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托马斯·巴尼特的“核心-裂缝”思想评析

 

 

李海东

 

 

  冷战的结束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美国外交也进入一个微妙而深刻的转折时期。自1990年代初以来,就美国外交现状及未来问题,许多对现实有着深刻关怀的学者努力思考并规划一种可付诸实践的外交理论及与此理论相伴随的国防战略。在众多观点中,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托马斯·巴尼特提出的“核心-裂缝”思想(CoreGap thesis)在美国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注释】国内较早的相关介绍文章有:薛涌:《五角大楼的“新地图”:孕育中的美国军事和国际战略》,载:《南方周末》,2004年6月3日,第A7版;《将注意力放在世界的“缺口”部分:学者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再思考》,载《参考消息》,2004年6月8日,第3版(该文系译自《华盛顿邮报》2004年6月3日美国众议员马克·索恩伯里所写的《重新考虑战略》一文)。国外关于巴尼特思想及个人经历的详细资料可参见其本人网页:http://www.thomaspmbarnett.com/index.htm(2004/12/20)【注尾】以至于被认为是“在指导美国未来5年到10年美国军事战略的思想领域内,完全史无前例的视角。”【注释】David Granger的评说,参见: Thomas P. 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It Explains Why Were Going to War and Why Well Keep going to War,” Esquire (March 2003). See http://www.thomaspmbarnett.com/published/pentagonsnewmap.htm (2004/12/10).【注尾】本文尝试概括巴尼特的“核心-裂缝”思想并对其加以分析。

 

    一、“核心-裂缝”区域的界定及巴尼特关于外交与军队改革的主张

 

  巴尼特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他的“核心-裂缝”主张,并在2004年出版了系统阐述该主张的《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一书。

 

  巴尼特认为,“核心”是指受全球化影响深刻的区域,那里有着广泛的连接网络、金融交易、自由的信息流动和集体安全,拥有稳定的政府、较高的生活水准等。也就是说,那里的经济已与全球经济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各国国内外运作规则体系是与民主、法治、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全球规则相协调的。这些区域又被称作是发挥作用的核心区域,简称核心区域(the Functioning Core, or Core),【注释】Thomas P. 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It Explains Why Were Going to War and Why Well Keep going to War.”【注尾】其涵盖的国家有:北美、新旧欧洲、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阿根廷、巴西、智利,囊括了全球60多亿人中的40亿人。

 

  “裂缝”是指受全球化影响薄弱或未受全球化影响的区域,那里政治上盛行着压制性政权,社会上存在着普遍的贫穷与疾病,不断发生大规模屠杀,是全球恐怖分子汇集和产生之所,这些区域也被称为是未融入一体化的裂缝区域(NonIntegrating Gap, or Gap)。【注释】Ibid.【注尾】裂缝区域的主要特征是隔离(disconnectedness),其涵盖的区域包括:加勒比区域、整个非洲、巴尔干、高加索、中亚、中东、西南亚、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大致拥有20亿人口。冷战结束后,美国展开的军事活动主要集中于裂缝区域。【注释】Ibid.【注尾】

 

  在裂缝区域周边及核心区域与裂缝区域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区域。裂缝区域的不良因素会经过此过渡区域蔓延到核心区域。处于过渡区域的国家是接界国家(seam states)。典型的这类国家有:墨西哥、巴西、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注释】Ibid.【注尾】除了地理上的接界国家外,还存在着全球化的接界区(globalization seam),如因特网、商业航班、银行网络等。通过这些无形的接界区,裂缝区域的破坏性力量也可将其触角延伸到核心区域。

 

  因为全球规则体系本身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化的边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核心区域、过渡区域、裂缝区域的范围是开放的、流动的。核心区域会因融入全球化国家或脱离全球化国家的增多而扩大或缩小。由于裂缝区域过多的战争、领导人的频繁更换或领导人长期执政、权力世袭、神权统治、交通闭塞、非法交易及歧视妇女现象盛行等原因,【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p.132~133.【注尾】所以核心区域的规则体系很难延伸到裂缝区域。

 

