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6年第3期
浅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
温强
〔内容提要〕肯尼迪政府时期,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美欧联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分歧开始凸显,美法因支付不平衡而起的矛盾即为其中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法支付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以美元危机和美国黄金外流为中心,两国在联盟方针和冷战战略上展开激烈较量;美国政府内就如何解决美法支付矛盾曾有过激烈辩论,肯尼迪政府最后以从欧洲撤军相要挟,迫使戴高乐在弥补美国赤字安排上让步,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暂时得以缓解。
关键词:美国经济 美法关系 肯尼迪 戴高乐 支付赤字 布雷顿森林体系
肯尼迪政府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创伤中完全恢复过来的西欧国家已不再像战争刚结束时那样依赖美国,加之以法国戴高乐为首的西欧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执政后的苏联显然已不是从前设想的那种威胁,因此他们不愿继续充当美国领导下的“小伙计”,普遍希望按正常方式与美国打交道。美欧在各领域的矛盾开始凸显。肯尼迪曾谈到,令他最感不安的有两件事情:一是核武器,二是支付赤字,两者在他当政时期的美法关系中均为核心问题。【注释】George Ball Oral History, No.2, AC 88~3,29.,Lyndon B. Johnson Presidential Library,Austin,Texa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Hereafter cited as FRUS),1961~1963,.Vol.9 (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5), p.170.【注尾】肯尼迪把支付赤字在技术层面上同核战争相提并论,足见其对美国经济状况的担忧,以及当时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之深。
核武器、支付赤字问题分别涉及美国基本的安全和货币政策,肯尼迪对核扩散所引发的危险非常敏感,史学界对他同戴高乐在核武器问题上的分歧已有论述。【注释】国内学者对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法关系有过一些总体性论述,但两国在支付领域的矛盾至今还未见到专文探讨。参见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389页;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166页;姚椿龄:《也谈戴高乐的对美政策》,《世界历史》1982年第5期;徐佩璇:《论战后法美盟友关系的演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注尾】笔者认为,如果忽视美国当时的支付赤字和黄金外流现象,就不能充分理解60年代初美国对欧洲冷战政策的复杂性及其对西欧不同国家的态度上的细微差别;如果不将支付问题置于政治和安全范畴来考虑,那么对美法矛盾的理解也只会流于表面。本文利用美国最新解密的外交档案,以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为中心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时西方国家间的复杂关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法支付矛盾的缘起
当今部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把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巨额支付赤字和黄金外流当作美国衰落的特征之一,认为这都是由于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和在国外战线拉得太长的缘故。【注释】Thomas G. Paterson,ed., Kennedys Quest for Victory: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61~196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p.83~85, 24~56 ; David P.Calleo, Beyond American Hegemony:the Future of the Western Alliance (New York: Basic Books,1987),p.13, pp.44~52.; Diane B.Kunz, Butter and Guns:Americas Cold War Economic Diplomacy (New York: Free Press,1997), pp.94~108.【注尾】应该说这一认识有一定道理,但这种观点很难全面解释美法之间严重的支付矛盾缘何产生。仅从美国国内及在国外的军事开支来寻找其中的根源并不完整,因为指导战后西方经济交往的“宪章”一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该体系恰好是美法在经济领域斗争的焦点所在,它才是两国在支付领域矛盾激化的真正经济根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者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记忆犹新,心存恐惧。他们相信开放市场中的灵活汇率制度造成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由单方面的售买行为所决定,这为资本无序流动及银行家和投机者操控市场大开了方便之门,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商品价格具有不稳定性,进而引发国际经济争端。