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美国现代小说风格》董衡巽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除“前言”外,计10章,正文167页。全书约15万字。

    作者董衡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是作者参加撰写《美国文学简史》后的一部专著。作者在“前言”中称,他不满足于一般性史作“能覆盖一切的宽广”和“公认的定论”,而选择九位大作家以艺术风格为中心作专门性的研究。这九位小说家是德莱塞、斯泰因、安德森、凯瑟、多斯·帕索斯、菲兹杰拉尔德、海明威、福克纳和斯坦贝克,而所谓“风格”,作者定位于“表现在题材、主题和艺术形式中的特色。”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以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去研读这些名家。作者在肯定他们艺术成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如斯泰因的“文字游戏”、安德森的“扬短避长”、海明威“世界的窄小”以及福克纳文风的“芜杂”等等,这就躲开了跟在外国人后面说好话的“追尾现象”。

    因为作者舍去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故事情节等介绍性文字,集中研讨创作风格,所以篇幅较短。这样做是不是即是“精品”,现在还难说,但作者的精品意识是存在的。

    (魏素供稿)

   

    《美国社会文化》王锦瑭编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除“前言”、“后记”外,正文12章、351页。全书共30万字。

    本书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王锦瑭在其多年讲授的“美国社会文化”选修课讲义的基础上修订成书的,主要涉及美国社会文化的特点、美国人的价值观及其主流文化、反主流文化、企业文化等专题。作者认为,美国文化乃“多元性与一统性并存,兼容性与排他性同在。”(第38-39页)独立、平等、民主是近代美国文化中三大突出的价值观,同时美国文化中也有强烈的民族压迫、民族侵略、霸权主义色彩。

 

    《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林珏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除“前言”、“参考书目”、“后记”外,正文计5章、306页。全书共25万字。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成书的,主要研究当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调整和走向、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外贸政策及实质等问题。本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充当了现代自由贸易运动的领袖,进入70年代中期特别是80年代初以后,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进入步履维坚时期。1988年超级301条款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的贸易政策观念从自由贸易转变为公平贸易。这反映了“美国经济竞争力的相对衰弱,与战后初期20年相比,美国现已无力独立主宰世界贸易思潮的走向。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取代美国的地位,但众多国家组织起来的若干区域集团联合的力量,足以对美国政策产生很大的牵制力”。美国外贸政策的特点包括:对等与公平原则;政治上的地区政策差别待遇;法律的伸缩性;贸易法的制约平衡。“可以断言,未来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60%左右的美、日、德三国在竞争中将利用以它们为轴心的美、亚、欧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形成抗衡局面。一方面,美国通过多边谈判要求他国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区域共同体的建立增加同欧、日贸易谈判与竞争的实力。”(第306页)

 

    《中美关系第一页——1844年〈望厦条约〉签定的前前后后》乔明顺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除“前言”、“附录”、“引用书目”、“外国人名中外文对照表”外,正文9章、200页。全书共21.1万字。

    作者乔明顺是我国老一代世界史专家,现为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以相当丰富的原始文献资料为基础,在我国首次深入研究了中美之间第一个外交关系条约《望厦条约》签定的背景、详细过程及其影响。作者指出,“美国的‘利益均沾’和清政府的‘一视同仁’对于《望厦条约》的签定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是要求获得英国所得到的一切权益,一个是允许享受英国所得到的一切权益,二者的目标基本一致,因而顾盛和耆英在酌商条约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分歧,谈判得以顺利进行,只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订约任务。”(第197页)对中国来说,《望厦条约》侵犯中国主权,“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此后两国贸易的发展和人权交往的频繁也促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对以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意识的沟通,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望厦条约》中有关美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医院、教堂和可购买书籍、延请中国教师等规定,更有助于两国人民的接触。”(第199页、200页)本书系丁名楠主编《中美关系史丛书·专著》之一。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梅孜编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除“编者的话”外,正文822页。全书共65万字。

    本书选编了从1946年1月杜鲁门第一篇国情咨文到1993年2月克林顿(包括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的国情咨文共49篇,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文献集。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李剑鸣、章彤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除“前言”(李剑鸣)、“附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后记”外,正文483页。全书共38.2万字。

    本书收入了从乔治·华盛顿到克林顿在内的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与以往已出版的若干同类书籍相比,本书不仅印制精良,而且译文考究。本书已数度重印,广受欢迎。

 

    《中美关系重要文献资料选编》刘连第编著。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除“前言”(宋宝贤)、“附录:1995年中美关系大事记”、“后记”外,正文481页。全书共45.8万字。

    本书选收了1978年12月至1995年12月间中美公布、发表的涉及两国关系的重要文献资料(如中美联合公报、双边协议、协定、备忘录等)、两国主要领导人和政府发言人讲话、声明等。涉及外交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关系等方面。

 

    《杰斐逊传》刘柞昌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除“自序”外,正文9章、509页。全书共42.2万字。1996年11月作为《美国开国三元勋》系列之一再版,书名改为《杰斐逊》。

