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1999年第3期

   

   

一部阐述美-古关系的力作

 

——评《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

 

郝名玮

   

   

    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建立起革命政权,开始社会主义建议历程。40年来,古巴人民和政府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在民主改革、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捍卫独立、维护主权等方面,排除万难,克服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惊叹的胜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古巴政府和人民处于革命胜利后的最困难时期,面临着特殊的历史环境,承受着“双重封锁”。我国学术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关注着古巴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一个时期来,我国陆续出版了几部有关古巴问题、古巴领导人及古美关系的书籍,但这些书籍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是资料失实,就是立论偏颇,读来难以令人满意。近日出版的徐世澄新作《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弥补了此前这些书籍的不足。新作资料翔实,思考独到、冷静,分析透彻,立论精当,颇具权威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为研究相关问题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线索,为关心相关问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的基础。借用古巴驻华大使何塞·阿·格拉·门切罗在为新书所作的序中的话:“这部著作将成为深入研究古巴革命和研究古巴同历届美国政府历史分歧的实质的一部必备的参考书。”

    苏联解体后,人们很自然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卡斯特罗会不会垮台?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途如何?人们在提出这些问题时,大多是从美古关系这一角度考虑的。新书的作者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思维习惯,根据人们考虑问题的逻辑,给书定名为《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

    为了能比较完美地阐释这些问题,新书的作者应用了独到的研究和陈述方法,不只是铺叙事实经过,而且纵、横兼顾,历史与现实并述,溶理论于叙述之中,令人读来颇具立体感。新书为“后冷战风云丛书”之一,但作者并不局限于叙述“冷战”结束后美古之间的冲撞,而是追根溯源、解释缘由、陈述冲撞历程和目前状况;不仅指出历次冲撞的实质,而且分析历次冲撞的特殊背景、形式和过程,从而开阔了读者的眼界,推进了读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冲撞源于矛盾。有矛盾,才会有冲撞。新书的作者首先陈述了矛盾的产生和冲撞的起因。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武装夺取政权,在离美国只有90海里的岛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而导致了古巴和美国之间的矛盾。美国仇视卡斯特罗,敌视古巴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美古之间冲撞的起因。1959年至今的40年间,美国总统从艾森豪威尔到克林顿,先后更换了9位,不断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乃至意识形态诸方面对古巴政府和人民施压,力图终止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然而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迎恶浪,越险阻,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冲撞的火花四溅,折射出了冷战时期美苏对抗和“冷战”结束后全球色彩斑斓的景象,形成了一幅奇特而又壮丽的国际政治画卷。这种景象在人类历史上实不多见。

    有对立面,才会有矛盾、有冲撞。新书作者接着陈列了矛盾的对立面和冲撞的双方:古巴和美国、代表古巴的卡斯特罗和代表美国的9位总统。古巴乃一岛国,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为一发展中国家;美国总面积达9363万平方公里,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作者指出:“在世纪之交之际,在当今世界政坛中,能数十年一贯受到本国人民拥戴,又始终受到国际舆论极大关注的政治领袖已为数不多,而古巴最高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领导古巴人民求生存,谋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工作,以挫败美国对古巴实行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政策,使古巴傲然屹立于西半球。前后9位美国总统对古巴采取经济封锁、贸易禁运、军事入侵、外交孤立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软硬兼施,千方百计力图扼杀古巴社会主义,处心积虑要除掉卡斯特罗,然而失败接着失败,完全应了“岛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的逻辑。

    矛盾和对立面的存在,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冲撞。然而,美古之间、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之间却冲撞不已,原因何在?新书的作者没有简单下结论,而是从地理、历史等客观因素方面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方面摆设事实,揭露真象,让读者了解真实情况,而后自己得出结论。