【注释】Paul Volcker and Toyoo Gyohten, Changing Fortunes the Worlds Money and the Threat to American Leadership (New York: Times Books,1992), pp.7~8.【注尾】他们认为,以美元为补充的纯粹金本位制是最好解决办法。在金本位制货币体系下,发生支付困难或赤字的国家会流失黄金,从而努力寻求出口并尽量压缩进口,支付在此基础上重趋平衡。但这种经济构想不可避免地会使某些国家黄金无节制流失及货币供应量绝对不足,并引发通货膨胀或经济的绝对衰退。【注释】Anna Schwartz,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pp.89~188.【注尾】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大的弱点在于缺少自动调整和解决支付不平衡的有效机制。由于不同国家执行不同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流通过程中相对价格和购买力也存在差异,因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产生财政上盈余和赤字的国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结构性矛盾,造成美法支付矛盾迟早会发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是为了保护参与方国民经济免遭支付赤字及黄金流动而导致的需求变化的影响。但从货币政策观点看,上述两个目标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既不能保持国际市场物价稳定,也没有自动调节支付不平衡的机制,因而黄金流动不可避免,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也随之而出现。这种结构性困境使长期积累起来的支付不平衡问题迅速演变为国内外全方位的政治问题,这在战后初期很快就表现出来。当时,法国在同美国的经济交往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赤字,由于对苏联冷战的需要,美法之间的支付赤字并未演变为大规模经济冲突,后者的美元缺口最终通过一系列政治磋商得以化解。具体措施是法国对贸易和汇率施加控制,在1949年人为地使法郎兑美元贬值,并从美国获取大规模经济援助来弥补财政上的亏空。【注释】Alan S.Milwa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estern Europe, 1945~1951 (London: Methuen,1984), preface.【注尾】 在美法第一轮支付矛盾中,法国处于不利的赤字地位,两国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引发的经济纠纷初露端倪。
冷战初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但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降。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法德为首的欧洲共同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并同美国展开了竞争,它们与美国的经济交往开始由赤字变为盈余。法国在戴高乐任内经济快速增长,其中1959~196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8%。随着经济发展,法国就业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注释】Michael Mastanduno, Economic Containment Cocom and the Politics of EastWest Trad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p.112;关于法国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参阅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1~682页。【注尾】在一个经济形势看好的国家,很难设想该国领导人在政治上会以减少国民收入或部分人失业的方法来平衡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指导下,国际间的支付赤字只剩下黄金流动这种唯一的解决办法了。在艾森豪威尔的第二个任期,美国频繁出现货币缺口。更为严重的是,到1960年底,美国支付赤字累计已达111亿美元,西方各国持有的支付盈余达到了64亿美元。【注释】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847页。【注尾】 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这些美元都可用来兑换黄金,如果美国对欧洲的支付赤字每年以30~40亿美元的标准持续下去,并且欧洲国家将该笔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黄金,那么美国黄金储备将在短期内丧失殆尽。【注释】Robert M.Ster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Theory and Economic Policy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p.152.【注尾】这严重冲击了美国的资本市场,美国正常的经济追索权也将因此遭到削弱。
