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冷战后,本应获得和平的世界似乎变得更不安宁。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的是,世
界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安全局势因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增强及其与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
国的直接对抗而更加动荡。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在对外关系领域采取了一系列被外界议论为“单边主义”的行动,
其中对国际安全影响较大的是:2001年底,布什政府不顾国际舆论的呼吁和反对,坚持宣布
退出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从而给数十年来国际社会在军备控制和防核扩散方面的努力
以沉重一击。吴展先生从反导条约和美国的反导计划及反导技术研制等方面探讨了美国退出
反导条约的原因及美国反导计划的发展趋势。
今年2月,布什总统寻着30年前尼克松总统的足迹,在继去年10月出席上海APEC会议的4个月后再次造访中国。中美关系似乎出现了明显改善的迹象。不过,在美国国内甚至布什政
府内,仍有一些对中美关系的改善抱有反对甚至敌对态度的势力。其中,国会中的“蓝军”
以其极端的反华立场而引人注目。尽管它不能代表美国政府和广大公众,但它在国会中不断
兴风作浪,也常给两国关系的改善设置出种种意想不到的障碍。张睿壮先生在《布什外交政
策中的“蓝军”阴影》一文中,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这股反华势力的现状及其影响。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会在外交和安全领域中的决策作用进一步加强,倪峰先生的文章分
析了影响美国国会决策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冷战后这些方面出现的新特点。于铁军先生的
文章则关注于冷战后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争论,该文从美国修正主义对
日观的兴衰及其对美国对日政策影响的角度,探讨了国际政治中观念因素与实力因素的各自
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本期有关美国国内问题研究的专论中,张奇林先生的论文探讨了美国这个世界上医疗
卫生费用最高的国家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医疗卫生费用控制问题。邵志择先生的文章以
焚烧美国国旗的宪法纷争为案例,讨论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言论自由问题上对言论与行为
的分辨准则。张红菊女士的论文则对宗教状况比较复杂的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政教关系进行了
梳理和分析。
我们和读者一道感谢这些专论作者和本刊其他作者在美国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祝愿我
们的合作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