    作者首先专辟一章陈述了“一个卡斯特罗与9个美国总统”之间冲撞的全貌,为“冷战”结束后美古关系的发展作铺垫。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则力图在外交上孤立古巴,宣布美国与古巴断交,策动其他拉美国家对古巴进行“集体干涉”;对古巴实行贸易禁运,停止一切援助;唆使古巴反革命分子进行破坏、颠覆活动;甚至直接派遣美国飞机轰炸古巴城乡。接替艾森豪威尔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上台伊始即对古巴进行武装侵略;失败后,又下令对古巴实行除药品和某些食品之外的全面贸易禁运。卡斯特罗面对美国日益严重的威胁,不得不逐渐向苏联靠拢,并于1962年2月4日发表《第二个哈瓦那宣言》,深刻揭露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质和行径。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接任美国总统,经济上加强对古巴的封锁,禁止向古巴销售药品和食物,更派飞机轰炸古巴工厂,破坏古巴工业生产,同时强迫其他拉美国家“集体制裁”古巴,中断与古巴的一切外交和贸易往来。为了回击美国孤立古巴的企图,卡斯特罗倡仪在古巴哈瓦那召开了亚非拉革命力量会议。尼克松上台后宣布“在我任总统期内,对卡斯特罗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福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放松了对古巴的制裁,谋求改善美古关系;但1975年11月,古巴在苏联的支持下,出兵安哥拉,美古关系转而恶化,福特声称要对古巴进行报复。卡斯特罗针锋相对,指责道:美国的军队和军事顾问遍布世界各地,美国在道义和法律上没有权利向古巴提出“抗议”。卡特入主白宫后,为反击苏联在拉美的扩张,采取了一种“新方针”,表示愿意改善同古巴的关系,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卡斯特罗称赞卡特,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并认为“他是会奉行原则性的政策的”。但1979年10月初,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有驻军后,加强了对古巴的监视。卡斯特罗表示:“如果有人向我们挥动橄榄枝,我们不会拒绝。如果有人继续对我们采取敌视态度或进行侵略,我们将给予有力的回答。”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对古巴采取强硬路线,实行严厉的贸易禁运,并派飞机入侵古巴领空。1985年5月,美国新闻署特设“马蒂电台”,进行反对古巴革命、反对卡斯特罗的宣传。卡斯特罗指责里根政府“极端的侵略性”,同时表示只有美国以“平等”、“对等”和“完全互相尊重”的态度同古巴打交道时,古巴才会同美国谈判两国长期的分歧问题。1989年卡斯特罗决定古巴军队撤离非洲回国,消除了古美之间的一大矛盾因素。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结束。美国布什政府对古巴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公开声称美国政府的目标就是结束卡斯特罗政权,进而设立“马蒂电视台”向古巴发动意识形态宣传攻势,同时加强对古巴的经济封锁。克林顿接任美国总统后,一方面继续对古巴实行从外部“以压促变”的方针,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古巴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从事非法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力图使古巴“民主化”。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卡斯特罗提出反对“双重封锁”,号召古巴人民“拯救祖国、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和“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马列主义”,同时调整国内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开创外交新局面。

    作者在整个陈述过程中,遵循着一条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原则,让无可辩驳的事实讲话。此外,作者始终将美古之间的矛盾和冲撞同整个世界格局联系在一起,使读者从中不仅观察到了40年来美古关系的发展,也能看到40年来整个世界格局的演变。

    在作了概括性的陈述后,作者又集中对“冷战”结束后几方面的冲撞详尽地作了阐述和分析。作者选择的重点冲撞问题是“海盗飞机事件”、“移民风波”、“消灭肉体”、“经济侵略与反侵略”、“电波侵略与反侵略”、“封锁与反封锁”以及“孤立与反孤立”。这些冲撞代表了美古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对抗。

    “冷战”结束后的这些冲撞有了新的特点:其一,新的冲撞是历史的延续。例如,1990年布什批准设立“马蒂电视台”,对古巴发动新一轮的电波侵略,加强意识形态战。早在1985年5月,里根政府就批准设立了“马蒂电台”,播放恶毒谩骂古巴革命、歪曲事实真象、煽动颠覆古巴政府的节目。又如,1994年夏季发生的古巴移民风波并不是孤立事件,早在1980年就发生过大批古巴“难民”逃往美国的事件。这些“风波”、“事件”的发生是美国政府多年鼓励、纵容的结果。

    其二,冲撞的原动力来自美国。布什和克林顿利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形势,向古巴发动一个又一个的冲撞波。1992年10月,布什批准《1992年古巴民主法案》(又称《托里切利法案》),加强对古巴的贸易禁运和经济封锁,企图在经济上扼杀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96年3月,克林顿批准美国众、参两院通过的《古巴自由和民主声援法案》(又称《赫尔姆斯-伯顿修正法案》),进一步强化美国对古巴长期实行的经济封锁,竭力阻挠外国公司到古巴投资,以破坏古巴经济的发展。

