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巡礼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任东来、陈伟、白雪峰等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全书共612页,约49.3万字。

几位作者中,任东来为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伟为旅美学者,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白雪峰2001年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一共28节。这三篇论文是《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渊源》、《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和《美国宪政法治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三篇文章分别扼要论述了美国宪政中的英国因素、美国特征及平稳发展的原因。25个司法大案则主要包括:确立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引发内战的“斯科特案(1857)”、结束种族隔离的“布朗案(1954)”、导致总统下台的“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以及裁决总统选票的“布什诉戈尔案(2000)”。每个案例自成一节,既有生动的史实叙述,也有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25个案例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为本书作序。他在序中说:“本书并没有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描述了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联邦最高法院的25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品味。”“要研究美国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要了解美国法律”。作者以对美国问题的敏锐眼光,积20年观察、研究之功力,将学术著作的准确性与通俗读物的可读性融为一体;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但能使历史学者了解美国历史的宪政之维,也能使法律学者明白任何一个重大案例都是历史的沉淀。

本书的附录部分除了收录《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大法官任期表等一般内容外,还逐条罗列、并简介了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网络资源和参考书。另外,书中的前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和后记(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也同样精彩。
(胡晓进 供稿)

 

  Jason Kindopp, Carol Lee Hamrin, eds., God and Caesar in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hurch—state Tension: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hurchState Tension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4, 200 pages, ISBN 0-8157-4936-8.

  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内发生的巨大变化,美国学术界出版和发表的著作与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计其数,但专门研究中国政教关系(政治与宗教、政府与宗教组织)的著述却不多见,可谓凤毛麟角。与此同时,美国各界人士对中国的宗教问题,却始终抱有一种特别的、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有丝毫减退的兴趣。有着强烈宗教情怀的布什总统入主白宫以来,美国政府及布什本人对中国宗教状况的关注更是有增无减。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于2002年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中国政教关系的会议,并以这次讨论会为基础,于2004年2月出版了名为《上帝与凯撒在中国:凸显政教张力的政策》的论文集。对于素以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政治与战略而著称的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来说,出版有关中国宗教问题的著述,实属罕见。这不仅体现了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深度,而且也反映了宗教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本书收录了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裴士丹、里查德·麦迪森、让-保罗·威斯特、李可柔,中国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刘澎、徐以骅,及香港学者陈剑光等人的九篇论文。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中国清代以来的历史传统、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及中国加入WTO后所受到的外部影响等不同角度,考察中国政府对宗教的态度、国家控制宗教的原因与方法,以及宗教在中国的活动空间。第二部分是对基督教、天主教从1949年以来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相互关系的具体分析。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中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分裂为官方与非官方教会组织的原因;影响中国与梵蒂冈关系的症结之所在;在中国的政教关系模式下,基督教、天主教的发展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关系等。第三部分是从发展中美双边关系的角度考察中国宗教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包括宗教问题得以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原因与模式;中美双方应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教关系、如何采取措施缩小分歧、扩大共识、消除影响发展双边关系的负面因素等。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常以“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作为看待国家与宗教组织关系的准则,这就是所谓“政教分离”的原则。本书的书名几易其名,最后采用了《上帝与凯撒在中国》,意为上帝与凯撒不可相互代替,调整中国政教关系的关键,在于“政教分离”,寓意深刻,耐人深思。
(可非供稿)

 

《美国历史百科词典》杨生茂和张友伦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全书除“前言、凡例和后记”外,共552页,147.8万字。

  主要撰稿者为南开大学的教师及部分硕士和博士生。北京大学的齐文颖教授和几位研究生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严四光研究员也参加了词典的编写和审阅。

