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近来发生的一些事件颇为引人关注: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丑闻的披露,加剧了穆斯林世界对美国的仇恨,也引起国际社会包括很多美国人对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及美国人权标准的质疑;台湾“大选”后所出现的宪政危机、陈水扁的“5·20”“就职演说”,引发了人们关于美国对台政策和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思考;美国总统大选中关于同性恋婚姻、反恐战争、移民政策、《爱国法》与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触及了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它促使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9·11”事件是否分裂了美国社会?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并赐稿本刊。

  本期专论中,黄卫平和朱文晖的文章,分析了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原因。他们认为,是“温特制”使美国公司扭转了对日本的竞争劣势,并最终创造出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近130个月繁荣的奇迹。章节根和沈丁立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就美国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最强势的利益集团之一,“9·11”后,它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凸现,这种势头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余建军的文章主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及其形成原因和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他认为,调查数据表明,冷战结束后美国公众对中国和中美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而对中国的情感性态度和信任程度却很低,将强大的中国看成是美国的“严重威胁”。朱世达的文章揭示了美国在“9·11”之后作为“新帝国”在一系列问题上所面临的文化矛盾,认为美国所面临的文化悖论从表面上看源于其反恐战略,其深层原因则是“攫取型道德”、天赋使命感,以及普世主义的美国主义。李增田的文章考察了美国学者鲍大可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贡献,探讨了他在推动国内对华舆论转变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的每一关键时刻向美国决策者提供的具体政策建议及其为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赵学功的文章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第一次台海危机时的核政策进行了回顾。张勇安的文章对布什政府的毒品政策进行了评述。

  在“书评”栏目中,潘中岐介绍了美国乔治城大学库普乾教授的新著《美国时代的终结》。该书挑战目前颇为流行的、认为美国正在回归“罗马帝国”的观点。他认为,冷战丧钟宣告的是美国全球主导地位走向衰落的开始。“9·11”事件并没有改变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但却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诉求,美国正在回归衰落时期的罗马帝国。库普乾教授看问题的这一独特视角,相信将有助于我国学者对“9·11”后美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