  核心、裂缝、接界区域的划分对当代美国外交及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核心-裂缝”思想将国际安全环境分为两类。接受全球化经济规则体系的国家同时倾向于接受正在出现的全球安全规则体系。【注释】Ibid., p.26.【注尾】在国家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结稳步增长的地方,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安全共同体就会形成。违反规则体系的行为会以法律手段,而不是以军队参与的方式得到解决。在核心区域内,美军可发挥的作用有限。裂缝区域出现的违犯规则体系的行为往往会通过军队加以解决,美军在那里发挥的作用会突出。可以说,核心区域是稳定的区域,处于核心区域的国家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小。裂缝区域是混乱的区域,处于裂缝区域的国家最可能成为美国安全的严重威胁。当代美国面临的主要的现实威胁,如:恐怖分子、“流氓政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都集中在裂缝区域,并通过接界区域进入或影响核心区域。

 

  不同区域的划分决定着美国外交及美军行动的轻重缓急,美国应当与核心区域及接界区域国家密切合作,以将来自裂缝区域涌出的不良因素消灭在接界区域内,并进而逐步缩小裂缝区域,确保核心区域的安全。也可以说,核心区域已接近康德式永久和平的状态,裂缝区域则仍深陷霍布斯式的残酷现实之中。如果将裂缝区域从霍布斯状态转移到康德状态,那就需将核心区域的规则体系扩散到裂缝区域。这实际上也是裂缝区域由冲突状态发展到和平状态的过程。

 

  由于目前核心区域的安全规则尚不能够延伸到裂缝区域,美国应致力于缩减裂缝区域,使全球化真正具有全球性。为此,美国在外交方面应加强核心区域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阻止裂缝区域的蔓延。具体说,整个核心区域需要更多的安全联盟。现有的安全联盟如北约需要继续发展壮大,并且吸收前苏联的所有国家。在太平洋区域需要建立地区性安全联盟,将美国未来军队与发展中的亚洲,尤其是中国联系在一起。同时构建涵盖中亚、波斯湾的强有力的印美联盟,以此在整个欧亚区域彻底排除战争发生的可能性。【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p.372~373.【注尾】除安全联盟外,美国还需发展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地区性自由贸易协议、全球自由贸易协议。为引导裂缝区域的转变并有效解决裂缝区域出现的政权变更问题,核心区域还需要在裂缝区域构建一系列国际制度。【注释】Ibid., p.375.【注尾】

 

  在军事上,全球化时代,要在战争以外的环境中考虑战争(war within the context of everything else),战争本身不是目的。【注释】Ibid.,p.312.【注尾】“核心-裂缝”思想支持军队改革,以更有效应对来自裂缝区域的威胁,限制暴力的扩散,也可为全球化发展到裂缝区域创造条件,实现裂缝区域的转化。在全球化时代,美国需要应对隔离于全球化的力量与破坏规则的力量。美军参与的战争带有某种程度的对称性,即:美国寻求延展全球化的联结性(connectivity),而那些反对美国的力量则试图通过破坏这种联结性使全球化进程停顿下来。

 

  在促使全球化真正具有全球性过程中,五角大楼可以通过作为利维坦及体系管理者而发挥重要作用。利维坦是指:美国具有最终消除裂缝区域大规模暴力的力量;体系管理者是指:美国必须在整个裂缝区域填补安全真空(或说消除真空区域)。

 

  体系管理者与利维坦部队各有不同特点。利维坦以威胁的方式投注权势,体系管理者部队则以非威胁的方式输出安全;利维坦部队专注于事件,而体系管理者部队将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利维坦的部队将使用大量破坏性力量摧毁“流氓政权”。而体系管理者部队将使用非致命性的与警察体系相适合的技术来构建国家,从而带来良好的政治秩序;利维坦部队将采取的是惩罚性措施,如:摧毁敌人网络,震慑敌人等,而体系管理者将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强调使整个网络的连接性更强大;在行动中,利维坦强调速度优先性,可先发制人,并始终处于攻势,而且利维坦式的战争极端危险、极端残酷、极其短暂。大多数敌人不愿意选择与利维坦式部队进行战争。体系管理者部队优先强调仔细准备或深思熟虑,在处理战争后区域的转变过程中,军队要守卫已经占领的区域,并致力于与平民发展伙伴关系、将盟国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并赢得政治上的胜利。【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 320.【注尾】

 