    作者刘柞昌为著名历史学家,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尤以在世界近代史、美国近代史领域的研究而成就卓著,其中又以对杰斐逊、林肯的深入研究而最为令人称道。本书重点刻画了杰斐逊前半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对其革命思想及实践,精雕细刻,另涉及其个人生活经历,力图烘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代风云人物的整体形象。据作者自述,“在写作中间,由于接触越来越多的史料,对于杰斐逊的理解越来越多,对于他的认识越来越深。他那体大思精的思想使我心折,他那为人民的利益、为人类的自由而奋斗的精神使我倾倒,他那富于人文主义色彩的社会理想令我悠然神往,他那高尚的品质作风叫我钦慕不已。”(“自序”)本书观点明确,个性鲜明,资料宏富,并注意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观照杰斐逊的独特历史地位。不过,作者对传主似乎稍嫌偏爱,而对雄才大略的汉密尔顿等人的看法则不无苛刻。本书曾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作者对杰斐逊的研究仍在继续深化之中,除主译《杰斐逊集》外,40多万言的《杰斐逊传》的续篇也即将脱稿。(杨玉圣供稿)

   

    Tse-Kang Leng, The Taiwan-China Connection: Democrace and Development acro

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作者指出,近年来虽然台湾当局竭力限制同中国大陆的贸易,但是,台湾企业界投资大陆的势头始终不减。其结果是,台湾经济对出口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官方规定的10%的“警戒线”。目前,台湾出口总额的20%以上依赖对大陆的出口,而且数字还在上升。这使台湾当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限制与大陆的贸易往来将会冒降低经济增长的风险,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又会使台湾的安全受到威胁,并使台湾社会更容易受大陆政治的影响。与此同时,大陆方面出于政治考虑,以各种优惠和照顾为条件,努力吸引台湾的投资和贸易。作者紧紧抓住台湾领导人所面临的困境和中国政府所采取的阻止台独的经济战略这样一些事关重大而又十分有趣的问题,以丰富的资料和数字为依据,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前景进行了研究和预测。

 

    Donald W. White, The American Centur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 World Power. 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 1996.

    作者花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此书。他以丰富和引人入胜的材料对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兴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阐述。书中除广泛参考和利用了大量史料之外,作者还采访了许多知名学者和社会人物。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思潮等方面入手,剖析了200多年来美国兴衰的历史原因和内在动力。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美国世纪”(亨利·卢斯),和“人类的共同世纪”(亨利·华莱士)等等这些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对外政策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和主张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比较研究。一些评论指出,书中对美国的兴起的阐述是非常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的深厚的历史功底。然而,由于作者在政治学和外交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他在论证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何以由盛转衰时,显得不够深刻。

 

    Ishmael Reed ed., Multi-America: Essays on Cultural Wars and Cultural Peace. Viking: Viking Press, 1997.

    这是一本由52篇论文组成的研究当今美国社会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的论文集。书中指出,辛普森案件、围绕“埃伯尼语”(Ebonics黑人的街头英语)的争论,以及加州最近通过的针对非法移民的立法这三件事,足以反映出目前美国人已不再接受民族“熔炉”这一观念。书中的几位亚裔、非洲裔、意大利裔和拉美裔作者考察了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编者里德在为本书撰写的续篇中指出,美国新闻媒介对种族关系所持的成见是许多矛盾和冲突的起因。一些作者对美国种族关系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他们在文章中强烈呼吁少数族裔团结起来,共同为改变现存的不利处境而斗争。评论界认为,这种动向是目前美国国内种族问题日渐突出的一种反应,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是美国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

 

    Elizabeth Drew, Whatever It Takes: the Real Struggle for Political Power in America. Viking: Viking Press, 1997.

    本书对美国非法政治资金的最新情况进行了研究。著名政治评论家德鲁详细叙述了在1996年的总统和国会竞选中,利益集团是如何与两党相勾结,操纵竞选经费的募集和使用的。书中对基督教联盟、全国啤酒批发商协会、全国步枪协会等组织发动其成员对地方、州、特别是联邦候选人展开游说活动的情况进行了逐一叙述。通过对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和两党知情人的采访,作者阐明了竞选中的“硬钱”(用于支持某一候选人的合法捐款)和“软钱”(募集并花在“问题”上的钱,即不是直接用于所支持的候选人身上,而是用在削弱对手上的钱)是何利用现行法律的漏洞,被非法募集和使用,并左右竞选的。

 

    Michael Goldfield, The Color of Politics: Race and the Mainsprings of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1977.

    书中对美国政治的发展,特别是种族和阶级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考察。作者着重对他所认为的历史上的5个“关键或转折性时期”进行了研究。这5个时期是: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和宪法形成时期,内战和重建时期,平民党时期,大萧条与新政时期。他认为这5个时期各自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们对整个美国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位劳工问题专家,作者对新政时期美国工人未能在南部形成成功的工会力量的原因以及它所产生的长期政治后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观点和结论在美国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Carpenter, Ted H. ed. Delusions of Grandeur: the United Nations and Global Intervention. Cato: National BK, 1977.

    本书是一部研究联合国的前途和未来作用的论文集。其内容包括:联合国机构改革中面临哪些引起争议的政治问题;美国对联合国的政策;在创造和维护和平方面,联合国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联合国如何对经济、环境、社会等国际组织进行监管。由本书编者,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外交事务主任卡彭特撰写的引言部分,精辟地概括了18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虽然许多论文的观点或多或少地带有指摘联合国和为美国辩护的倾向,但全书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联合国改革方针策略的及时和有价值的书。(高英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