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国的美国研究

 

孙有中

 

〔内容提要〕本文对美国的美国研究的范畴、理论方法、美国研究专业在美国大学里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美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和一个专业的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表现在美国研究领域的美国学者不囿于传统的学科门户界限,积极借鉴或引进对自己有用的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辟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新领域,使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本文认为,中国的美国研究没有必要完全模仿美国的美国研究,但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资源共享的专业建制这两点上,中国的美国研究可以从美国的美国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美国文化与社会 美国研究 美国

 

  中国的美国学界了解美国的美国学界如何进行美国研究,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学术界如何界定美国研究?美国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在美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美国学者采用什么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美国研究?美国研究作为一个专业在美国大学里处于何种地位,有何特点?美国的美国研究对中国的美国研究有何借鉴意义?这些中国的美国学界思考的问题正是本文的关注点。

  
一、美国研究的界定

  
根据美国的美国研究协会(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执行主任斯蒂芬斯的定义,美国研究是“旨在促进从宽广的人文意义上理解美国文化的过去与现在的一个独特的跨学科领域”。【注释】John F. Stephens, “America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 in USIA, U.S. Society and Values, October 1996.【注尾】 依此定义,美国研究的对象可以理解为美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即“美国的历程”。这事实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美国历史研究,而且包括对美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现象的考察。

 

  那么,美国学者从事美国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用斯蒂芬斯的话说,就是“理解我们自己”。事实上,每一个国家都有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必要,但美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民族与文化大观园,似乎比任何国家都有更强烈的紧迫感要理解自己。斯蒂芬斯说,“为了使我们的民主社会得以运行,公民们必须能够在复杂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注释】John F. Stephens, “America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注尾】 其实这与民主社会并无太大关系,美国特有的复杂的移民文化背景与民族关系极其相伴随的文化共识的欠缺天然地要求美国人对不同民族、种族群体的历史与文化差异保持敏感,并在差异中寻求统一国家赖以维系的文化共识。从这一角度不难理解为什么斯蒂芬斯认为,美国研究试图理解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加勒比海、中东及拉美地区的移民,以及被征服的美洲土著民所构成的文化多样性及其相互间的碰撞与冲突,同时认识美国人也拥有一个更大的文化遗产——一套给美国生活提供意义的共享的信仰、行为与符号系统。说到底,美国研究不仅探讨美国文化内部的差异,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促进共识,其根本目的是要给一个多元民族/种族、多元文化乃至多元性别的大国培养具有基本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的合格公民。

  关于这一点,美国研究的开山鼻祖帕灵顿在其被公认为美国研究奠基之作的《美国思想的主流》一书中说得明白:“我试图描述在美国文化中某些被认为是美国传统所特有的根本性观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们是怎样在这里诞生的,它们是怎样受到反对的,它们对决定我们特有的理想与制度的形式和范围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注释】Vernon Louis Parrington, “Introduction,” in 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 Volume I: The Colonial Mind, 1620~1800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7).【注尾】 后来的美国研究超越了对美国观念的剖析,但对美国理想与美国制度内涵的探究却始终是它的根本追求。

  另一个理解美国的美国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作为一个学科,美国的美国研究有何独特性?可以说,美国的美国研究选择了其开山鼻祖帕灵顿所开辟的“宽广的道路”(broad path),也就是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分界,而是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维视野来考察美国,试图提供对美国经历的全方位的(更多是人文角度的)解释。这一特点在美国最重要的美国学研究组织美国研究协会的会员构成上反映得十分明显。该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文学、史学和哲学领域,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研究、艺术研究、传媒研究、女性学研究、民族/种族问题研究等几乎所有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大学里的美国研究系或中心常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拥有独立的固定师资的一个教学科研单位,而更像是一个协调机构,其主要功能就是把全校的人文、社科人才与物资资源组合起来为美国研究与教学服务。可以说,跨学科研究与多学科交融构成了美国的美国研究的独特风景线。

  
二、美国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其演变

  
美国学术界的美国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40年代奠定基础,50、60年代迅猛发展,进入本世纪已牢牢确立其学术地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积累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注释】本文参考了美国学者里德的叙述框架。T. V. Reed, “Theory and Method in American Studies: A Bibliographic Essay,”American Studies International, October, 1992.【注尾】

  美国研究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流派一般追溯到所谓“神话与象征”派。该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这就是,在美国文化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存在着某种根本的特质,即在美国文化史上反复出现的某些“神话”(myth)、“象征”(symbol)与“母题”(motif)。为了把握美国文化的精髓,该派学者主张深入解读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该流派曾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刘易斯(R.W. B. Lewis)的《美国亚当》、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的《处女地》、利奥·马克思(Leo Marx)的《花园里的机器》,等等。