  因此,美国需要并应建立两支类型的军事力量:一支是在裂缝区域进行战争的利维坦;一支是组织和促进核心区域将安全带入裂缝区域的维护和平的体系管理者,即:集中于战争的利维坦的武力,以维和为中心的体系管理者的武力。在这两种类型的军事力量中,一支用来寻求力量,一支用来寻求“正义”。相比而言,巴尼特更重视体系管理者的力量,认为美国在缩小裂缝区域事业中成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国防投资中投入体系管理者部队的多少。投入得多,表明美国在缩小裂缝中取得的成就大,反之,则取得的成就小。【注释】Ibid., p.326.【注尾】这个结论是在九一一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将五角大楼面临的矛盾充分展现出来的事实基础上得出的。在两场战争中,美国建立了一支无相匹敌对手的能征善战的军队,可以轻而易举地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但这支军队却对被占领区域的战后和平工作无能为力。这种经历凸显了将美军进行分割的必要性,随全球反恐战争的全面展开,将美军两分为利维坦的力量与体系管理者力量的制度调整势头将加速。自从1990年代早期以来,美军实际上已逐渐发展为两支完全不同的军队。这也是对过去15年中变化安全环境的合乎逻辑的反应。【注释】Ibid., p.302.【注尾】美国需要有利维坦部队所提供的威慑与先发制人的能力,也要具有体系管理者力量所必备的战后产生安全的能力。【注释】Ibid., p.303.【注尾】尽管需要保持利维坦的力量,并在全球反恐战争的必要时发挥作用,但体系管理者的力量决定着美国在整个世界的安全关系,并保证着全球化的顺利进行。【注释】Ibid., p.371.【注尾】

 

  巴尼特认为,美国应充分利用核心区域相对安定的局面,重新部署其在全世界的军事力量,以解决裂缝区域持续存在的不稳定问题。其具体政策建议是:由于俄罗斯与中国都不是未来全球化所面临的迫切威胁,因此美国应缩小其在西欧与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将驻军转移到裂缝区域内。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已经在裂缝区域增加了许多军事设施,以便更好地接近中东和中亚地区,如:五角大楼已做出撤出驻扎在沙特阿拉伯美军的决定。【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p.361~362.【注尾】在美国全球武装力量态势中最大的变化,是美国军事力量越来越多的移入非洲。种种现象表明:冷战时期跨越核心区域的军事基地结构正在让位于一种新的对裂缝区域的关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反映出五角大楼战略规划的调整,即从核心区域的大国战争转为以“流氓政权”和恐怖主义网络为目标的裂缝区域之内战争,也表明其所展示的新战略环境正得到五角大楼越来越多的支持。

 

  二、“核心-裂缝”思想分析

 

  首先,巴尼特提出的“核心-裂缝”思想旨在推动美国决策者,尤其是军队决策者认清冷战后美国的真正威胁,从而相应调整美国军事及外交政策。

 

  冷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巴尼特始呼吁决策者重视以往欠考虑区域(Lesser Includeds)。他发现美国决策者们始终存在一个错误认识:如果美国拥有一支足以能够应对大国军事威胁的军队,就足以应对源自欠考虑区域的任何威胁。所以美国长期以来设想的对其安全的真正威胁源自大国。冷战期间是苏联。苏联瓦解后,美国开始担心联合的欧洲、实力不断增长的日本,到1995年,五角大楼认为将来的新威胁将是逐渐崛起的中国。1996年的台湾海峡危机使美国五角大楼最终锁定其相匹敌对手就是中国,【注释】Ibid., p.62.【注尾】并设想尽快建立导弹防御体系以便与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在2025年左右的台湾海峡开战。【注释】Ibid., p.195.【注尾】

 

  巴尼特认为,五角大楼负责美军改革的领导人对美国社会及周边世界的变化置若罔闻,不考虑军队自身架构与美军在现实世界中实际功能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并一厢情愿假定敌人且很少向公众解释美国时刻准备与大国之间战争实际缘由,这种做法短视且危险,它表明五角大楼决策者不愿面对冷战后战略环境的现实,对其在新世界秩序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清。【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62.【注尾】

 

