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今年11月即将在美国进行的大选,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在美国进行的第一次总统选举。此次大选有哪些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民主、共和两党在内政、外交上的主张有哪些区别?九一一事件、反恐战争、美国目前在伊拉克所面临的困境、伊拉克不断发生的绑架人质事件、阿拉伯世界普遍的反美情绪、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等问题,对此次选举和美国社会及政治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美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

    本期专论中,张业亮的文章以“关键性选举”及其对美国选举政治的作用为切入点,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新政政党体系的解体使两党选民结构、政党认同发生了变化,对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短期因素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增大,并造成两党在全国性选举中势均力敌的局面。2004年大选将是一场两党力量势均力敌的较量,九一一事件使外交和安全问题成为此次选举中选民尤为关注的问题。

  顾国良的文章阐述了布什政府“防扩散安全倡议”的由来及其宗旨与原则,并对“倡议”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他认为,“倡议”是一项旨在拦截通过海陆空方式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和相关材料的政策或活动,而不是一个国际组织。它所具有的进攻性、强制性及其与国际法的抵触性使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不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外交总方针与原则,也符合我国的安全利益。

  周琪的文章回顾了美国历史上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机制的建立和运作的过程。她认为,美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一个严重的腐败时期,它是通过文官改革和进步主义运动来结束的。建立旨在进行自我约束的“政府道德标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视为反腐败的一个主要措施。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逐步设立了监督执行道德标准的机构,其主要关注在于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国会制定的“政府道德法”成为对政府道德的法律制约。在美国,防止腐败并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官员的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和规章。

昌忠泽在其文章中对作为传统需求管理工具的美国财政政策及实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启动注水”、“补偿性”和“增长性”政策是作为传统需求管理工具的美国财政政策的三种类型,三大政策的目标取向分别定位在“反萧条”、“反经济周期”和“加速经济增长”。实践中,它们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杨夏鸣的文章概述了美国的中东研究现状,着重探讨了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学术界对于美国中东研究的功用、研究范式的论战。董小川的文章对美国本土运动的缘起、发展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上述文章,资料翔实,见地深刻,相信将有助于加深对美国相关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