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
评《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刘国柱
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中,美国政治制度史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公开出版的专著有曹绍廉先生的《美国政治制度史》和《论美国民主》,李道揆先生的《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蒋劲松先生的《美国国会史》等等。在上述著作中,蒋著《美国国会史》是一部专门探讨美国国会制度创设、演变和体制模式的专著;李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和政府的实际运作做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曹著《美国政治制度史》虽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美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但该书出版于80年代初,学术观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定河先生的新作《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可以说是集我国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阐述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的一部著作。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涉及美国政治制度主要内容的宪法、分权制度、国会制度、总统制、司法制度、两党制度、公民权力等方面的起源与演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揭示了美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即:
第一,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确立,是通过美利坚本民族文明与欧洲外来文明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的。或说经历了“欧洲主义——民族主义——欧美主义”的道路。这种立足于本民族文明、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先进成果,融合为新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与世界发展潮流同步的发展方式,体现了美利坚民族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这又是任何一种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美国政治制度形成之后,并没有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这种调整和变革贯穿于美国建国以来的整个历史进程。这一规律说明了,不断的变革是任何一种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美国政治制度突出了制约和监督机制。启蒙思想家认为,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是产生专制暴政和滋生腐败的温床,绝对的权力只能导致绝对的腐败。殖民地时期的经历使得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接受并发展了启蒙思想家们的分权制衡学说,首创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可以说,这种制约和监督机制是美国政治制度顺畅发展的最有效的保证。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表现在对美国司法独立和超党派政治运动兴起的阐述上。
在司法制度方面,作者详细阐述了美国的司法独立的形成。他首先确定了司法独立三层含义:即法院设置有自成体系的组织机构,与立法、行政机构相分离;法官的地位,特别是任期与薪金,得到法律的特别保障;法官依法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干预。其中最后一项是核心,前两项是先决条件,三项缺一不可。继而详细阐述了英国统治时期,大多数殖民地司法从属于行政的现象及其原因;独立后各州司法从属于立法的情况及其根由;1787年宪法制定正式确立司法的独立地位这一演变过程。作者认为,联邦宪法确立了司法独立体制,而司法审查制度则成为保障司法独立的有效手段。
关于超党派政治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作者认为,在超党派政治地区,政府的政策集中在本地区公民和利益集团所关注的问题上,当选官员也不受政党竞选纲领的约束,因而,超党派政治有利于地区的发展。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对邦联时期在美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关注。本书在《宪法》一章中列出了《邦联条例》一节,在《国会制度》一章中列出了《一院制国会的形成》,在《总统制》一章中列出了《美国早期的政府体制》,在《司法制度》一章中列出了《邦联时期对旧司法体制的继承与改造》等等。这突出了美国政治制度发展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体例简洁,结构明晰,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特色。本书阐述的是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作者以“起源——发展演变——特点作用”为主要线索,将美国政治制度分为宪法、分权制度、国会制度等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第一章首先分析论述作为美国政治制度基础和根本的《宪法》;第二章分析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精髓——分权制度,包括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度与横向分权——中央政府的三权分立;第三至五章分别论述了国会制度、总统制和司法制度的发展过程;第六章论述的是宪法没有明文规定,但在美国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两党制;第七章则阐述了美国公民权利的发展状况。这种构思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令读者一目了然。
当然,本书也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
第一,作者对构成美国政治制度的内涵的理解似乎并不全面,特别是对一些非制度化的因素如利益集团等,未加涉及。自19世纪末以来,不仅利益集团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美国政治问题,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第二,作者对涉及中央一级政治体制的分析和论述相当缜密,但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的构成、运作及职能演变着墨偏少。
第三,部分章节的内容略显单薄,如超党派政治一节,仅仅用了1500字左右。作者完全可以在超党派政治运动产生的原因、具体运作、作用及前景等方面作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四,这是一个老话题,本人写书评时一般都要提到,即中国学者的著作一般都缺少索引,这既有个人习惯方面的原因,也有出版社对图书成本的考虑。索引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少方便,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既然认定读者是上帝,就应当尽力为读者提供各种方便,对于出版社来说更是如此。同时,这也是我国学术界与世界接轨的前提条件之一。
刘国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