    其三,美国政府更多地庇护、支持、利用流亡旅居美国的古巴人中的反动分子从事颠覆古巴政权的活动,煽动、鼓励古巴国内的所谓“持不同政见者”闹事,破坏社会稳定,迫使卡斯特罗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例如,“海盗飞机事件”的主谋就是旅居美国的古巴流亡分子。他们在美国政府的唆使、操纵下成立组织,经常派遣飞机侵入古巴领空扔炸弹,撒传单,甚至从事“生物战”,毁坏岛上的农作物。又如,他们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默许、批准下,多次密谋暗杀卡斯持罗,力图从肉体上消灭古巴人民的领袖。

    其四,突出了意识形态战。美国妄图通过电台、电视台进行颠覆古巴政府的宣传活动。

    其五,大大加强了外交战。美国变本加厉地试图在国际上孤立古巴。

    针对美国发动的一次次冲撞波,古巴是如何反冲撞的呢?作者首先分析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古巴所处的国际环境,指出古巴面临着“双重封锁”的局面,正如卡斯特罗所说:“苏联的解体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思想上对古巴产生直接影响。30年来,古巴面对美国的封锁、威胁、侵略,只能走依靠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声援和合作的道路,只能靠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柱,然而,如今,这一支柱已经倒塌,而美国的封锁却前所未有地加重。”古巴的困难可想而知。在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途问题上,新书的作者是个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了解古巴,了解古巴人民,了解古巴革命,了解古巴领导人。他满怀激情,向读者介绍了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政府和人民谋生存、求发展、捍卫主权、维护独立的战斗精神。古巴领导人明白,夺取反冲撞的胜利、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于古巴自身。因此,卡斯特罗首先提出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干部队伍。1989年6、7月间,古巴开展了一场肃贪反腐运动,纯洁了队伍,提高了威望,维护了自己良好的国际形象。接着,古巴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和民情,决定推进改革:政治方面,完善政治体制,加强民主建设,实行直接选举,建立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培养接班人;经济方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宣布美元持有合法化;扩大个体经济,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实行国营农场合作化,调动农民积极性;放宽对外资的政策,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开放自由市场,活跃城乡经济;实行财税、物价、银行和金融体制改革;……。

    在调整国内政策的同时,古巴政府也调整了对外政策。针对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封锁,古巴政府一方面不断揭露、谴责、抗议美国的侵略罪行,一方面积极推行经济外交,直接反击美国的经济侵略,冲破美国的经济封锁。针对美国在国际上孤立古巴的政策,古巴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加强与加勒比邻国的关系,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在全世界(包括美国)广交朋友,制定新移民法,加强与旅美古侨的联系和对话。

    作者满怀喜悦地指出,古巴政府和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不仅经受住了美国封锁和侵略的考验,而且也经受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在‘双重封锁’的强大压力下,卡斯特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古巴不仅没有垮,而且像加勒比海岛国上的皇家棕榈树,在强台风冲击后显得越加挺拔。”

    关于古美之间矛盾的解决和冲撞的止息,作者指出,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冷战”结束已近十年,动辄对别国实行制裁、封锁或以武力相威胁的霸权主义行径,已不得人心。“解铃还需系铃人”,美国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古巴及其领导人的敌视和仇视态度,问题才会解决。作者最后引用墨西哥民族英雄胡亚雷斯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和平”。古美之间的和平正取决于美国政府对古巴政府和人民自主、自决、独立、主权的尊重!

    本书作者的经历、阅历是作品权威性的保证。作者徐世澄曾于1964至1967年在古巴哈瓦那大学人文学院进修。其间,曾与古巴学生一起站岗、放哨,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曾身着军装,入住兵营,挖战壕,守卫边防;曾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道手握砍刀,在农村收割甘蔗;曾参加过亚非拉革命力量会议;曾多次聆听过卡斯特罗、格瓦拉等古巴领导人的演讲。“冷战”结束后,徐世澄又于1992、1995、1996和1997年4次造访古巴,会晤了古巴党和政府的一些领导人,走访了城镇和乡村,实地考察了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情况,亲身体验了古巴党和政府的革命气魄、广大人民群众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和执着,亲眼目睹了古巴政府和人民在“双重封锁”下所遭遇到的困难和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所取得的成就,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用心、用情、用理陈述和分析古美之间的冲撞,他的阐释真情实感,资料翔实,细节生动而清晰。

   

    郝名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