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
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
倪世雄、王义桅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学术界开始了对美国大战略的考察,以及对冷战后美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的内涵、美国所面临的威胁等问题进行重新定位。本文认为,研究这一问题必须从理想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入手。据此,冷战结束后,美国大战略总体上表现为霸权均势战略,即在新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新均势战略和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制度霸权战略。这一战略在实际中必然会遇到政治经济平衡、国内国际平衡及理想与现实平衡这三大平衡的挑战。
关键词:霸权/均势/美国/战略选择
冷战结束以后,有关美国大战略(Grand Strategy)的争论在美国学术界勃然兴起【注释】见Michael E. Brown,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eds., America’s Strategic Choices (Cambridge: MIT Press, 1997).【注尾】。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冷战后美国战略目标的重新定位、国家利益内涵的变迁、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威胁和对付这种威胁美国应采取的手段以及追求其战略目标美国所能动用的资源等方面【注释】Robert J. Art,“A Defensible Defense: American’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4 (Spring 1991), p.7.【注尾】,而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战后美国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大战略。有的学者根据战后以来美国的表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就是霸权主义(Hegemonism)或优势战略(the Strategy of Preponderance),并认为尽管冷战期间受到苏联的挑战,但是美国最终战胜了这一挑战,并将继续推行这一战略【注释】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America and the World, Vol.70, No.1 (1990/1991).【注尾】。讨论还集中在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大战略的变化上,其实质是要给美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重新定位。学者们进而总结出了四种代表性的战略倾向【注释】这些学者也多是安全战略专家,经济等领域考虑较少。所谓“大战略”也主要指国家安全战略。代表性论述可参见:Barry R. Posen and Andrew L. Ross, “Competing Visions for U.S.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3 (Winter 1996/1997), pp.5-53.【注尾】,即新孤立主义(NeoIsolationism)、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ngagement)、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或曰多边主义(Mutualism)【注释】Hugh De Santis, “Mutualism: An Americans strategy for the Next Century,” World Policy Journal (Winter 1998/1999), pp.41-52.【注尾】、支配性(Primacy)战略。有人还主张加上遏制(Containment)战略【注释】Posen and Rose, “Competing Grand Strategy,” in Robert J. Lieber, ed., Eagle Adrif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New York: Longman, 1997), pp.100-134.【注尾】。其研究方式重在分述式的,总体上是长于分而疏于合,即便分也是粗线条的。学者们也意识到美国政府不可能只推行其中的一种,但简单地认为现实操作中是采取一种混合式的战略;而对如何混合则语焉不详,且对各战略的本质、战略之间的关系缺乏体系化的论述,因而是对各战略倾向的一种概述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注释】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哈斯(Richard N. Haass)则从美国全球战略出发,提出现在是一个“失规制”时代的新概念,并指出,美国唯有确立对外政策的新指南——“规制主义”——才能建立起符合美国安全观的全球新秩序。他说“六种主义——霸权主义、孤立主义、民主主义、经济主义、人道主义、现实主义——在失规制世界中采取哪一种最有益呢?简单说,不是任何一种,而是几种的组合。”参见(美)里查德·N·哈斯著,陈谣遥、荣凌译:《“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65-66页。【注尾】