  基于以上认识,巴尼特提出,在新安全环境中,美国需要现实地重新界定其敌人并相应筹划建立一支面向未来的军队。【注释】Ibid., p.59.【注尾】然而,五角大楼在这两个方面都失败了。它一直希望保持一支主要用于大国战争的军队,用来应对相匹敌对手或数个对手的联合,而新时代中并没有产生这样的威胁。【注释】Ibid., p.302.【注尾】对美国的真正威胁来自所谓欠考虑的区域。【注释】Ibid., p.59.【注尾】而五角大楼不愿意处理现实世界欠考虑区域的冲突。因此冷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五角大楼对敌人及自身军队始终定位错误。【注释】Ibid., p.60.【注尾】

 

  之所以如此,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五角大楼战略规划一直不能在它传统界定的战争以外去思考战争。通过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以及未来冲突,使五角大楼难以解释全球化演进所产生出的新安全规则体系。根据冷战斗士们寻找相匹敌对手的观点重塑军队是错误的。【注释】Ibid., pp.100~101.【注尾】它已使五角大楼对伴随全球化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安全规则体系漠然置之。因此,巴尼特不断苦口婆心的呼吁:五角大楼需要在战争以外的环境下理解战争。【注释】Ibid., p.192.【注尾】

 

  九一一事件佐证了巴尼特的观点。该事件揭示出全球安全环境要比五角大楼以往以民族国家为设想敌的所有战略构想复杂得多。将民族国家看作体系中最大的暴力与威胁来源,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不断上升的跨国恐怖主义的作用。【注释】Ibid., p.91.【注尾】在当今时代,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及大国拥有大量核武器的现实,大国之间爆发战争的观点极其荒谬。【注释】引自2004年7月22日巴尼特发给笔者的电子邮件文本。【注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正变得越来越稀少。五角大楼本应对美国威胁来源的转变有所认识。过去30年美国对危机反应的历史表明:美国军队的使命在不断转移,应对从体系层次的威胁到国家层次的威胁,再到来自失败国家或处于隔绝状态国家的威胁。美国正逐渐远离反对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战争,走向一个反对个人的战争时代,如:20世纪70年代反对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 80年代集中于国家对国家的战争;90年代,美国应对危机反应的规模层次进一步下降,集中于衰败国家和“流氓政权”。【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p.92~93.【注尾】

 

  九一一事件前,美国始终认为:恐怖主义是源自美国以往欠考虑地区中最不可能出现的威胁。【注释】Ibid., p.62.【注尾】然而事件的突然爆发使美国五角大楼幡然猛醒:它在整个90年代花钱构建的针对大国战争的极其出色部队,无法应对类似九一一恐怖袭击的威胁。因为美军找不到需要反击的敌人在哪里。它使美国认识到,攻击美国的不是一支国家军队,而是一群个人。五角大楼内的军事政治战略家不得不承认:冷战规则体系已经失效了,美国迫切需要重新界定其战争方式及整个世界如何运作的视角。他们开始推动美国从集中于规划未来针对相匹敌国家或政府的高科技战争,转变到针对世界各地对全球秩序构成真正威胁的恐怖分子身上。【注释】Ibid., pp.329~330.【注尾】

 

  美国需要一支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军队,尤其是能够用来发动针对恐怖主义战争的军队。为此,美国需改革其军队,着力解决国家层次以下的冲突和此种冲突带来的跨国行为者。这恰恰是其全球反恐战争的重点。因此,通过九一一事件,美国应认识到:美国最大威胁来自于最为隔绝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遗留下来的失败者。抽象概括地说,美国面对的真正敌人就是隔离。【注释】Ibid., pp.93~94.【注尾】也就是说,裂缝区域的存在对美国构成威胁,只有当美国对使全球化真正具有全球性的挑战做出反应之时,裂缝区域才会消失。【注释】Thomas P. 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It Explains Why Were Going to War and Why Well Keep going to War.” 【注尾】

 

  巴尼特还提出了美国式战争的概念,认为美国式战争(the American way of war)建立在联结性、网络和明确的规则体系内的个人行动自由等概念基础之上。在这种战争中,美军发挥着全球警察的作用,主要任务是将做坏事的坏人隔离开,为此,美国需要着手处理跨国威胁和低于国家层次的冲突,保证使安全惠及到裂缝区域内的所有人。【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333.【注尾】

 

