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美国文学》金莉、秦亚青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全文242页。全书共19.7万字。
这是一部追溯美国文学发展历程的新作。本书把美国文学200年的发展置于美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大框架之中,以展示文学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的作用,帮助读者把握美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全书分为五大部分,以年代先后为序编排,在叙述美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主要特点的同时,侧重介绍了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26位作家,并通过阐释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来反映美国文学的全貌。该书努力挖掘美国文学中对美国人的描绘,力求展示美国文学中充满矛盾的整体文化意识观念,以体现美国文学的民族特征和创新意识。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该书采用了夹叙夹议的编写原则。在作家取舍上也尝试选用不同流派、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作家,并在整体上增加了对以往受到忽视的女性作家的讨论,目的是揭示美国文学的多元特征,使读者得以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认识美国文化和文学。
《跨世纪的中美关系》赵宝煦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除前言、附录外,正文506页。全书共36.6万字。
此论文集是在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中美学者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全书分上、下两篇,共收录了中美学者18篇论文。上篇为中方学者的论文,下篇为美方学者的论文。北京大学袁明教授撰写的专文《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源》刊于卷首。中方学者的论文有,王缉思:《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初探》和《世纪末的美国对华政策——背景分析与基本判断》;朱善利:《影响中国对美关系的中国国内经济因素》;孙立平:《在利益冲突与冷战思维之间——中国公众对中美关系的评价与知识界反文化殖民主义》;陈毓钧:《建构真正持久和平的中美关系》;赵宝煦:《台湾问题: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牛大勇:《影响中国前途的一次战略空运》;牛军:《论新中国对美政策的形成》等。美方学者的论文有,奥克森伯格、伊里沙白·伊科诺密:《中国:世界事务的合作伙伴》;李侃如:《美中关系中的国内因素》;罗伯特·罗斯:《美中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区域外交、双边关系和谈判机制》;巴里·诺顿:《美中经济冲突的控制》等。
《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贾庆国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除前言、主要参考资料、附录外,正文共8章,258页。全书共22.46万字。
作者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1988年1月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多所大学任教。此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增加新材料而成书的。作者选择50年代中期的中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朝鲜停战谈判、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大使级会谈等重要历史事件。作者发现(1)即使在中美关系最低落的这段时间内,两国间存在着大量冲突的同时,也有许多重要利益相互重叠;(2)两国不仅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而且还建立了相当频繁的接触;(3)和传统的对这段历史的解释相反,两国间当时存在着确实改善关系的可能性;(4)两国改善关系机会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两国对对方不了解,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两国政府对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造成的。(前言)作者认为,广义地讲,这段时期的中美关系游离于有限的冲突和合作之间。而两国政府的相互政策和处理两国关系的方式,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第254,255页)附录中收录了与这段历史有关的重要文献。
《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1849-1996)》戴超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除序、前言、结论、附录、后记外,正文共9章,282页。全书共23.7万字。
作者现为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本书是作者在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该书系统研究了美国对亚洲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追溯了美国排斥和歧视亚洲移民的历史根源,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原因、过程及这种变化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通过对这一政策演变的研究,揭示美国对亚洲移民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作者指出,美国对亚洲移民的政策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自由移民”时期(19世纪中叶-1882年)、排斥时期(1882-1943年)、有限松动时期(1943-1965年)和重新修订时期(1965年以后)。期间,标志性法案有:1882年的排华法、1924年修改通过的移民法、1943年废除排华法、1952年移民法和1965年移民法、1980年难民法及1990年移民法,随着这些法案的实施,美国移民政策完成了从民族来源限额体制向全球限额制度下的移民优先权的转变。虽然移民优先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强调移民的职业构成转向强调家庭团聚原则,1990年以后又在坚持家庭团聚原则的前提下,强调移民的职业构成的过程。但限制性仍是美国对亚洲移民政策的突出特征。作者认为,导致美国移民政策转变的原因既有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外交政策和民族来源方面的考虑。(第246页)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亚洲移民和拉美移民的大量涌入和美国国内排外势力的抬头,以及美国社会要求修改移民法呼声的高涨,“减少入境移民的数量和取消某类或某几类优先权,但照顾和优惠欧洲移民,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亚洲和拉美移民,特别是那些无技术专长、利用家庭团聚原则入境的移民,则可能是美国修改其移民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走向。”(第252页)附录中收录了几个重要移民法案的摘译、主要内容,以及有关统计资料。本书系《中华美国学丛书》之一。
《“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原书名为《不情愿的治安官》)〔美〕理查德·N·哈斯著,陈遥遥、容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除前言,正文共154页。全书9万字。