  本书收录词目4231条,基本上以殖民地时期为上限,20世纪末为下限(本书出版之前适当增加了2001-2002年底的一些资料),取材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教育、科技、戏剧、音乐、宗教、体育、名胜和理论学说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有影响的人物,尤其关注妇女、工人、社会主义及其他社会运动。书前配有220多幅精美的相关图片。书后附有“美国历史大事年表”、“美国领土扩张一览表”、“美国五十州总表”、“美国历届总统一览表”、“美国历届政府主要成员表”、“美国行政部院概览表”、“美国驻中国全权代表、公使及大使一览表”、“中国驻美国公使、大使一览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览表”等资料,以及“人名译名对照索引”。
(张聚国供稿)

 

  Erik C. Nisbet, Matthew C. Nisbet, Scheufele A. Dietram, James E. Shanahan, “Public Diplomacy, Televisions News And Muslim Opinion,”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 Politics, Vol. 9, No.2, Spring 2004, pp. 11-37.

  本文考察了穆斯林国家极端反美情绪的根源,以及电视新闻对美国及其外交政策的负面报道在其中的作用。半岛电视台夸大了人们对穆斯林公众舆论的兴趣,给政府的外交政策制订者造成了公众压力,激起了一场由以前掌管公共外交事务的前副国务卿夏洛特·比尔斯率先发起的新的美国公共外交运动。这场新的公共外交运动包括创建一个24小时滚动播出节目的阿拉伯语卫星电视新闻频道、一个阿拉伯语广播电台,加上一本向穆斯林青少年介绍新的生活方式的杂志,从而抵消目前的“半岛电视台效应”。

 

  Fred Barnes, “The Great Divide,” Weekly Standard, Vol. 9, No.22, February 16, 2004, pp.18-19.

  作者认为,2004年的总统大选将是一个定格在9月12日的人与一个定格在9月10日的人之间的争夺。前者即布什总统,“9·11”事件给他造成了精神创伤,他认为世界已经变了。后者即参议员克里,他虽然对“9·11”事件感到愤怒,但是没有遭受心理创伤,他认为反恐斗争是执法和情报战。作者指出,布什与克里之间的差别有政治意义,因为最近的调查显示,选民把反恐战争放在经济、就业和伊拉克问题之后。这就是说,选民们如何看待“9·11”事件可能会影响到2004年的大选。

 

  Richard E. Cohen, “The State of Congress,”National Journal, Vol.36, No.2, January 10, 2004, pp.82-105.

  这份特别报告论述了国会中党派政治的历史。科恩指出,国会从来没有按照它所散发的名为《我们的法律是如何制订的》的官方入门书来行事。金里奇的《美利坚契约》谴责民主党在作为多数党时滥用权力,而现在,民主党人对目前国会两院的共和党领导也有同样的不满。这份报告深入地考察了制度上的12个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多次阻止议案通过的议员,分析各委员会处理事务的过程等等。

 

  Eswar Prasad, and Thomas Rumbaugh, “Beyond The Great Wall,”Finance & Development, Vol. 40, No.4, December 2003, pp.46-4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发展局中国事务司的普拉萨德和朗博说,中国经济日益朝外向型方向发展及国外直接投资不断涌入中国,都显示中国正在迅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他们写道,从中国国内来讲,由全球化引起的竞争不但推进了地区经济的整合,而且已经使中国提高了效率,加快了内部的改革。两位作者指出,中国大量的劳动力和未开发的发展潜力表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还将继续扩大一段时间。尽管中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额可能对一些经济体构成了更为直接的威胁,但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将有益于全世界的消费者。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一个中心角色,所以对于世界贸易体系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稳定将变得日益重要。

 

  Michael D. Swaine, “Trouble in Taiwan,”Foreign Affairs, Vol.83, No. 2, March/ April 2004, pp.39-49.

