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在编辑本期的三个月里,我们经历了太多:先是美英对伊战争、接着“非典”肆虐,而后是痛失本刊前主编李慎之先生。感谢在危难时刻坚守岗位的作者,以及为本刊打字排版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努力使本刊得以如期出版。
李慎之先生病逝,知识界追思如潮。老、中、青三代学人,包括先生的朋友、熟人,以及许多素昧平生的同仁,追思文字多达上百篇。我们深知,寄托对先生的哀思、告慰先生在天之灵的最佳方式,当是吾辈更加努力地上下求索。
伊拉克战事虽已结束,但引发了学界对美国反恐战争、“9·11”后布什政府外交政策走向,以及大国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本刊特约王希教授撰文,对美国国家利益问题进行探讨。文中,他以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为出发点,讨论了“国家利益”的定义,其涵义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及其与当代美国社会的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
布什政府“9·11”之后所奉行的强硬外交政策,使人联想到的不是其父老布什,而是里根总统和保守主义回潮的80年代。本期专论中,陈东晓先生对影响里根政府制定对外军事干预政策的认知性因素及其将保守主义外交理念转化为具体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胡晓进和任东来先生的文章以1889-1937年的联邦最高法院为例,对保守理念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史为鉴,这两篇文章对于理解现今美国社会中的保守主义思潮及布什政府的内外政策,当有所助益。此外,夏立平先生以中美关系为例,对美国危机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高春常教授阐述了殖民地时期切萨皮克地区奴隶制的演变。
在“美国人论美国”栏目中,李侃如教授的文章,一方面表达了他对自己国家的关切,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在“非典”肆虐中华大地的时候,我们应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负责任的公民?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刊2002年第3期刊载的《中国学生留美一百五十年》(朱祖凯著)一文是英文版《留学美国》(钱宁著)的译者前言,发表时经编辑删改。原文中关于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历史推动力及留学生对中国(包括台湾)的政治经济演变的影响部分,读者可参考该书英文版前言第7-23页及正文第239-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