我们的研究相对于过去而言在避免情绪化和简单化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倾向把美国对外战略简单地一概归结为霸权主义战略了事,至于为什么美国采取霸权战略则缺乏分析【注释】这一点中国学者、官方与民间都不例外,而且考察、理解美国对外战略多从美国对外政策行为出发,怀着绕不开的中美关系情结。代表性的观点有:赵鲁直、何仁学、沈方吾:《美国全球霸权与中国命运》,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书中列出现今五种美国霸权:全球霸权、复合式(结构、体系)霸权、联盟霸权、文化霸权与高技术霸权;《论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人民日报》1999年5月26日,第1版。【注尾】。笼统地认为美国采取的是霸权战略这种认识至少遇到四方面的困境:一是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是制订对外战略的主体,但国会、利益集团和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种种力量的交织不可能总是统一表现为霸权,且很难解释冷战后美国一再出现的新孤立主义情绪;二是美国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制订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利益,霸权战略并非总是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在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美国的对外战略各有侧重,不断在调整;第三,美国是世界上最反对霸权的国家,因为它本身就是霸权。当然它反对的是别国搞霸权或挑战其霸权地位,而不是自己的霸权。其他国家的反霸其实质往往是反美或反对美国霸权行为;第四,我们所处的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霸权往往是制度霸权而非国家霸权(国家关系某种程度上处于全球严重相互依赖状态),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各个领域都首屈一指,全球化程度也最高,因而其行为在挑战国或弱国看来就成为制度霸权的替身。再有我们把美国的霸权主义往往理解为霸道,而忽视其王道的层面,对其作为所谓“善意的霸主”(Benign hegemony)一面缺乏研究。
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来考察美国大战略,这就造成了一种将内外互动的战略制订背景割裂开来的局面。有鉴于此,本文倡导一种内外互视的碎片分析(因素分析)法来考察冷战后美国的大战略,即从理想性(内视)和现实性(外视)两个层面入手,并在前者中分离出国民性、国家性、国际性、世界性四因素,在后者中分离出国家(盟国、可能的挑战国、无赖国、“中间地带”国)与事务(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两个层面。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大战略在总体上表现为霸权均势战略,即主要是针对可能的挑战国(与美国盟国一起属于“极化世界”)而采取的新均势战略和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并往往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金融等而采取的新霸权战略(制度霸权战略)【注释】“极化世界”(polarized world)指构成世界多极化状态的世界大国或地区一体化组织(如欧盟)以及将来可能兴起并构成一极或影响一极的地区性大国;反之,则属于“未极化世界”(unpolarized world)。【注尾】。均势战略侧重于现实状态,作为一种手段更多使用硬权力且更关注于国家安全,总体上着眼于维护自己的行动自由,是从横向上把握的结果。霸权则侧重于理想层面,作为目标追求而软硬权力并举,更关注于其国家利益及支配地位,是从纵向上做结构化分析的对策。
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美国大战略与均势的关系,旨在说明各种战略选择都与均势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冷战结束后唯一有能力采用均势战略的国家只能是美国;第二部分回顾20世纪美国的均势战略演变,从而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采取新均势战略的涵义与由来;第三部分分析美国在冷战后推行霸权均势战略的实践及其制约。
一、美国大战略与均势:分析的方法论
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客观描述(自在的均势),它是国际关系特定状态与运行规律的描述,即认为均势是“历史的一种普遍规律”【注释】“均势”虽然是传统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语汇之一,但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并不相同。美国学者厄恩斯特·哈斯(Ernst Hass)曾批评均势概念过于含混,无法为政治学家所应用。他指出人们至少是在八种相互排斥的看法上盲目地使用这一概念:①任何权力的分配;②一种平衡状态和均衡过程;③霸权或霸权追求;④权力协调中的稳定与和平;⑤不稳定与战争;⑥一般的权力政治;⑦普遍的历史法则;⑧一种体系和对外政策制定者的指导原则。参见(美)西奥多·A·哥伦比斯、杰姆斯·H·沃尔夫著,白希译:《权力与正义》,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86页。【注尾】,是国际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特定归宿,这就是均势论;作为主观表达(人为的均势),它指一国对外战略的选择,即均势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均势理念与均势思想。“光荣孤立”时期英国所处的西欧是(经典均势),而俾斯麦采取的是均势术。
