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中美关系及其在亚洲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卫东、魏红霞

 

  2005年11月18到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美国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论坛:中美关系及其在亚洲的影响”。来自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的20多位学者与会。

  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杨扬主持了开幕式,李慎明副院长在开幕词中指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也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关系一直在起伏动荡中向前发展。一方面,综合国力仍然鹤立鸡群的美国继续在世界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美两国在许多地区问题上仍存在着相互的战略疑虑,但健康稳定地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十分真诚地期待着合作能够成为新世纪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会上,与会者就中美关系、朝核问题、东亚安全局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中美关系的现状和走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认为,中美关系2005年来出现五个影响深远的发展变化。第一是美国越来越明确地将中国定义为佐利克所说的“上升中的大国”,成为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伊斯兰激进主义的主要对手。第二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功能性问题日益多边化、全球化。美国在无法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中国时,不得不通过扶植、支持中国周边潜在对手的手段,防止中国影响的扩大,阻挠没有美国参与的东亚区域机制的发展。第三是在两国经贸合作继续扩大的同时,经贸摩擦也在长期化,并对两大社会内部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第四是中美关系中的各个摩擦点相对来说相互孤立,这既增加了美国全面压制中国的难度,也决定了双边关系进一步改善的局限性。第五是台湾问题暂时不再处于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

  就台湾问题而言,与会者认为2005年可能成为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史上最为风平浪静的一年。尽管美国仍在向台湾推销武器,但从其全球战略的轻重缓急考虑,布什政府对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态度是乐见其成。经过多年的较量,美国政府终于认识到台湾问题对它来说更多是一个“包袱”。对中国人来说,国家统一是个不可动摇的长远目标,但不可能一蹦而就,欲速则不达。大多数台湾人尽管对同中国统一有许多顾虑,但在“急独”必遭灭顶之灾的情形下,维护现状可能是最容易接受的选择。三方这种心态变化,加上海峡两岸务实接触的增加,可能延缓甚至最终避免在台湾问题上的严重政治军事对抗。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许世铨表示,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四个决不”原则,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些积极务实的原则对于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当前美国对华战略主要包括:第一,美国将通过联盟系统在东亚地区保持充满活力的军事存在,阻止中国成为一个单纯的竞争者。第二,美国将通过引入其他地区力量的方式加强其由多边安全和经济组织构建成的联盟体系,使得这些联盟的成员国家即使不愿惹恼中国,也不会变成美国的对手。第三,美国正试图通过武装台湾和支持中国潜在对手的方式来平衡正在逐步崛起的中国。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亚洲项目部主任班宁·加勒特(Banning Garrett)表示,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国内各界虽有不同看法,不过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需要预防但并非不可避免的威胁。它既可以视为对美国安全的挑战,也可以看作战略和经济机遇。首先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大国关系的特点表现为战略上相互依赖,在经济上也存在“相互确保摧毁”的局面;其次,参与全球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可能对参与较多的美中等国构成威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仅靠单边行动无法解决;再次,未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可能来自于非国家行为体,并在性质上成为跨国行为。这一新趋势会促使大国展开更多合作,大国间的战争至少在近期将变得不可想象。这种积极的观点正指导着布什政府的全面对华政策,佐利克的讲话就有所反映。但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所副所长、理事,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印尼全国委员会主席尤素福·瓦南迪(Jusuf Wanandi)认为,中美关系一直跌宕起伏,前景并不乐观,二者关系的起伏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为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过多数学者相信,当前中美关系已经跨过了十字路口,具有明确稳定的发展方向,美国不会对中国采取冷战时期的“遏制政策”。这种关系己逐渐脱离了“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成为一种既相互防范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无论美国领导人用何种语言界定、表述其对华政策,各个摩擦及合作领域都将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因此不必对美国政府的每一个对华政策提法给予太多的关注。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美国发挥建设性的全球领导作用和维持强劲的经济增长;美国同样也需要一个强大、繁荣和稳定的中国,以“负责任”的姿态在国际上行事,追求与美国共同的政策和利益。

