力使它的胃口继续保持旺盛。因此,可以预见在近期内贸易逆差仍将是美国经济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拖累。
6.美国股市屡创新高,并大幅波动。1997年华尔街股市在96年的基础上继续大幅攀升,主要指数均连创历史新高,且上涨幅度大,速度快。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从6000点急升至8000点以上。但另一方面,股市也出现了大幅波动。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剧烈震荡。10月27日道·琼斯指数曾创下553点的最大点数下跌纪录。其他重要指数也有类似情况。
1997年8月5日,克林顿签署了平衡预算和减税法案,规定在2002年实现预算平衡,并对资本收益税、遗产税等进行了较大辐度的削减。该法案为克服美国长期存在的宏观结构不平衡创造了条件,在消除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从长期看,它有助于提高国内的储蓄率,刺激投资,抑制通货膨胀和贸易赤字。但美国不少学者认为它的短期效用并不很大。此外,这个计划能否实现还取决于美国经济是否出现逆转。
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经济的繁荣在1998年还将持续下去,不过由1997年消费和投资的强劲势头所带动的增长将会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