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

 

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陈启懋

 

 

〔内容提要〕罗斯福“新政”是为了挽救垂危的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激进的改革。“新政”局部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垂死的、腐朽的状态,重新恢复了生机。“新政”标志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虽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与传统资本主义在经济调控和国家职能方面有重大区别。

关键词:美国历史与社会 罗斯福 新政 现代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的背景下出台的。没有这次大危机的特殊历史条件,很难想象,美国这样一个头号的资本主义大国会允许进行这样一场激进的甚至被不少人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改革。

     关于1929~1933年大危机,记载和论述的书籍已有很多,此处无庸赘述。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崩溃性的大危机。在这次危机中,资本主义不是如同某些历史书中说的,“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是如同罗斯福所说的,已经到了“毁灭的边缘”【注释】罗斯福总统1936年演说,引自“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第5卷,第448页。【注尾】,或者如斯大林所说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毁灭,在解体”【注释】《斯大林文选,1934~1952》,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版,第11页。【注尾】。当时最发达、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情况就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例如,1929年到1932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040亿美元降到410亿美元,降幅达60%,国民收入下降50%;工业下降46%,失业人数达1700万人,在业职工的工资也下降35~40%;农业收入下降60%,100多万农户破产;5500多家银行倒闭,至1932年6月,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风潮。28%的城市人口和1000多万农民没有收入,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还有千百万人象牲畜一样勉强维持生存。【注释】以上材料主要摘自刘绪贻等译的《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何顺果:《美国通史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程国强:《美国史,1901~1985》,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4年11月版。【注尾】 这一切表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处在分崩离析中。英、法、德、日等资本主义列强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当时资本主义确实已经到了气息奄奄、朝不保夕的垂危状态。对许多人来说,似乎“世界末日”到来了。

         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危机形势下,1929年到1932年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在反危机失败后黯然下台。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他在竞选期间就打出“新政”的旗号,一上任就要求召开国会特别会议,为“新政”立法。在国会特别会议的短短的一百天内就通过了70项法案,其中包括15项重要法案,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当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他们在国会的代表面临绝境,惊慌失措,为了避免毁灭而为这些法律的通过开了绿灯。罗斯福政府正是根据这些法律所采取的紧急措施遏止住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崩溃,并为一场深刻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一、挽救垂危资本主义的两种探索

    
     面对崩溃性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出现了两种挽救资本主义命运的探索和努力。一种是法西斯主义,即通过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来摆脱危机,以德、意、日为代表。另一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同时实行扩展性的财政、经济政策,刺激经济,扩大就业,缓和矛盾,摆脱危机。以罗斯福的“新政”为代表。

     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若干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在1929~1933年大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都得到本国垄断资产阶级和一切旧势力的大力支持;都企图用对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扩张侵略来摆脱危机,挽救本国崩溃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意法西斯最终遭到彻底失败,企图通过法西斯主义来挽救垂危的资本主义的努力宣告破产。

     然而,危机最严重的美国却走了另一条道路。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美国并不是没有法西斯主义的冲动和危险。在资本主义土崩瓦解的情况下,美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革命形势。失业人员和饥饿民众到处示威游行,罢工浪潮高涨,有些城市发生了占领市议会大厦、政府大厦,冲击银行等激烈行动。在农村,“愤怒的火花”到处传播,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武装反抗斗争。与此同时,美国内的各种法西斯组织在某些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乘机大肆活动,要求仿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美国建立法西斯政权,来挽救垂危的资本主义。可是当时美国并没有像德、日、意那样走法西斯道路,也没有发生革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了一条改革、改良的道路。这决不是偶然的。

     首先,与德、日、意不同,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彻底,旧势力比较弱。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民主改革不彻底,军部势力一直很强大。军部势力和拥有大量军工产业的老财阀、皇室贵族、官僚集团勾结在一起,控制着国家大权,面临严重危机很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但容克贵族等旧势力仍很强大。同时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严格束缚极为不满,极端民族主义滋长,这为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创造了有利条件,一遇机会就比较容易地夺取了政权。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封建主义的传统。独立战争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经过南北战争又取缔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打击了旧的传统势力。国内虽也有些法西斯组织和活动,但成不了大气候。

