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在过去十年间,中美关系历经波折:中美之间每年关于人权以及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

问题上的争论、在台湾海峡的对峙、李文和案、考克斯报告、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

使馆,以及最近发生的撞机事件,等等。如何对上述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是中美两国许多

观察家感兴趣的问题。

 

  本期专论所刊发的王栋先生的文章,在对中美两国学者的相关论述审视之后,运用了一

个新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国家间关系变化,即知觉性解释。在寻找对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的

系统性解释时,他试图超越现实主义观或“国家利益”取向,考虑一个新的变量——知觉。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他归纳出了数个分析性假设。通过对中美在1995-1996年间台海危

机时战略互动的个案研究,对这些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了导致危机不断升级的错误知觉的

数个可能来源。

 

  专论中所刊发的其他一些文章,分别对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劳工组织对美国外

贸政策的影响、总统游说对国会立法与决策的影响,美国的政教关系,以及《赫尔姆斯-伯

顿法》所引起的美加冲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倪峰博士将冷战后东亚地区在政治、安全领域

中的各种现象概括为三种模式,即多极模式、霸权稳定模式和多边安全合作模式。他认为,

上述三种要素构成了当今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环境的基本要素。李晓岗博士论述了冷战后劳工

组织对美国外贸政策的影响。他认为,劳工组织通过游说、政治捐款和选举投票等手段向国

会议员施加压力,从而参与了美国外贸政策的塑造。袁征博士认为,在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

体制下,总统已逐渐成为国会最具影响力的游说者,其游说活动直接影响到府会关系。刘澎

先生认为,政教关系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美国政教关系的热点主要

体现在公共场所的自由表达、公立学校的宗教活动、宗教信仰与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相冲突

等问题上。陈刚先生详细论述了《赫尔姆斯—伯顿法》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所引起的

美加冲突。孟海泉博士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南方宅地法的内容、实施,以及失败原因进行

了分析和论述。

 

  这些文章资料翔实,见地深刻,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