作者理查德·哈斯(Richard N. Haass)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此前,他曾经担任国家安全计划主任,以及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1989年至1993年,他出任布什总统的特别助手,同时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班子的高级主任。哈斯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无序,军事失控、核战争令人恐惧。这是一个“失规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美国在各方面,其中包括军事、经济、外交领域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独断专行的能力将逐渐削弱。(前言)他建议,美国应依据“规制主义”来制定对外政策。规制主义不是霸权主义、孤立主义、民主主义、经济主义、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几种的组合。在“规制主义”的指导下,美国尽可能地与其他国家一起行动,但是在必要而稳妥时可以单独行动,影响别国政府和其他行为体的行为和能力,以至于它们不可能挑衅性地越过边界或对待自己的国民,促使它们尽可能的依据普遍认可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第65、66、67页)而将“规制主义”落实为现实的外交政策的有效方法是建立“意志联合体”。其核心是:几个国家为了实现共同的狭隘目标而携手联合起来——在有的情况下,一旦特定的目的得以实现,它们就会分道扬镳。只要其他国家具备一定的能力并愿意加入这个联合体,它们都可以成为会员国。(第95页)而美国是领导这些这一联合体的“治安官”。小约瑟夫·奈评价说:“如果你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与地位感到困惑,就请阅读此书。理查德·哈斯用清楚的、极富可读性的散文体,为美国指出了一条介于新孤立主义与世界警察这两种危险倾向的明智的道路。这本书提出了一种能够取代遏制理论的对外政策,是至今为止在这方面最具说服力的一本著作。”(侯颖丽供稿)
Ralph N. Clough,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Br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
本书作者是美国国务院前中国事务处主任,现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的高级讲师。作者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和台湾之间逐渐发展的关系,评估了两岸合作与分离的趋势。他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应采取一种灵活的外交政策,使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军事冲突的危险性减少到最小限度。
作者为了该书曾于1996年到北京,上海和台北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访问。与两岸的政府官员、学者、新闻记者、商人和其他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谈,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台湾蒋经国基金会、台北21世纪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
本书共分七章,探讨了关于李登辉1995年6月访美以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间的政治僵局和民间活动,两岸在国际事务方面的竞争等内容。
作者在第七章中着重讲述了美国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峡两岸问题上应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北京最关心的是美国鼓励大陆和台湾在“一国两制”下的统一,防止台独。台湾则希望美国继续为其提供武器,巩固其在台湾海峡的地位。作者认为,华盛顿的作用是阻止中国大陆使用武力,同时警告台湾不要企图在法律上得到独立,并主张双方进行对话。美国已无法摆脱两岸间的争论,其行动将影响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美国的外交应当为本国利益服务,包括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帮助美国公司和个人进入该地区的经济活动,制止毒品走私贸易和其他犯罪活动,保护环境,维护人权和推进民主化。促进中国大陆和台湾间和平与建设性的关系是符合这些利益的。
在讨论美国对华的具体政策时,作者认为应当依照以下五种设想来考虑: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增强,这关系到台湾相对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第二,大陆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三,中国大陆不会放弃使用武力来防止台湾的独立。第四,台湾会继续争取在国际社会中的自由行动和地位。第五,中国和台湾的经济互补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经济关系会继续保持。
作者认为,美国可以推行一种模糊的政策,即保留根据情况需要是否进行军事干预的灵活性,以此减少军事冲突的风险。(邵金丽 供稿)
William Burr,ed. 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 The Top Secret Talks with Beijing and Moscow. New York: New Press, 1999.
对于希望了解亨利·基辛格谈判风格的读者,这是一本适宜的汇编。书中的每一章节都配有这方面的完整、详尽的介绍。本书主要取材于1973-1976年间的基辛格谈话备忘录,其中有关中国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详细记录了尼克松、福特政府期间,基辛格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主要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编辑者收录了大量的美国政府主要官员和外交决策者对当时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评论和判断,这为人们理解70年代末中美两个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大国间的关系迅速解冻、升温提供了某种解释。与此同时,从书中所提供的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美国政府当时的对外关系大局中,美中关系只不过“是一场向苏联施加压力的哑剧表演”。事实上,“只有当基辛格和毛泽东谈到凶恶的苏联时,他们才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但在其他绝大多数问题上,双方并无真正的共识可言。”
James Garbarino, Lost Boys: Why Our Sons Turn Violent and How We Can Save Them. New York: Free Press,1999.
最近5年来,美国的校园谋杀案急剧上升,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围绕着枪支管制和公民有权拥有枪支的宪法权利的争论在政府内外再度升温。本书作者考察了最近25年来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暴力犯罪这一严酷的社会问题。与绝大多数同类图书所不同的是,本书不是借助第二手资料对问题进行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推理、分析,而是通过对当事罪犯的直接采访,着重探索这种危害性极大的暴力行为的深层的社会根源,并从较系统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对这一与高度发达的美国文明严重背离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剖析。作者不仅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对虐待、成群结帮、荣誉感、贫富差距、校园问题以及精神病学上的不健全等这些导致校园持枪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考察,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校园暴力行为的方案。作者认为,根治校园暴力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必须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全面理解这一问题,只有采取与其他社会问题综合治理的方法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问题的恶化。
Ming Zhang & Ronald N. Montaperto, A triad of Another Ki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Japa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9.