  按照“核心-裂缝”思想,战争是否正义取决于该战争是否加强了战争区域与外部世界的联结性,或者说是否消除了战争区域存在的隔离状态。如果是,战争就是正义的;如果否,战争就是非正义的。美国在战争中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存在于裂缝区域的一系列不良行为者,包括破坏或削弱联结性的国家或个人、压制性政权等。美国应联合能增加联结性的国家或个人,以战争方式清除不良行为体。因此,隔离与联结就构成“核心-裂缝”主题中辨别敌友的衡量标准,即,哪里有隔离,哪里就有危险;哪里有联结,哪里就有安全。【注释】Ibid., p.331.【注尾】全球化中最大的威胁是隔离。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本在于建立联结性,消除隔离状态,而不在于大国军事竞争。【注释】Ibid., p.157.【注尾】

 

  巴尼特认为,排斥全球化规则及行为模式,摒弃全球化所形成的彼此相互依赖的环境,这样的个人或政权就是危险的个人和政权。本·拉登是反对核心区域扩散至裂缝区域的最为偏激的代表。萨达姆政权是将其统治的区域远离全球化进程的典型危险政权,所以对本·拉登或萨达姆政权采取军事行动是必要、不可避免并且是正确的。

 

  按照巴尼特的逻辑:因为美国真正的敌人不是一种宗教(伊斯兰),也不是一个地方(中东),而是一种环境,即隔离状态。【注释】Ibid., p.49.【注尾】因此,在反恐战争中,美国面对的主要敌人,是那些努力扩散脱离状态范围及恐吓克服脱离状态者的力量。由于美国转变中东的目的是结束这里的隔离状态,【注释】Ibid., p.330.【注尾】所以美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这种为美国入侵伊拉克行为的解释使美国民众更容易接受美国政府的战争行为。

 

  “核心-裂缝”思想对先发制人原则有独到的解释。巴尼特认为,先发制人战略建立在军备控制在当今世界已经失去现实意义的前提下。【注释】Ibid., pp.173~174.【注尾】由于核威慑在核心区域国家间仍发挥作用,因此核心区域实施军备控制没有必要。在核心区域与裂缝区域之间实施军备控制则是没有意义的。在裂缝区域实施军备控制则完全是浪费时间,对其实施制裁或军备控制没有用。【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175.【注尾】对不良行为者,美国实施先发打击是正确的。先发制人战争并不针对核心区域,它是核心区域国家共同寻求扩展其稳定的安全规则体系到基本上处于毫无法律的裂缝区域的工具。这种战争并不在世界各个区域展开,而只是针对裂缝区域。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并不是摧毁而是旨在扩展核心区域的安全体系。【注释】Ibid., p.171.【注尾】要实现永久性消除跨国恐怖主义的目标,美国就需要彻底消灭裂缝区域。【注释】Ibid., p.40.【注尾】

 

  “核心-裂缝”思想总结了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所采取的诸多军事行动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美国未来军事行动的对象,从而为其当下进行的反恐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同时,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关头,在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的背景下,要在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独特的领导作用,美国需要有充分理由就其所作所为向本国民众及世界作更多的解释。巴尼特提出的思想试图能够而且已经为此发挥着实际效能。

 

  第三,以扩散规则推进联结性为主要特点的“核心-裂缝”思想反对现实主义关于大国之间彼此敌对、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冲突及“西方对其他”等观点对当今世界的解读,认为要使全球化真正具有全球性,世界经济就不能分裂为不同的文化或者区域性阵营。那会削弱国际合作的总潜力,导致没有国家关心诸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全球变暖、艾滋病的扩散等问题。日益增加的经济民族主义、军备控制、大国间的冲突等事件最终将会扭转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注释】Ibid., p.54.【注尾】如果规则体系无法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全球化受阻,核心区域将继续遭受诸如九一一式的对体系的损害性打击、传染病或电子珍珠港的爆发、或者快速出现的具有全球影响的环境灾难的冲击。

 

  使全球化真正具有全球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是:新核心区域(中国、印度、巴西、智利、阿根廷、南朝鲜、俄罗斯)与旧核心区域(北美、西欧、日本)之间按照“西方对其他”(west versus rest)的逻辑而出现分裂。那样会导致全球化受阻及裂缝区域的扩大。新旧核心联合在一起按照“最好的对其他的”(best versus rest)的逻辑在自身周围建立隔离墙,从而防止裂缝区域蔓延的做法同样不可取。因为那样会限制全球化所带有的联结性扩散到裂缝区域,而裂缝区域中所的不良因素汇集到一定程度会蔓延到核心区域。换句话说,即:裂缝区域将源源不断的以恐怖主义或其他有害形式不断地向核心区域出口各种纷争,直到美国开始系统、长期地出口安全到裂缝区域为止。【注释】Thomas P. 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It Explains Why Were Going to War and Why Well Keep going to War.” 【注尾】或者说,不出口安全,就进口纷争。因此,只有通过彻底完全地消除裂缝区域以扩大核心区域,美国才会增进自身的安全。