均势的概念长期被片面化理解。长期以来有一种倾向把均势视为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手段而加以反对,认为它是大国关系不稳乃至走向恶性循环(均势—均势的破坏—新均势—新破坏……)的根源。实际上,这种倾向反对的乃均势术而已。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特殊演绎状态,均势是对优势(霸权)的否定:“均势是作为一种安排而兴起的,它服务于使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免于霸权的威胁,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成为欧洲国家政治中的一种规则。”【注释】James Chace, “Toward A Concert of Nations: An American Perspective.”(1999年7月23日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演稿。)【注尾】作为一种战略,均势又是对“搭便车”(bandwagon)方式的否定。从本质上说,均势是指这样一种特定状态:处于均势状态的任何一方无法承担试图改变已形成的均势状况的代价,或没有能力、没有决心来改变这一状况。前者明显的例证如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核均势,某种程度上中美之间在核方面也处于了一定的均势状态;后者如英国“光荣孤立”时期的欧洲。从军事角度讲均势是一种进攻与防御的战略平衡状态。而以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更为确切,即均势是一种“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状态。
如前言所述,根据美国大战略中的四种战略选择,以碎片分析法来加以研究是比较适宜的。
美国制订其世界性战略(大战略),是从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出发,针对其国民性、国家性、国际性与世界性特点,体现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制订对外战略中的国民性因素指美国对其公民的政治(如人权)、经济(就业、收入)、文化(价值观念)权益维护的考虑,并往往成为新孤立主义的着眼点。国家性体现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稳定与文化意识形态利益等方面,成为接触性战略的支点。国际性表现在对外关系与国际环境状况等方面,成为综合安全战略的根基【注释】国际性往往占据美对外战略的主体:“我们设想的‘主义’与现实主义最相似。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应该是国家间关系和国家的外部行为——抑制传统的侵略、无赖国家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支持、非法入境。这些对美国最重要的利益可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对外政策以国家间关系为重心应该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第66页。【注尾】。全球性尤其针对世界化程度最高的美国而言,即美国为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推广美国式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其文化价值观念等,体现出典型的优势战略选择。
表1 考察美国大战略的两个视角
视角 |
着眼点 |
分析单位 |
分析体 |
战略对应 |
|
内视(理想层面)——世界的美国 |
目标、利益(美国的目标与利益何在) |
政治单元 |
1.国民性 |
孤立主义 |
|
2.国家性 |
接触战略 |
||||
3.国际性 |
合作安全 |
||||
4.世界性 |
优势战略 |
||||
外视(现实层面)——美国的世界 |
威胁、手段(对美利益的威胁和对付威胁可采用的手段) |
政治领域 |
1.国家 |
①盟国 |
合作安全 |
②中间地带 |
孤立主义 |
||||
③无赖国 |
优势战略 |
||||
④挑战国 |
接触战略 |
||||
2.事务 |
①经济 |
多边主义 |
|||
②军事 |
均势战略 |
||||
③外交 |
接触战略 |
||||
④文化 |
优势战略 |
从现实层面讲,美国通常按其标准将世界上的国家区分为四大类:盟国世界不仅指与美国结盟的国家,也包括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相同、相近或相容的国家与地区。对此,美国选择的是强化传统同盟关系,保持海外军事力量存在的合作安全战略。可能的挑战国尤指俄罗斯和中国,美国对其采取接触加遏制的两手,试图引导其变化。而所谓“无赖国家”(rogue state),是美国对世界上那些不遵守国际规则、对内集权、对外威胁性大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朝鲜、利比亚、苏丹等,这是美国霸权(优势)战略所典型作用的对象。“中间地带”国是套用毛泽东的提法,指尚未被但有望被市场化、民主化的国家,如新型市场国。此外还有所谓“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难以扎根”的国家,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往往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牺牲品。【注释】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下美国的提法不一。1997年2月,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为强调促进民主而将世界上的国家按美国的标准分为四类,分别是守法国家、正在演变中的国家、无赖国家和失败的国家。总体上,美国特别关注“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关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利益的“轴心国家”(pivotal states)。参见:Robert S. Chase, Emily B. Hill, and Paul Kennedy, “Pivotal States and U.S.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1996.【注尾】