  受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影响,美国的美国研究进入70年代经历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大转型。首先,研究者不再把“文化”这一概念狭义地理解为某种“高雅”的东西,而是在人类学意义上把整个“生活方式”统统纳入“文化”这一大范畴之内。这样,美国研究的视野为之大大开阔,美国社会与文化史的方方面面成为美国研究学者的合法领地。其次,受现象学及其相关思潮的影响,美国的美国学研究逐渐放弃了寻求对社会与文化现象进行纯粹科学、客观描述的努力,转而视研究者的主观阐释和自我反思为一切社会分析的固有特性。最后,符号学理论在这一时期被引进美国研究。符号学探究意义如何通过符号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得到传播和理解。美国学研究者们将这一基本方法用于阐释几乎任何一种文化作品,如时尚、建筑、食物、电视以及各种语言、图像和声音等艺术形式。近年来,人类学的影响又有回归之势,由此兴起了所谓阐释民族学(hermeneutic ethnography)、文本民族学(textual ethnography)和社会人类学(socioanthropology)等三大流派。所有这些流派都不再追求经典人类学的纯粹客观描述,而是致力于富有启发性的阐释。

  新马克思主义是美国研究领域另一具有重要影响的流派。该派学者抛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或阶级决定论,相信文化至少是一个具有半独立性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他们还认为,大多数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和文学分析都是在资本主义的范畴内打转,只有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系统进行批判,才能揭示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本质。新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当属所谓法兰克福学派的一批赫赫有名的学者: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阿多诺(Theodor Adorno)、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与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其他可归入新马克思主义旗下的思潮还有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唯物主义 (cultural materialism)、詹姆森(Fredric Jameson)和巴克汀(Mikhail Bakhtin)的符号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女性主义、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等等。

  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受到来自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的强劲影响。美国学术界耳熟能详的后结构主义者包括: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 拉康(Jacques Lacan)、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与巴特(Roland Barthes)。顾名思义,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超越。如果说结构主义关注的是语言的逻辑,那么,后结构主义则是要颠覆这一习以为常的逻辑。自称为后结构主义者的学者彼此常常互不认同,但在否定二元对立论这一结构主义乃至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思维范式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最终都走向了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和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认为一切观察均取决于视角)。80年代以来在美国研究领域与后结构主义彼此呼应的另一个不无争议的学者群就是所谓后现代派了。这一派的理论来源是法国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德勒兹(Gilles Deleuze)、瓜塔里(Felix Guattari)、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后现代派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反对由传统宗教、哲学、资本主义、性别等界定的“元叙述”(metanarratives)或普世故事与范式,转而寻求“地方的”、“亚文化的”的意识形态、神话与故事,认为没有一种话语可以评判和取代所有其他话语。在美国研究领域打出后现代主义旗帜的重要学者包括斯皮瓦克(Gatyatri Spivak)、巴特勒(Judith Butler)和哈拉维(Donna Haraway)。

  90年代的美国研究界兴起了对性别/性(gender/sexuality)及种族/民族(race/ethnicity)研究的热潮。其源头可追溯到60年代在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动摇了美国文化传统的根基,挑战了长期支配美国意识形态的美国“例外论”,打破了美国“主流文化”的一统天下。美国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界线开始模糊了。过去被忽略或压制的问题如今成了学界审视的焦点,如同性恋问题、性怪癖问题、性角色问题、性别歧视问题、堕胎问题、种族歧视问题、与种族/民族相关的性别歧视问题、印帝安文化的地位问题,等等。在这一方兴未艾的性别/性以及种族/民族研究的热潮中,美国历史的每一时期或每一方面似乎都在被改写。