 

  如果美国领导的缩小裂缝区域的全球反恐战争要为核心区域与裂缝区域产生一种双赢局面,就需要反对均势思维,反对彼此竞争的多种规则体系并存。避免规则体系混乱乃至无法发挥作用需要注意将国家防务与“核心区域安全”联系在一起,避免核心区域出现相互竞争的安全规则体系,如:一方为美国主导、一方为欧盟加俄罗斯为主导、一方为中日主导。这种多种规则体系并存的多级秩序的回归,无疑对美国而言是个历史悲剧。巴尼特尤其反对在与大国交往中运用均势思维或零和游戏规则,认为会损害其与旧欧洲的关系,同时还会出现因美国在中亚、西南亚长期保持驻军而导致美国与中俄之间出现持久对抗。【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143.【注尾】从而出现不同文明大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的局面。【注释】Ibid., p.150.【注尾】因此,美国需要不断扩大核心区域所及范围。扩张核心区域、缩小裂缝区域的惟一出路就是扩大规则体系所及的区域。【注释】Ibid., p.56.【注尾】

 

  基于以上观点,“核心-裂缝”思想主张,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应该为核心区域与裂缝区域产生一个双赢的局面,那种在反伊战争后采用的“惩罚法国、忽视德国、原谅俄罗斯”的做法,是布什政府外交最为失败之处,会削弱美国形成一套新安全规则体系的努力,【注释】Ibid., p.138.【注尾】是不可取的。

 

  “核心-裂缝”思想力图促使军队既要完成赢得战争的任务,也要完成铸造和平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军队改革的主要目标。其展示出的广阔内涵同样为解释新时代美国外交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可以推动人们以新视角看待新时代的美国外交。因该思想强调通过缩小裂缝区域,扩大康德式集体安全区域,以达到削弱乃至消除世界无政府状态并进而保持和平的目的,因而本质上讲,它是美国本土对外实践经验的与众不同的总结概括。

 

  第四,“核心-裂缝”思想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之上并服务于全球化。按照巴尼特的观点,全球化是可确保相互依赖的一种环境;经济因素是理解整个世界的基础,并发挥最终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与安全不可分割,且都以联结性和规则体系原则构建;安全的最终获得与联结性的不断发展及规则体系的扩散密切相连;任何全球安全规则体系的发展都必须反映整个世界根本的经济现实,也就是当今世界正在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这是“核心-裂缝”思想得以构建的理论基石。

 

  尽管全球化包罗万象,极端复杂,但巴尼特简约地将其浓缩为四个基本流程(flows):(1)人员自裂缝区域向核心区域的流动;(2)能源自裂缝区域向新核心区域的流动;(3)资金自旧核心区域向新核心区域的流动;(4)只有美国可以向裂缝区域提供安全。四个流程可以说是四个基本要素。积极的全球化模式是四要素的流动始终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并尽可能地从富饶地区流往贫瘠之处,【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p.197~198.【注尾】从而促进全球联结性的不断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把反恐战争置于战争以外的环境中加以考虑。这种环境就是理解全球化最关键联结的四要素(人口、资源、投资、安全)的流动。美国在裂缝区域继续发挥安全利维坦的作用可限制暴力的扩散,也可使全球化能够发展到裂缝区域,保证四要素能够在那里发挥作用。【注释】Ibid., p.205.【注尾】四要素的流动构成了值得创造的未来的关键思想内涵。

 

  全球化在过去20年中的迅猛发展促使国际安全环境出现了两个巨大的转变:第一,大规模暴力的来源已经下移,即从国家移向个人。随着顽固保持在规则体系之外的“流氓政权”逐渐减少,非国家行为者将成为整个体系中最主要的安全威胁。第二,尽管民族国家之间仍然相互竞争,但竞争已经离开了政府为主要行为者的军事领域,移向经济领域,其中国际组织成为主要的合作与协商渠道。即:传统的经济力量和竞争已经上移,从国家层次上升到体系层次。这意味着挑战全球化体系的暴力来自个人,其目标是使其所在国家处于隔离状态。【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p.83~85.【注尾】因此,五角大楼应使其任务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摆脱大国威胁论,全力应对全球化未曾涉及的那些区域。【注释】Ibid., p.69.【注尾】