就事务而言,经济主要对应了国民性(对国民福祉的威胁)、国家性(国家经济竞争力、经济安全的考虑与经济制裁手段的运用),对此美国往往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军事针对的是国际性(从威胁上说有地区冲突、国际恐怖主义,从手段而言有国际维和、军备控制、多边安全机制及前沿军事部署等)和全球性(地区性霸权国家的挑战与威胁、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性大战的考虑)。总体上,美国试图维持或创造地区均势,尤其是欧亚大陆均势状况,以使美国处于最有利于行使霸权的优势地位。外交涉及国家性(内政背景)与国际性(国际环境),强调与国际接触,全面卷入世界事务。文化则不仅包括国民性(价值观的维护与传播)的考虑,体现出文化霸权主义因素,且越来越指全球性问题的威胁,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扩散、环境问题等,试图确立美国的制度霸权。
根据美国学者的论述,四种大战略选择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表2 大战略图景之比较
【注释】Barry R. Posen and Andrew L. Ross, “Competing Visions for U.S. Grand Strategy,”op.cit., p.6.【注尾】
|
新孤立主义 |
选择性接触 |
合作安全 |
支配性战略 |
分析之锚 |
最低限度的防御性现实主义 |
传统的均势现实主义 |
自由主义 |
最大化的现实主义/单边主义 |
国际政治的主要问题 |
避免为外部事务所缠绕 |
大国间的和平 |
不可分割的和平 |
同辈竞争者的崛起 |
优先选取的世界秩序 |
远距离均势 |
均势 |
相互依存 |
霸权 |
核武器动态 |
维护现状 |
维护现状 |
对付攻击 |
对付攻击 |
国家利益的概念 |
窄 |
限制 |
跨国 |
宽泛 |
地区首选 |
北美 |
欧亚大陆工业化国家 |
全球 |
欧亚大陆工业化国家或任何潜在的同辈竞争国 |
核扩散 |
非我所虑 |
区别性阻止 |
非区别性阻止 |
非区别性阻止 |
北约 |
收缩 |
保持 |
改革和扩大 |
扩大 |
地区冲突 |
回避 |
遏制:区别性干预 |
干预 |
遏制:区别性干预 |
种族冲突 |
回避 |
遏制 |
仔细区别性干预 |
遏制 |
人道主义干预 |
回避 |
区别性干预 |
仔细区别性干预 |
区别性干预 |
使用武力 |
自卫 |
区别对待 |
经常 |
随意 |
力量结构 |
最低限度的自卫力量 |
两倍的MRC(应付主要地区偶发事件)力量结构 |
开展多边行动具备的侦察打击性复合力量结构 |
两个大国标准的力量 |
当然,尽管指导理念有所差别,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下战略选择各不相同,但作为战略实施只能表现为统一的国家行为。故而,针对各个分析体的战略对应也只能是以某种战略为主,并非只采用一种战略,而是多战略的交互运用。
综合以上分析,美国大战略中的均势因素可归纳如表3:
表3 美国大战略中的均势因素分析
战略选择 均势因素 |
新孤立主义 |
接触政策 |
合作安全 |
优势战略 |
均势战略 |
维持均势 |
塑造均势 |
依靠均势 |
反均势 |
均势特征 |
作为目的的均势(地区均势) |
作为手段的均势(大国均势) |
软均势(全球均势) |
霸权均势 |
美国之作为作为① |
旁观者的美国 |
作为砝码(平衡者)的美国 |
作为杠杆(仲裁者)的美国 |
作为支点的美国 |
视角与理念 |
国民性(美国例外论exceptionalism) |
国家性(美国式的扩张主义) |
国际性(世界秩序论) |
世界性(美国领导) |
例证 |
文明冲突论 |
新干涉主义 |
民主和平论 |
中国威胁论 |
①见Stanley Hoffman, “Bush Abroad,” New York Review of Book, June 24, 1992, in Charles W. Kegley, Jr., and Cregory A. Raymond, AMultipolar Peace? Great Power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Y: St. Martin’s Press, 1994), p.181.
二、20世纪美国均势战略的演变
根据法国学者雷蒙·阿隆的论述,维持均势体系必须实现四个条件【注释】参见倪世雄、金应忠主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161页。【注尾】,即国际社会主要行为者必须是多于两个——通常是五、六个即使不是势均力敌也是相差无几的对手;要有一个关键的制衡系统,即几个主要国家联合起来以威慑、削弱一个或几个强国的扩张能力;在主要行为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的规则;国际权力等级的存在。从全球角度讲,鉴于美国在地缘优势、综合国力与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地位。20世纪最有资格采用均势战略的便是美国,其霸权战略是以均势(大国均势、地区均势)为基础的。
不同时期的美国均势战略类型和特征可归纳如下:
表4 不同时期美国所采取的均势战略类型
(表4略)
说明:1. A—美国;B—英国;C—中国;F—法国;G—德国;J—日本;O—欧盟;R—俄国(俄罗斯);U—苏联。
2. 80-90年代是均势的解体时期。
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之所以是如此平面均势,是因为大国关系有一定的变动性,其中还应包括奥地利(一战)、意大利(二战)。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对外战略由三部分组成:对美洲的门罗主义——优势战略;对远东的门户开放政策——接触性战略;对欧洲大陆的孤立主义——平衡战略。而大战期间美国采取的是结盟均势战略,战后又包括合作安全战略。
5. 美国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平衡国(balance power),冷战期间为超级大国(superpower),冷战后为支配国(dominant power)。