  在传统的美国史研究领域里诞生的最引人注目的流派当属“新社会史研究”和“新文化史”研究。新社会史研究把社会学、人类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方法引入美国史的研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丰富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上,新社会史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开始倡导书写“从下向上看的历史”,致力于“恢复”或“创造”美国少数群体——女性、同性恋者、工人和其他被边缘化的人群——的历史。新社会史的重要史学家包括吉诺维斯(Eugene Genovese)、格特曼(Herbert Gutman)及女性主义史学家罗森堡(Carol SmithRosenberg)和司科特(Joan Scott)。与新社会史研究相关联的新文化史研究强调史学作品的文学特性,否定史学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传统界线,试图把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文本阐释方法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不过,这一流派在理论上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在史学实践上的贡献。其代表性的学者包括特拉亨伯格(Alan Trachtenberg)、萨斯曼(Warren Susman)、利尔斯(T.J. Jackson Lears)、怀特(Hayden White)和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研究成为美国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文化研究旨在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学理论、影视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考察工业社会的文化现象,试图揭示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种族、阶级与性别等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现实社会与政治现象提出批判。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言、电影、电视、图片等大众文化的“文本”,同时也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一般公认为是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包括霍尔(Stuart Hall)、 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赫布戴吉(Dick Hebdige)以及麦克罗比(Angela McRobbie)等知名学者。在美国,文化研究的重镇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Cruz分校)的意识史(history of consciousness)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现代思想研究和威斯康星大学(Milwaukee分校)的20世纪文化研究。

  90年代在文学研究领域兴起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对美国研究也产生了影响。作为文学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重视历史背景的文学批评方法。为了全面把握某一文学文本的意义,新历史主义批评家重视考察与该文学文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其他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特别是原作者接触到的文本)乃至相关的政治与社会经济背景。该派学者还关注文学文本中的“权力斗争”,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有关权力掌控者如何支配边缘群体的信息。显然,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它试图超越后者的经济与阶级决定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 。后殖民研究兴起于70年代,以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它所关注的是前殖民统治者欧洲国家与独立后的前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殖民帝国的形成、殖民统治对后殖民社会的历史、经济、科学与文化的影响、殖民地的文化产品、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社会在当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的状况,等等。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一些美国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探讨美国的历史扩张、美国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以及美国帝国主义的内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文研究中心的部分师生近年来组织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美国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读书会”。

  
三、美国研究专业在美国大学里的发展

 

     美国的美国研究最早由一些大学历史系和英语系的学者发起,可追溯到上世纪20~30年代。这些学者不满于美国大学课程对欧洲历史与文化的偏爱,决心要探索“美国的独特经历”。1933年,耶鲁大学授予了第一个美国文明史方向的博士学位。40年代初,一批著名大学着手组建美国研究专业,开始讲授相关课程,这些大学主要包括乔治·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

     50年代,美国研究专业在美国的大学里确立了正式地位,越来越多的系开设了美国研究课程。到1958年,全美国高校已经建立了100个美国研究专业。60年代的一系列社会运动为美国研究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系列新的专业分支加入进来,如黑人问题研究、妇女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等等。美国研究专业的跨学科特性由此奠定。

     今天,在全美国各类大学和学院里活跃着多达261个美国研究专业或系。【注释】这里所引数据来自John F. Stephens, “America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 in USIA, U.S. Society and Values, October 1996.【注尾】

     美国大学里的美国研究专业大体可分为四个方向,包括艺术、社会科学、历史与文学。艺术方向的课程涉及建筑、舞蹈、电影、音乐和戏剧;社会科学方向的课程涉及人类学、地理学、政府研究、法律研究和社会学;历史方向的课程涉及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历史,同时还按专题讨论诸如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文学方向的课程涉及对经典和非经典作家的研究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美国研究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一般安排一系列概论性的课程,有些为断代史课程如美国革命、内战与重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些为专题课程如移民、家庭、美国现实主义,另有一些针对不同区域的课程如南方史、西部史、新英格兰史,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课程向学生介绍美国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学术史。

     在本科的后两年,学生通常要明确自己的兴趣,选择比较具体的专题领域,如大众文化、区域主义、种族与民族、性别角色、法律与社会、表演艺术,等等。学生还可以把美国研究的课程同相关学科的课程组合起来,如黑人问题研究、人类学、传播学、文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妇女研究,等等。本科高年级的课程通常采用专题讨论课的形式,通过阅读、独立研究与写作对某一领域进行比较深入的钻研。

     硕士研究生阶段包括1个学年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修完至少8门核心和选修课程(有些学校还要求学生到附近的博物馆或文化机构实习),并撰写原创性的毕业论文。从耶鲁大学的美国研究硕士课程目录中,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的美国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之一斑:美国学者(相当于名著选读);全球化与文化研究;黑人文学经典反思;当代黑人诗人;20世纪早期美国种族构成探究;种族与记忆;加勒比海地区黑人移民知识分子;美国文学的交叉点(印第安人文学、黑奴文学、通俗文学、女性文学以及现代派文学的比较研究);表演与身份;表演与跨国主义(探讨全球化与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即兴创作分析(对种种即兴创作艺术进行跨学科的剖析);美国史学史概论;宗教与美国史选读;黑人解放史研究;20世纪美国史研究;美国自传;20世纪美国史选读;19世纪美国史讨论;美国文化史研究方法与实践;史学研究中的物质文化;民主时代(1830~1860)的美国艺术;美国物质文化概论;墨西哥裔美国人研究;性别与性研究;叙述与其他历史;市场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方法;美国世纪:1941~1961;美国早期历史研究;从新美国电影到全球好莱坞;现代美国医学文化研究;20世纪的生物学与社会;人造环境与地方政治;美国文化景观;背景中的拉尔夫·埃里森(黑人现代派作家);性别、领地与空间;郊区文化研究;美国文学与世界宗教。【注释】http://www.yale.edu/amstud/courselisting.html【注尾】