美国、中国和日本将对未来东亚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中、日、美三方是彼此协作还是相互争斗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书作者以缜密的理论分析,特别是以对近、现代三国关系史全面考察为依据,对三方双边关系的前景以及这种关系对第三方所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以大量篇幅对中、日、美三角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亚太及世界其他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台湾问题是中美间保持健康、稳定关系的最严重的障碍,而日美《双边防御协定》的签署则标志着冷战后日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周边力量的变化也会对这两个最重要的亚洲国家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评论界指出,虽然在本书所涉及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影响中、日、美关系变化的其他诸多因素,但本书作者无疑研究了中、日、美三边关系中的那些最核心的问题并向读者提供了许多颇具洞察力的分析。此外,书中还提供了比较详细的三国军备发展方面的最新统计资料,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Susan B. Evans & Avis Joan, The Women Who Broke All the Rules: The Real Revolution of Women in America. Washington, DC: Sourcebooks, 1999.
旧金山大学教授埃文斯和职业心理学者、生命演进研究院院长阿维斯·琼根据对战后“生育高峰”时期那代人中的普通妇女的采访编辑了此书。在现代美国历史上,“生育高峰”一代人中的许多人以叛逆者的态度对待生活、职业和婚姻,并因一味地追求与传统的价值观决裂而耽搁了生儿育女,丧失了女伴友情以及和睦的家庭关系。作者通过对100多名在当时那种叛逆环境下长大的妇女(其中主要是白人妇女)的采访,考察了那一代女性特别是中产阶级女性的心理变化和职业发展状况。在生育高峰一代人逐渐成为美国社会政治、经济中坚的今天,本书的研究内容不仅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界的极大关注。与本书所研究的问题相同的还有以下2本重要书籍:(1) The Cleaver: Women and Gender in Postwar America,1945-1960 (Temple Univ.,1994)(2) Generations: A Century of Women Speak About their Lives (LJ.1997).
Michael Dobbs, Madeleine Albright: Against All Odds. New York: Holt Press,1999.
本书作者是《华盛顿邮报》外交事务记者、前《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站主任。作者在书中首次披露了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犹太家族的传奇故事。书中追溯了奥氏家族5代人的历史,上溯到了奥尔布赖特的先祖约瑟夫·科贝尔,并详细记述了这个家族中那些在大屠杀中死去或逃亡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的情况。书中透露,奥尔布赖特的先辈们都是靠辛勤劳动和善于逢迎上级而得以克服出身上的障碍并发迹、成名的。作者在奥尔布赖特的经历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特点。奥尔布赖特自幼奋发图强的经历曾被大肆宣扬,但本书作者则着重分析、反映了奥尔布赖特的公关技巧,包括她所参与的政治活动、募捐工作以及她在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等等,并对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和克林顿政府国务卿期间的政治、外交见解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因此,本书也是一部了解和研究9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可资利用的传记之一。
James Srodes, Allen Dulles: Master Spy of American Espionage. NewYork: Regnery Press, 1999.
在艾伦·杜勒斯死后30年,新闻记者斯罗德斯为人们揭示了这个美国谍报业鼻祖、美国谍报业体系奠基人的传奇经历。杜勒斯有着常春藤联合会的良好的教育背景,1919年的巴黎和会使他在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略服务部门的工作经历更为他在1953年成为新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奠定了基础。在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期间,他参与策划了CIA在海外的一系列重大行动,包括支持伊朗和危地马拉的暴动,入侵古巴的猪湾登陆以及卷入越南战争等等。1961年杜勒斯遭到肯尼迪的弃用,但随后他又在调查肯尼迪遇刺案的沃伦委员会中担任要职,在整个案件的调查及最后的定性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本书材料丰富,写作视角新颖。作者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独特的侧面了解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历史,理解杜勒斯这位在当时的美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政治家的反复无常的性格和精力充沛的特点。与另一部反映杜勒斯的名著、彼德·格罗斯的《绅士间谍:艾伦·杜勒斯的一生》(Gentleman Spy: the Life of Allen Dulles)相比,本书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细致,文笔也更精彩。
Michael Barrier, Hollywood Cartoons: American Animation in Its Golden Age.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9.
本书作者是当今美国卡通电影研究领域的权威,书中依据对大量档案资料的研究和对近百位相关人士的采访,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关于60年代以来美国动画片产业发展状况的全面而深刻的考察。书中追溯了诸如迪斯尼、沃纳兄弟、米高梅公司等动画业巨人的发展过程,描述了动画片制作大师马克斯·弗莱舍尔、特克斯·阿韦里、查克·琼斯、比尔·阿纳等人的创作经历,特别是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分析了他们所创作的卡通人物或形象影响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美学及文化原因。此外,书中还论述了30年来美国动画片产业在社会观念、技术手段、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变化。书中虽少有明星、大腕的侃侃而谈,也鲜见细枝末节的奇闻轶事,但它所提供的大量鲜活、生动的访谈资料和背景分析仍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本书与戴维·库克的《故事片的历史》(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及《好莱坞卡通》(Hollywood Cartoons)一道,被美国评论界誉为当今美国电影艺术研究领域中的“经典作品”。 (晨晖、邓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