6. “霸权均势”暗指美国的双重角色地位,其一是作为地区均势力量的美国(极化的美国),其二是作为全球均势体系中霸权力量的美国(领导者的美国),反映出冷战结束后单极化与多极化的矛盾。参见Richard K. Betts,“Wealth, Power, and Instabil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3, Winter 1993/1994, pp.34-77;关于冷战后世界的单极——多极格局问题参见Joseph S. Nye Jr.,“What New World Order?”, Foreign Affairs, Spring 1992;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78, No.2, March/April 1999.前者提出“单极——多极”复合世界理论,后者认为现今国际格局是一种全新的单极——多极(unimultipolar)体系。
在美国历史上,自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明确将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均势相挂勾以来,总体上,20世纪美国外交策略是19世纪英国外交策略和马汉海权学说及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注释】参见张文木:《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兼评李登辉<台湾的主张>》,《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注尾】其要点是:用不断制造小国、特别是海上岛屿小国的方法,确保海上运输线和地缘及资源关键地区控制在美国及其盟国手里。就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对世界的控制首先表现为对世界资源的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拿当时美国一高官的说法就在于“留住美国、赶走俄国、制约德国”。冷战结束后,从控制欧洲的经验中,美国清楚地知道,在亚洲实现均势战略,即让日本、中国、俄国及印度等国在均势中相互制衡的战略,最有利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这种思想已在尼克松时期为美国政府提出并付诸实施。尼克松曾断言:“人类历史上唯一我们能够拥有的和平的延伸时期是我们建立起了均势。”【注释】Time, January 3, 1972, p.9.【注尾】有理由相信,在下世纪美国还将继续坚持均势战略思想。美国学者就此指出:“在全球性框架内,地区性均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我们所要求的。”【注释】James Chace, “Toward A Concert of Nations.”【注尾】
三、冷战后美国的均势选择:霸权均势论
战后只有美国才有可能一以贯之地推行均势战略,因为均势战略的本质是创造或维持在获得霸权地位前或不可能获得霸权地位时最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防止占优势或支配性地位国家的出现,而只有美国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在它获得霸权地位之后仍然推行在其霸权制衡下的均势战略,这就是美国式的霸权与均势。冷战期间,它是“置身的均势”(自身成为被均势化的对象,为两极对抗格局所束缚,目的在于遏制苏联)。冷战结束后它是“游离的均势”(这种均势在外国看来就是一种霸权),制造均势的目的在于维护自身优势(领导地位)。人们通常把霸权和均势看作两种对立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策略。实际上,作为战略,全球性的均势与霸权只是由于视角的不同:从超级大国自身往外看其推行的是均势战略;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来看超级大国的行为,则是霸权战略。
冷战结束后,全球性的进攻——防御平衡被严重打破,面对这一失衡的世界,美国作为唯一的未受约束的超级大国(unchecked superpower),其制订对外战略的国内国际环境空前自由,因而既是由里向外看(世界的美国)的结果,又是从外向里看(美国的世界)的产物,前者是均势战略,后者表现为霸权战略,因而总体上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的是一种霸权均势(Hegemonic BalanceofPower)战略。这种战略既不同于传统的霸权战略,又有别于传统的均势战略,其目的在于遏制地区强国,防止地区威胁性挑战国的出现。从美国看推行的是“威胁均势”(Balance of Threat);从世界看则是“力量均势”(Balance of Power)。【注释】有学者对Balance of Power和Balance of Threat战略作了区分,认为前者适用于经济领域(较悲观),后者适用于安全领域(较乐观)。见Michael Mastanduno: “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ment: Realist Theories and U.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4 (Spring 1997), pp.49-88.【注尾】具体分述如下:
表5 霸权均势论的表现或例证
【注释】见Christopher Layne: “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Hegemony or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Policy Journal, Summer 1998, pp.8-28.【注尾】
作用均势 霸权类型 |
维持均势(孤立主义) |
塑造均势(接触政策) |
软均势(合作安全) |
反均势(优势战略) |
1.作为理念的霸权 |
美国优先(美国第一) |
人道主义干预 |
国际合作与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 |
美国领导与美国价值 |
2.作为战略的霸权 |
拖欠联合国会费赫尔姆斯-伯顿法 |
北约东扩(联盟霸权) |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
制造地区(如台海)均势 |
1.实力霸权 |
单边主义行动 |
军事战略(如对朝鲜) |
军备控制 |
轰炸伊拉克(美英联盟) |
2.制度霸权 |
