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棘手的合作: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前瞻》贾庆国、汤炜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除“后记”、“索引”外,正文7章,270页。全书共24.7万字。

在人类迎接21世纪到来之际,国际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给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包括:战争威胁、贸易摩擦、毒品走私等等。面对这些挑战,作者认为:当前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发展对国际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差异,阻碍两国间的合作与发展。本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首先回顾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历史,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近年两国关系改善和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必须看到中美两个超大型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相互之间有着许多利益上的冲突和看法上的不同,两国历史和价值观念的鸿沟又造成偏见和误解。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美关系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冲突与有限的合作’式的关系”(第246页)。作者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分析,两国的合作给两国带来的利益要比对抗大得多,“理性终于战胜偏见和冲突。近年来,在两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两国关系明显改善。各种迹象表明,两国间的分歧在缩小,合作在增加,正在出现1979年以来的第二个春天。”本书资料丰富、观点新颖,除引用大量中外学者的论著外,书后附录《比尔·克林顿政治生涯》、《比尔·克林顿生平》、《中美关系大事记》为读者提供了颇有助益的阅读参考。

《克林顿传》江峡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除“前言”、“主要参考索引”外,正文13章、419页。全书共28万字。

    作者江峡为旅美学者,1992年曾在美国亲眼目睹了总统大选全过程。为了使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克林顿有更全面的了解,他广泛搜集资料,作了充分的准备,撰写这部克林顿生平传记。克林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新生代美国领导人。他从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南方贫寒少年起步,经过努力奋斗,终于在46岁的英年当选为位高权重的美国总统;随后又连任两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最年轻的连任两届的总统;也是半个世纪以来民主党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统,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不寻常的一页。全书以克林顿个人的成长与奋斗史为主线,详细记述了他的家庭、成长、身世、爱情与婚姻生活,以及夺取与保卫白宫宝座的艰难历程。本书系作者利用第一手资料撰写的一部比较全面而生动地反映克林顿生平、个性与政治观点的传记著作。读者不仅可以从本书中对克林顿的生平、思想与主张有全面的了解,而且对认识当今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与文化思潮,以及美国的选举制度及其竞选运作过程都有裨益。书后附有《克林顿第一任期就职演说词》、《主要参考资料索引》。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朱成虎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除“前言”、“附录”、“后记”外,全书共268万字。

本书以世界战略格局变化为主线,对两极格局、格局转换、到目前多极世界三个不同时期中美 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与研究。重点研究格局转换时期中美两国的共同点和分歧点,用新的视角来剖析中美关系发展的规律。作者认为:中美两国尽管综合国力相去甚远,但互相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以及其他领域的,不断寻求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题。作者指出:“在一定意义上,中美关系的性质将直接影响美国未来战略发展趋势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中美关系在建设亚太地区冷战后新的和平结构和保持亚太地区的持久和平的重要作用和战略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第114页)两极格局的解体,给世界各主要战略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世界并不安宁,仍潜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需要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来调节或解决。两国继续发展双边关系,有利于实现各自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和发展。作者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建立、保持和发展中美之间的建设性的双边关系,是时代的需要,在两国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将朝着稳定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郝雨凡主编。北京·台海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除“导言”、“注释”、“后记”外,全书共37万字。

本书作者郝雨凡为美国科盖特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这是在美国任教的中国学者潜心研究多年而撰写的一部研究美国对华政策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学术理论、丰富的史料和现实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前因后果。作者认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美建交、关系正常化和“台湾关系法”的出台这两个复杂历史现象的主要方面做综合性的研究,本书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真相及用心所在。本书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中美关系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揭示了其复杂性以及当前美国外交行为的历史根源,更有利于中国读者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了解“美国对华政策不仅仅受美国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左右,也受美国政府程序和结构特征的左右”(第480页)的特点。(王亚平供稿)

 

Stephen Endicott, & Hagerman Edward, TheUnited States and Biological Warfare: Secrets from the early Cold War and Korea. Indiana: IndianaUniversity Press, 1999.

    两位加拿大历史学家对冷战期间美国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这段骇人听闻的历史进行了政治和道德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书中阐述了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运用大量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证明了在冷战期间美国不仅一直在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而且还曾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过生物武器。当这一事实败露后,美国政府特别是CIA曾运用各种非法手段,对美国公众和世界舆论隐瞒真相。书中还透露,在这项秘密计划中,日本曾与美国进行过密切合作,美国方面从日本人那里得到过大量的技术支持。尽管书中提供的资料有些并不是第一手材料,并且有些论据也显得不够充分,但该书的出版仍然在美国有关方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评论界指出,这是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揭示和分析冷战期间美国发展和使用生物武器内幕的著作。

James H.Mann,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ress, 1999.

    这是一本研究中美关系的新作,作者是美国《洛杉矶时报》资深国际问题记者。书中成功地将对档案资料的研究和对政府官员的大量采访结合起来,对1/4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分析。书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70年代以来的6届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问题上都没有做出一种富有远见的判断或执行一项前后一致的政策。作者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于他们北京之行的历史重要性以及如何同一个不甚了解的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打交道并不清楚,以致他们在诸多重大问题上落入了老谋深算的毛泽东的圈套;乔治·布什先是在天安门事件之后愚蠢地派遣特使秘密访华,讨好中国,而后又在卸任之前公然背弃华盛顿与北京之间达成的谅解,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同样,里根和克林顿两人也都不得不在其官方的对华政策上彻底改变了他们最初作为总统候选人时的“严正立场”,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在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中,作者还以大量篇幅研究了美国对华政策意图和其实际效果之间常常出现的巨大的偏差,这种偏差给人造成的印象是,美国似乎总是缺少一位在外交政策问题上可以与中国对手相抗衡的重量级人物。因此,美国几乎屡战屡败。本书不仅资料翔实,而且作者那种善于在平实、平淡中显露才气的写作风格和他对美国人人格特点的洞察力,使得本书成为一部见解深邃的历史研究和战略预测。(晨晖、邓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