     美国大学里的美国研究博士项目一般包括2年的课程学习与资格考试准备、至少一年的教学经历和5年左右(自通过资格考试日开始计算)的博士论文写作。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课和读书,最终必须完成对美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贡献的博士论文。
     下面选取一些美国大学2003~2004学年通过答辩的美国研究博士论文题目,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些美国的美国研究在博士生教育层次的研究动态:《有关生育技术的电影对种族与性的表现》、《保守主义与美国消费者民主的逻辑,1938~1976》、《谁的身体?谁的自我?:20世纪女性的身体与女性的社会行动》、《美国人是怎样发明感恩节的:一个美国节日的文化史》、《种族国家:种族主义、新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社会民主的死亡》、《大萧条与中产阶级:专家、大学青年与商业意识形态,1929~1941》、《亚裔美国人与变动的种族政治:一所公立精英中学肯定性行动计划的解体》、《美国文化中的西部鬼城,1869~1950》、《拒绝沉默:美国舞台上作为保护人的黑人妇女角色溯源》、《回忆吉姆·克罗:作为史料的文学回忆录》、《减肥时代的肥胖与国家》、《建造现代摩天大楼:大萧条至冷战时期纽约建设的政治与权利》、《谁读美国书?:英国大众读物在美国,1848~1858》、《多元社会的民主危机:杜波伊斯的双重意识寻根》。【注释】1986~2004年美国各大学美国研究博士论文摘要网址:http://www.georgetown.edu/crossroads/dis/dissertations_alphabetic.html【注尾】

     纵观美国研究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作为一个学科和一个专业的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一方面表现在美国研究领域的美国学者不囿于传统的学科门户界限,积极借鉴或引进对自己有用的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辟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新领域,使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如果要问美国的美国研究有什么独特的研究方法,那就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无论是人类学的、社会学、文学的、文化研究的、传播学的,还是新马克思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后结构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方法,只要用得着就拿来。如果要问美国的美国研究探讨什么专门的问题,那就是跨学科的问题,无论是思想史的问题、社会史的问题、文学史的问题、艺术史的问题、物质文化的问题、种族的问题、性别的问题、还是妇女的问题,统统从跨学科的角度去探讨,因为现实中的问题本来就是跨学科地存在着。

     美国的美国研究的跨学科性还表现在其专业建制上的门户开放与兼容并蓄。美国各大学的美国研究专业都致力于充分发掘本校各相关学科的教师资源,采取嫁接与组合战略设计出富有本校特色的美国研究项目。在美国,没有一个美国研究专业拥有自己需要的全部师资和研究人员,也没有一个美国研究专业不鼓励和要求学生跨学科地选课。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美国研究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这样介绍自己:“本专业把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多种族的、多性别的、多元文化的、经由跨越国界的种种力量形成的社会进行跨学科的分析。我们的师资大多数来自比较民族研究(……)、历史学、文学和妇女研究。我们还有人类学、传播学、环境科学、艺术、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师资。”显然,拥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师资队伍组合在美国高等教育中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优势。【注释】http://libarts.wsu.edu/amerst/graduate/index.html【注尾】

     哈佛大学的美国文明史专业要求博士生掌握一个主修领域和两个辅修领域的知识。主修领域可以是美国史、美国文学、美国法律或美国音乐;辅修领域必须与主修领域区别开来,涉及某一个重要的时代或专题。如主修美国历史、计划在博士论文中研究20世纪30年代种族关系的学生可能需要选择美国抗议文学和美国黑人问题研究作为2个辅修专业;主修美国文学、对19世纪美国小说感兴趣的学生则可能有必要选择19世纪美国历史和19世纪美国音乐作为两个辅修领域。

     中国的美国研究没有必要完全模仿美国的美国研究,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独特视角,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关注的独特选题,当然也有自己在语言和研究资料上的局限性。但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资源共享的专业建制这两点上,中国的美国研究应该可以从美国的美国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