国会否决《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新日美安保体制 |
金融霸权 |
信息霸权 |
3.文化霸权 |
保守主义 |
新现实主义 |
新自由主义 |
建构主义 |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从与苏联争霸世界到称霸世界,这就导致美国对外战略中意识形态色彩的日益浓厚,因而“人权”代替了“反共”,“人道主义干预”代替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同时美国也必然会更加自如地交替运用多种手段来推行其称霸世界的战略,以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世界发展趋势来讲,多极化与全球化是对美国全球战略的两大挑战。1999年9月15日发表的《新世纪美国安全报告》提出:“新型强国——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盟——将越来越约束美国的地区性选择并限制其战略影响。”美国学者也纷纷献策,建议美国为21世纪制定应付多极状态的总体战略【注释】参见查尔斯·库普钱(Charles Kupchan):《在靠美国强权维持的世界和平之后生活》,《世界政策杂志》1999年秋季号及“After Pax America: Benign Powe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Sources of Stable Multipola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all 1998;克里斯托弗·莱恩(Christopher Layne)也载文指出:“一个更为小心谨慎的美国将来将会比一个过于自信地谋求保持它的老大地位的美国更有安全保障。”并警告说,“霸权主义是不能持久的”,“试图保持霸权主义的尝试最终将证明对美国是有害而不是有益。”历史上争夺霸权的国家“最终覆灭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当一个国家变得十分强大时,其他国家就会感到害怕,就会团结起来与之抗衡。”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4, 1999.【注尾】。而由全球化发展所导致的威胁的非对称性也日益困扰着美国政府。此外,国内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社会保守派势力、党派斗争(国会与总统的矛盾)等都是对美推行对外战略的制约。面对种种挑战,克林顿政府在1997年《国际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不能卷入所有的问题”,“必须把广泛的促进民主制和市场的目标同较为传统的地缘战略利益结合起来”。这说明,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均势战略将越来越受重视;随着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塑造大国间、地区间均势的战略将越来越成为美国维护、保住自身霸权地位的重要支点。而其霸权的实施方式将会从直接控制方式转向施加影响,对付南方国家即是一例。【注释】“美国正通过四种方式来实现这种战略:(1)控制关键的经济领域;(2)把贸易逆差作为世界经济的储蓄库;(3)使国际组织(如IMF、OECD、WB、WTO、UN)成为美国的工具;(4)在信息领域保持霸权。”参见菲利普·科恩:《美国将并购整个世界吗?》,法国《玛丽安娜》周刊1999年11月22日。【注尾】
四、结论
考察冷战后美国的大战略,必须从理想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入手。理想性是从美国自身看世界,即美国的世界(观),体现了美国对外战略所追求的目标与利益之所在,是指导美国战略制订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对应了国民性(孤立主义的根源)、国家性(接触政策的根源)、国际性(多边主义的根源)、世界性(优势战略的根源)。现实性是从外在视角观察美国,即世界中的美国,体现了美国所认为的外部世界的威胁和对付此威胁美国所应采取的手段,它又包括国家与事务两个层面。
据此,冷战结束后,美国大战略在总体上表现为霸权均势战略,即在新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新均势战略和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制度霸权战略。这种均势战略主要是针对挑战国(“极化世界”,重点是欧亚大陆)而采取的,并以结盟政策作为基础,体现了政治多极化对美国的挑战。而霸权战略则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往往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霸权、金融霸权等,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把握。美国的霸权均势战略在实际中必然会遇到政治经济平衡、国内国际平衡及理想与现实平衡这三大平衡的挑战。针对这种状况,更多的研究应集中在美国具体运用此战略的范例与条件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上。
反思中国的对外战略,必须确立这种认识,即在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一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在今后二三十年内,针对美国将长时期实行的霸权均势战略,中国应避免成为其霸权作用的对象,充分利用均势的正面效应,争取从全球均势体系中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发挥更大的作为,应全面估价美国的霸权战略,要从大国的角度出发制订自己应对“单极——多极”世界的对外战略,尽可能参与带根本性影响的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倪世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义桅: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