     其次,美国有改革、改良的传统。特别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正当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型的时期,美国兴起了一场影响广泛、历时很长(1890~1914)的“进步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的锋芒,主要针对资本主义早期出现的问题。运动的动力是广大人民对制度中所暴露出黑暗现象的不满和斗争。运动的方式是通过新闻媒体、文学艺术,大力揭露社会黑暗面,大造舆论,推动国会和州、市、县议会立法,通过政府执行,革除那些最突出的弊端。运动的内容广泛,包括:(1)经济改革。如制定“反托拉斯法”, 对垄断进行一定限制;确定合理的铁路运价;开征累进的所得税等。(2)政治改革。如州政体制改革,市政体制改革,给妇女以选举权等。【注释】1900年前除4个州外,美国大多数妇女无选举权。经过斗争,1918年美国会通过第19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以性别为理由拒绝给予女性公民选举权。【注尾】(3)社会改革。如制定法律使罢工合法化;建立工伤补助、老年退休年金;建立调解劳资纠纷的专门机构;救济孤儿寡妇,等等。【注释】有关材料主要摘自《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美国通史论》。【注尾】 进步主义运动虽然只是消除了资本主义某些突出弊端,并没有触动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但它开了改革的先河,为日后“新政”的大规模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再次,美国毕竟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良好,地理环境优越,得天独厚,在长期的和平条件下积累了大量财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发了大财,家底很厚。因此虽然遭到了危机毁灭性的打击,但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广大人民虽然非常不满,但大多数人对原有制度没有到绝望的地步。虽然有些激进派提出要“夺取政权”,要向俄国学习,“建立工农共和国”,但总体上革命的条件并不成熟,多数人希望通过在原有制度下的改革来摆脱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斯福“新政”进行了另一种性质的探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并取得了成功。

 

二、“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现代资本主义阶段

 

    “新政”自1933年罗斯福上任之日起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起至1934年底,主要是遏止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崩溃,恢复经济,救助失业、困难群体。所通过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多属紧急和暂时性的,涉及社会、经济改革的不多。第二阶段自1935初至1939年,侧重社会、经济改革。综合这两个阶段,“新政”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七大类:银行整顿和金融改革;大规模举办公共工程,开展以工代赈,大力举办社会救济事业;农业调控与改革;工业改革与劳资关系的调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公共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税制改革。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国内外学界已多有论述,本文在此毋庸详述。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国内外学界看法不一。  在罗斯福推行“新政”时期,一些保守派人士攻击“新政”是搞“社会主义”,美国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违宪”而加以废止。有些左翼人士,如与斯大林讨论过“新政”的著名英国作家威尔斯也认为“新政”如能得到“彻底实行”,“财政寡头就会消灭”,“社会主义就会建立起来”【注释】《斯大林文选,1934~1952》,第3页。【注尾】。我认为,这种看法显然不符合实际。罗斯福本人就很清楚地说过,他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渊中拉出来”。【注释】《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第29页。【注尾】“新政”确实局部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并未触动这个制度的根本。

    在我国,对“新政”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较流行的看法是认为“新政”就是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解决就业问题,以刺激经济,摆脱危机。这种看法只看到“新政”所包含的属于紧急性和暂时性的措施这一面,而没有看到“新政”所包含的许多具有深刻影响的社会、经济改革这一面,显然是不全面的。与这种看法相联系的一种流行的看法是认为“新政”无非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这种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够全面。罗斯福“新政”中的许多措施确实与凯恩斯主义相符,但“新政”并不限于凯恩斯主义,而是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如限制垄断、“限制旧的社会制度个别的坏的方面”【注释】斯大林语,见《斯大林文选,1934~1952》,第2页。【注尾】、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事实上“新政”出台于1933年,早于凯恩斯主义的形成。【注释】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一般认为是凯恩斯主义形成的标志。【注尾】 罗斯福本人也不相信凯恩斯主义,这也证明不能简单说“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新政”是“彻头彻尾的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反人民的反动措施”。这是一种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的“左”倾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1937年美国再次发生经济危机(“特种萧条”),因而“新政”“彻底失败”。我认为,这亦不符合事实。不错,由于只是改良而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新政”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不能因此否定“新政”的巨大成就。事实上1937年第四季度的那次危机仅持续不到一年,到1938年7月经济就开始回升。193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15亿美元,1939年达到2094亿美元。【注释】《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第79页。【注尾】 1929年到1941年,年收入在2000美元以下的贫困家庭比例下降了22%。【注释】同上,第39页。【注尾】 至于“新政”所实施的许多法律和政策措施对美国经济战后的持续增长的积极影响,“新政”期间所建设的许多基础设施和环保工程对美国发展的重大作用,这更是人所共见的事实。