  (二)朝核问题

  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在第四轮六方会谈中,美方表现出比以前更多的诚意,并对原来一些拒绝改变的强硬立场进行了调整。朝鲜也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并承诺无条件弃核。据韩国方面的消息,朝鲜准备分五步弃核:第一,停止核试验;第二,停止进一步的核武器生产活动,并做到核不扩散;第三,先暂停并最终放弃核计划;第四,接受核查;第五,重返《核不扩散条约》。这都是一些积极的迹象。

  但前美国总统亚洲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及商学院教授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认为,目前朝核问题依然存在以下难点:一是目前的六方会谈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朝鲜的核计划尚未完全停止,周边国家面临的危险尚存;二是虽然中美都持有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但双方在朝鲜弃核步骤和具体方式上存在很大分歧,这一不同的底线可能在未来引发新的争端;三是现在会谈中缺少能够控制谈判气氛和进程的角色,美国认为朝鲜从中获得了更多益处,因此十分不满。社科院美国所顾国良副所长认为,目前美国国内尚缺乏与朝鲜发展良好关系、对朝提供安全保证和经济援助的政治基础,一些美国政要仍寄希望于朝鲜的“政权更替”。由于美朝双方对彼此的不信任根深蒂固,任何事件或任何不谨慎的举措都可能破坏迄今所取得的进展,所以双方行为都存在着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引起一场危机。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陶文钊表示,中国的朝核问题政策可以概括为三条:第一,半岛无核武器化;第二,保持半岛的稳定;第三,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朝核问题。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具有东道主、参与者和调停者这三重角色,维持这一角色很不容易。虽然无人能够确定六方会谈是否能取得成功,而且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将会有长时间的讨价还价,需要各方保持耐心,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是唯一的选择,大家对此都有共识。

  (三)东亚地区安全

  阮宗泽认为,一些亚洲国家对于东亚安全存在一种不安定感,那实际上是中国以外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如朝鲜半岛的不确定性、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美日同盟的更加紧密,以及台湾独立分子的威胁。建立在以与美国的联盟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安全结构在过去20年里不断受到削弱,降低了本地区国家将美国视为保护者的期待,这并非因为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本地区国家的选择至少部分反映出,它们对中国崛起对其安全环境所造成的冲击的看法比较乐观。

  他还表示,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于中日之间的紧张状态仍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是日本与邻国间的紧张关系实际上也伤害了美国。日本在周边邻国中受到孤立导致其更加接近华盛顿,长期来看这是有风险的,因为美国重视并鼓励日本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可能被解读为美国在推进一项分割和统治亚洲的政策,华盛顿会因为支持东京而受到指责,这不符合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杨毅教授认为,日本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修改和平宪法的举措,针对的不仅是亚洲邻国,实质上也是挑战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但这并未引起美国的重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杨洁勉认为,美中关系可能是东亚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日关系是最重要的三边关系。三方应该共同努力,创立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目前东亚正处于经济政治整合阶段,而美国是影响东亚地区各国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多数东亚国家仍需要美国的军事存在来维持这一地区的力量均衡;但相关国家也担心美军进驻、干预别国主权及内政的霸权心态与行为会对区域安全与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裁军问题专家斯瓦兰·辛格(Swaran Singh)表示,中美印在南亚地区展开的合作将会打破冷战时期两方联合对抗第三方的模式,将三国结合的更加紧密。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主任李励图(Lee Lai To)表示,对于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正在增大的中国,很多东南亚国家会采取“两面下注”而不是对抗甚至遏制的外交政策。由于多数东亚国家对于日本和中国尚存戒心,区域整合不易,建立占统治地位的东亚地区自身的多边安全机制的条件还不成熟。从长远来看,尽管美国在21世纪将会继续发挥在东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但东亚一体化和地区域化的趋势将难以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