  作者认为布什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即支持维护台海现状的政策,是一个积极的步骤。文章指出,中国政府把大陆与台湾的最终统一,看作是中国人洗刷百年来的民族屈辱并使中国崛起为一个大国的根本标志。华盛顿必须小心谨慎,因为中国几乎肯定会为了避免丢失台湾而牺牲与西方的友好关系。美国必须认识到维护它在台湾的利益与避免美中对抗是相辅相成的目标。作者建议美国必须使中国相信,统一仍是一种选择,没有中国的同意,台独将不会实现。同时,美国必须避免给台湾留下印象,即它将允许中国恫吓台湾从而使之屈服。作者认为美国向中国保证维护台海稳定的同时,在台湾建立和保持一支可靠的威慑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最后,文章指出,华盛顿劝阻台湾领导人陈水扁不要举办“3·20”公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陈水扁的这一行动不符合美国为在该地区建立以美国的政治、军事支持为基础的环境而做出的更为广泛的努力。

 

  Irwin Wall, “The FrenchAmerican War Over Iraq,”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Winter/Spring 2004, pp.123-137.

作者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和法国在外交政策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而现在的伊拉克战争使这些分歧更加显著了。另外,在伊拉克战后,双方外交政策目标的差异也更加明显。法国把伊拉克战争作为它与美国存在分歧的前提,它已经提出了一项旨在使欧洲独立于美国的议程,倡导国际关系多极化的理想。但是,法国的欧洲伙伴——英国和德国不同意这种做法。作者指出,美国应该更加乐于包容法国,从而缓解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卢宁供稿)

 

《萍飘美国:新移民实录》令狐萍著。2004年4月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第1版。全书共十章,20多万字,收录照片69幅,附录两篇。

作者现任美国杜鲁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讲授东亚史与亚裔美国史,多年从事美国亚裔史的研究写作。本书以自传体形式记叙中国新移民在美国挣扎、奋斗与成功的历史,用史学的眼光,文学的笔调,通过作者与美国各界人士的交往、各种制度的接触,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观察的风趣感人记叙,细致入微地分析美国多元化的社会制度、人文习俗、和价值观念。

 

  William C. Martel and Toshi Yoshihara, “Averting A SinoUS Space Rac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6, No.4, Autumn 2003.

  随着美国和中国的太空计划继续扩大,他们对对方意图的不信任也在增大。美国坚持认为太空对美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中国人则断言他们的经济增长有赖于继续开展对太空的探索。尽管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双方都怀疑对方将用太空计划威胁国际安全。对这个问题的最明显的解决方法将是在两国之间建立对太空计划进行披露的机制。

 

  Ronald D. Amus, “Rebuilding the Atlantic Alliance,”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3.

作者考察了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的行动对于美国与其跨大西洋盟友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他指出,“9·11”事件以后,跨大西洋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牢固,“在欧洲有一股对美国的强有力的支持浪潮。”不过,在美国占领下的伊拉克最近不断发生爆炸事件之后,跨大西洋关系已经在一个对西方世界不便的时候削弱了。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将是西方的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作者论证说,重塑中东的惟一途径需要华盛顿与不断扩大的欧盟之间保持坚固的盟友关系。作者还概述了他关于稳定中东局势的计划,其中包括重建伊拉克、改变伊朗的政权、在以巴之间实现和平等等。他认为,如果布什政府想赢得反恐战争的胜利,就必须首先重建与欧盟的盟友关系,而这需要美欧之间进行更为开放的沟通以及达成更多的妥协。

 

  Fouad Ajami, “The Falseness of AntiAmericanism,”Foreign Policy, No.138, September/October 2003, pp.52-61.

作者争辩说,最近一些显示世界范围内反美主义不断上升的民意调查是误导人的。他写道,由于“傲慢的单边主义”而受到“9·11”恐怖袭击以后,美国没有浪费全世界的同情。长期以来,反美主义在一些国家里根深蒂固。在这些国家里,美国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既引起了抵制和憎恨,同时也被效仿。美国人被欧洲的世俗主义者认为太虔诚,而在穆斯林的眼中,美国人则被认为太没有信仰。无论美国的言行是什么,或者它进行什么样的公共外交,都无法反驳这些彼此矛盾的解释。

(卢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