 

  尽管“核心-裂缝”思想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并服务于全球化本身,不过,巴尼特反复强调的全球化实际上是美国化。按照他的观念,美国是世界上惟一以自己的理想推进全球化的国家,而且是全球化之父,是全球化的之源和原初榜样。正在兴起的全球规则体系反映了美国所拥有的一切,如多元文化、自由市场经济、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全球化是美国赋予历史的最大贡献。【注释】Ibid., pp.49~50, 295~296, 301~302.【注尾】

 

  在这轮美国化的全球化中,攻击美国的力量主要来自裂缝区域,所以,美国需要将裂缝区域与扩大全球化规则体系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美国,尤其是美军成为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进程的保护者。在反恐中重构美军,进而推进美国化的全球化。这种观点显示出巴尼特对美国实力与理想的自信,然而却限制了全球化本应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内涵,从而影响到“核心-裂缝”思想的普遍说服力。

 

  第五,“核心-裂缝”思想没有仅停留在研究层面,通过巴尼特本人在五角大楼等政府部门及媒体上的众多汇报及演讲,其思想已对五角大楼军队改革及美国外交决策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巴尼特本人在80年代读大学期间渴望成为苏联问题专家,能够对外交政策产生实际影响。哈佛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五角大楼的一个政策咨询机构,后又进入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任教,成为国家安全分析家,政治与军事问题专家,战略思想家。【注释】Ibid., p.385.【注尾】他认为要成为真正的政治-军事分析家,必须避免与具有相似思想的专家交流,尽可能广泛地与不同专家进行交流。【注释】Ibid., p.22.【注尾】从其著作中,人们能清楚地感觉到这点。他很少提及国防部内其他战略家,几乎没提及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界著名的代表人物,即使少数几次提及塞缪尔·亨廷顿、保罗·肯尼迪等,【注释】Thomas P.M. Barne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2004), pp.150, 363.【注尾】也是将其作为批评对象,批评这些学术界的大人物没从消除隔离的视角认识美国在世界上的行为。

 

  作为军事分析家,巴尼特几乎不读任何五角大楼发布的官方报告和预测。在他看来,这些报告自始至终充满了各种担忧,如果报告预测正确的话,地球在数十年前就自我毁灭了,而且这些报告大多不去认真严肃地讨论未来的发展趋势。【注释】Ibid., p.21.【注尾】他也很少在涉及安全领域的重要学术性刊物中发表文章。事实证明,这恰恰是其避免落入习惯性思维框架,并使其最终提出新思想的重要因素。由于视角独特,他的结论自然也就与众不同。

 

  由于深刻认识到冷战后的现实世界已经与过去熟知的冷战时的世界有了很大不同,巴尼特致力于勾勒一个主导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中战争与和平的规则体系。【注释】Ibid., p.10.【注尾】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15年中,他执著地坚持将其思想向涉及国家安全的联邦政府不同级别的机构做了上千次的汇报,直到九一一事件后为美国高层所重视。

 

2003年3月《士绅》杂志发表巴尼特浓缩其“核心-裂缝”思想的文章。美国海军行动部门负责人将该文以电子邮件方式向海军的所有将军传送一份,使文章在整个五角大楼迅速传播。从这个角度讲,“核心-裂缝”思想对新时期美国军队改革以及美国外交调整产生的实际影响不容小觑。

 

  尽管巴尼特称他不仅根据美国视角,也根据世界视角来认识未来事关战争与和平问题,【注释】Ibid.【注尾】但平心而论,“核心-裂缝”思想并没摆脱以美国为中心看待世界的视角,这是其最大不足之处。但其中的不应将中国视为敌人的观点却值得肯定。

 

  巴尼特的“核心-裂缝”思想具有较强的理论积淀,又具有影响政策的强烈动机与实际效果,同时,它还与当今全球化时代主题及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其思想内涵和对美国军队改革及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

 

 

李海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