    资本主义自萌芽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等阶段,经过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里的高速发展和改革,资本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列宁指出的垂死的、腐朽的状态,重新恢复了生机。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而且在长期的反复和挫折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成熟的政治、法律体制,经济、政治运作规范、有序,不会因政党或领导人的兴衰变更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也不大可能发生政变。经济危机虽然仍旧发生,但程度减轻,时间缩短。阶级矛盾缓和,社会相对稳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性的进步,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部分的但是重要的质变,标志资本主义已经从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宏观调控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利用调节利率、税收、汇率和货币发行量来影响经济的运行;通过财政预算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作某些调整;搞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计划;采取政策措施推动科技革命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制定反垄断法,防止产业垄断,限制垄断价格;利用经济补贴对农业生产的规模、产量进行调整控制,等等。这种宏观调控和干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传统资本主义历来崇尚“自由的市场经济”,主张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节一切,反对一切政府干预(战争状况除外)。1929~1933大危机暴露了绝对市场经济的弊端,于是出现罗斯福“新政”。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已成为当今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行做法。

    其次,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在传统的资本主义下,国家的职能主要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罗斯福前奉行“小政府”的方针,主张限制政府的规模和权力,反对政府干预私营经济。罗斯福“新政”,使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有了空前的扩展。联邦政府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机构,如“国家产业复兴局”、“国家劳工关系局”、“农业经济调整署”、“农业信贷总署”、“防止水土流失局”、“公共工程管理局”、“联邦紧急救济署”、“证券交易委员会”、“海运委员会”、“民航局”、“联邦房屋管理局”,等等。这些机构虽然有些后来被取消,但大部分保留了下来。联邦政府还加强了中央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建立了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加强了管理跨州交通运输的州间商务委员会。国家职能因此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它又是凌驾于各个垄断资产阶级集团利益之上的国民经济管理者,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种利益集团的协调人。

    第三,普遍建立国民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又一重要区别。传统资本主义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适者生存。当然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存在一些慈善救济、社会福利团体。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新政”期间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的立法,其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最低存款保险、对困难户的住房保障和廉价住房供应,等等,为建立较为完整的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不少国家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超过美国,被称为“福利国家”。

    第四,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在自由竞争法则下,传统资本主义无论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还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是金字塔型,贫富悬殊,处于塔顶的是少数大资产阶级,处于塔底的是广大贫苦群众。这是传统资本主义下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定并引发革命的基本原因。罗斯福“新政”起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又通过累进税、遗产税和财产转赠税等措施适当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通过反垄断法、限制垄断价格、财政支持等办法扶植中小企业,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所谓中间阶层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目前在西方国家,很多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生活不错。这样就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社会趋于稳定。

    第五,建立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机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在1929~1931大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高筑壁垒,限制进口;同时又相继贬低币值,加强出口,对外倾销,以邻为壑。这使危机在短时期内扩展到全球,而且严重性大大增加。鉴于这种教训,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倡议建立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体系在战后得以确立。虽然体系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正是在这种体系下,战后跨国公司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蓬勃向前。

            第六,殖民体系的废弃,是现代资本主义区别于传统资本主义的又一重要标志。资本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到处侵略后进国家,使之沦为其殖民地、附属国或半殖民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确保垄断利润,确保稳定的资源、市场和投资场所,更加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争夺,至20世纪初,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并不断为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激烈争夺,由此引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技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获取垄断利润不再需要压迫殖民地的形式,而代之以较为“文明”、较为“平等”的形式。

  当然,现代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相反,由于科技革命和跨国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注释】这里的穷国主要指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由于中国、印度、巴西及其他许多南方国家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南北差距总体上有所缩小。但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扩大。【注尾】。

 

三、现代资本主义在美国及全球范围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3月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法案,拨款70亿美元向反法西斯国家进行援助,美国经济逐步转入战时体制。1941年罗斯福宣布,停止实行“新政”。这并不是说取消实施“新政”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而是指暂停进行新的改革。这是罗斯福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缓和与反对派的关系、团结各界共同对敌而做出的战略决策。经过“新政”形成的资本主义体系——现代资本主义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制度的根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保存了下来,并在战后进一步得到发展。

