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本期专论所载文章,内容涉及广泛,评论颇具见地,为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资中筠在回顾美国有史以来43位总统就职演说的基础上,对美国二百年历史中的变与不变进行了评说。她认为,美国立国的原则和精神、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基本社会制度是贯彻美国历史始终的,在此框架内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发生着变化。至于在每个历史转折点总统的个人作用,她认为,应该是“时势造英雄”。美国的制度决定了个人的权力和作用有限。

 

    王缉思和徐辉对朝鲜战争以来中美政治军事危机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双方危机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国在危机管理中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他们认为,要避免今后中美之间的重大危机,应当对双边关系做出清晰定位,防止“敌人意象”被重新激活。“有理、有利、有节”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一直是中国处理对美危机的重要原则。在新形势下,这些原则需要加以补充。

 

  李斯颐以“嵌入式报道规则”为切入点,对美国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开放程度较高是伊战期间的嵌入式报道不同于以往美国对外战争随军报道的主要特点之一。

 

    张业亮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美国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

 

    王立新从政治文化和国家安全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对海外干预态度的历史演变。

 

  罗振兴在简要介绍美国国际能源政策的基础上,阐释了美国在中亚-里海地区能源外运线路、商业利益、国家间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近日,联合国改革,日、德、印等国要求进入安理会的努力,伊拉克前不久所进行的大选,朝鲜及伊朗的核问题等,在国际社会激起了阵阵涟漪。连战、宋楚瑜的大陆行,开启了中断达半个多世纪的两岸政党间的对话。美国在这些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和政策如何?这些事件将对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及国际社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本刊期盼学者们赐稿,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