    战后的第一任总统杜鲁门在国内他继承和扩大了“新政”以来的改革,推行“公平施政”,巩固并扩大了“新政”的成果。肯尼迪总统的“新边疆”,同样继续了罗斯福的社会经济改革。除了实行赤字财政和减税,以刺激经济,解决失业问题,应对危机外,肯尼迪还提出了“向贫困开战”计划,制定了“人力发展与训练法”大力开展人力培训。约翰逊总统(1963~1968)继“新政”“公平施政”“新边疆”之后提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计划。这是美国继罗斯福“新政”后对资本主义体系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这次改革把国家干预扩大到空前规模,把美国进一步推向“福利国家”的道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美国被认为是代表大财团的共和党历来奉行政府不干预或少干预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主张。但战后执政的历届共和党政府没有也未能撼动以“新政”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体系,而是采取调和折衷的方针,或根据经济形势对某些政策作些调整。例如艾森霍华尔任总统期间就在“现代共和党主义”的口号下搞“中间道路”,既承袭了政府不干预社会经济问题的共和党传统思想,又认可甚至扩大罗斯福实行的社会经济改革。如1954、1956年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把拿工资的和独立开业的专业人员、农场经营者和农场工人、办事员、军人、家庭雇工和宗教人员都列入社保范围。1958年颁布“国际教育法”,对大学生提供长期教育贷款。尼克松执政时国会由民主党控制。尼克松没有也没有改变“新政”改革的成果。他自称是“凯恩斯主义者”,用类似“新政”的办法应对经济危机。他搞的“新联邦主义”,只是针对“新政”后联邦政府过分扩权后出现的矛盾,对联邦与州的关系作些调整。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福特政府和卡特政府力图克服滞胀,但均未获成功。与此同时,经过越战失败挫折的美国在国际上又面临苏联对外扩张咄咄逼人的挑战,其霸权地位呈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以极端保守著称的里根总统上台。他采取供应学派主张,反对“新政”以来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各种干预。里根的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自1983年起美国暂时摆脱了滞胀,出现了回升和较长时间的增长,但也造成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总体上看,自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的社会”,现代资本主义在美国已基本定型。其后历届共和党政府做的只是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有时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必要的。克林顿执政期间,通过综合治理,在维护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同时消灭了财政赤字,证明了现代资本主义并不是一定要建筑在庞大财政赤字的基础上,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就。

    从世界范围看,战后现代资本主义首先扩展到欧洲。首先是英国。欧洲战事结束后不久,英国举行了大选。战时执政的保守党和邱吉尔意外地遭到失败,工党获得压倒性胜利。工党抓住英国战后初期的困难和民众在大选中反映出来的强烈的要求社会公正的情绪,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这些改革奠定了英国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

     法国从传统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型是在战争经济恢复的条件下进行的。法国在战争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工业生产濒于解体,以法共为首的左翼势力因坚持抗战力量相对强大,大企业中许多人因犯勾结纳粹罪行而声名狼藉。在此情况下,战后初期法国的几届政府对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大银行实行国有化,并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其后随着执政党的变更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虽然也作过不少调整,但战后建立的新体系基本上保存了下来。

     联邦德国的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也是在战后经济恢复和救济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具有不同于英、法的特点。一是盟国在德国推行非纳粹化运动,推进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并解散了鲁尔、法本等大财团,为以后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二是德国没有像英、法那样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而是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强调让市场成为支配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要放松,干预要适当。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政府还适当降低了进口关税,让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三是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制定了“共同决定法”,规定千人以上的大企业由工人与资方共同组织监事会作为企业的领导机构,实行对等的共同决定制度。四是从救济、帮助广大的贫困居民着手,逐步形成一套复杂的较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

     北欧的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素以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高消费著称。这些国家历史上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一直较大。社会民主党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行高福利,保证社会公平。这些实践基本上是成功的。

     日本从传统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型是在美国的占领下起步的。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军事当局进驻后对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为日本原来封建性很强的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化转变创造了条件。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利用美国的扶植和军需订货,使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其后日本搞了几个经济发展计划,其中最著名的是池田内阁搞的“国民收入所得倍增计划”。在经济起飞的基础上,日本仿照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养老、医疗事业,实行国民健康保险、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就业保险制度,并征收高额的累进税、遗产税,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体系。

     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已在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

 

四、结语

 

    列宁在1917年在《帝国主义论》和其他重要著作中,在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特征后指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注释】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全集》,第23卷。【注尾】“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注释】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2卷。【注尾】 帝国主义时代是“资本主义崩溃的条件已经成熟和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群众已经存在的时代”。【注释】列宁:《俄国的休特古姆派》,《列宁全集》,第21卷。【注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后60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物质、文化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政治、社会相对稳定,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原因在于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化为现代资本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有学者认为战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指国家对社会资本实行垄断,或者说,国家企业对经济生活实行垄断。而事实上在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和联邦德国,国家企业从来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有些国家,如英国和法国,战后初期国家企业比例较高,但最高也不超过30%,且此后它们又都实行了程度不同的私有化,国家企业比例有很大下降。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垄断从来没有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事实上战后也没有出现过国家资本垄断经济生活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有学者把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依据。这也值得商榷。国家宏观调控和干预与国家垄断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国家调控、干预包括限制垄断。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立法限制垄断,不仅是限制私人垄断,也限制国家垄断。

     笔者对把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出了质疑,但还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主要是提出问题,以期引起学界对现代资本主义研究的重视和讨论。

    

     陈启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顾问、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