艾森豪威尔政府并未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的灵活解决方案,艾森豪威尔本人对货币政策及其运作几乎一窍不通。他有一次甚至还说:“如果铀能够代替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储藏手段,那么美国的货币危机不是就很好解决了吗?”【注释】Telegram from Embassy in Washington to British Foreign Office, December 2, 1956, PREM II/1826, XC 7840, Public Record Office, Kew, England.【注尾】他希望西欧国家通过军事采购或认购方式帮助美国摆脱财政赤字困境。但当他派出一个由国务院和财政部高级官员组成的代表团赴欧商讨此事时,他已经成为一名即将卸任的“跛鸭总统”,对盟国几乎已没有什么可施加影响的手段了。他离职前确实警告过盟国:“美国决心对当前国际支付局势进行修正,这样做的重要性已完全超出纯粹的财经领域。”【注释】FRUS, 1958~1960.Vol.4 (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2), pp.134~139,142~147; FRUS, 1958~1960, Vol.7 (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p.679.艾森豪威尔的看法代表了政府在支付问题上的认识,美国精英阶层也持有类似观点,参见“Communique on AndersonDillon Talks with W.Ger Leaders Indirectly Admits Failure of Mission,”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3, 1960.【注尾】可真正要让对美顺差的西欧盟国接受货币和安全问题密不可分的观念并帮助美国摆脱财政困境,则只能留给其继任者去完成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结构性缺陷是把美元设定为黄金补充的储藏手段,如果美元价值遭到质疑,那么各国就不会继续以美元作为中央银行的储存货币,各国将会为获得更值得信赖的资产如黄金而抛售美元。肯尼迪入主白宫的前几年,美国黄金流失速度达年均10亿美元,其黄金储备也已下降到178亿美元,是自1953年以来的最低点。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西德纷纷将持有的美元从美国兑换回黄金。一旦美元不能成为黄金储备的补充,那么它为全球贸易提供货币支撑的地位及其在世界上流通的顺畅性,就将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削弱。而竞相获取黄金的行为,将引发全球贸易和流通领域的混乱和冲突,并引发竞争性的恶性货币贬值。法德等国竞相兑换美国黄金,是造成美元持续走低,美国出现巨额支付赤字的重要原因。
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对此十分紧张,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认为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有可能在更深程度上重演。【注释】Robert Triffin, 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 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0), foreword.【注尾】为遏止支付赤字和黄金外流趋势继续扩大,他们建议美国有必要对贸易和资本进行控制,但肯尼迪拒绝了这种主张。他认为由于美元被赋予的独特作用,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战略经常受欧洲国家左右,它们还利用旧有的支付体系来获取自身财政上的盈余。尽管肯尼迪意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并非尽善尽美,对美元与黄金绝对挂钩的僵化规定也不满,但却不打算对这个确保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的体系进行修改。相反,他开始将支付平衡与美国在海外的支出,特别是军事部署费用联系起来考虑,希望在不损害贸易和流通自由化基本目标的前提下,终止美元危机和黄金外流。于是,美国通过北约在欧洲的军事支出与当时美国财政赤字数目大致相当的办法来达到上述目的。肯尼迪削减驻欧美军的理由之一即在于此。
无独有偶,肯尼迪政府时期,许多法国高级官员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他们相信这个国际货币体系被美国操纵,只对美国一家有利。戴高乐认为特殊历史背景造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不公平的,人为规定的美元强势地位使美国借以超前消费,而让欧洲国家变相承担美国海外驻军的费用。他希望西方主要大国能够通过谈判做出新的安排,以使新体系更公平合理。【注释】Jean Lacouture, De Gaulle, The Ruler, 1945~1970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2),pp.380~382.【注尾】 美法均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满的确有些令人困惑。其实这与它们都把国际货币体系置于更广泛的安全范畴架构中来考虑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者明确表示要将其设计为脱离大国政治影响的纯经济组织系统,多数人也认为它大体达到了预期效果。然而战后货币体系实际上被高度政治化了,它需要不断的政治干预才能保证其顺利发挥作用。【注释】Francis J.Gavin,“The Legends of Bretton Woods,”Orbis, Spring 1996, pp.3~16.另参见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第688页。【注尾】从戴高乐的角度看,出于打破美国在经济上对西方世界的垄断,改革国际货币制度,并进而在政治和军事上同美国分庭抗礼的需要,必须很好地利用法国手中所握有的“欧洲美元”。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对安全战略的不同理解和对货币体系的干预,导致以美元危机和美国黄金外流问题为中心美法矛盾在支付领域中明显表现出来。
二、美法在支付领域的较量与大西洋联盟战略之争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因支付问题而起的高度政治紧张关系其实还与下列两个因素有关,即美国的柏林政策及其对法国追求独立核军备的态度。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阿登纳担心肯尼迪政府处理柏林问题的方式既有对苏联表示不惜一战的决心,也暗含愿与苏联妥协的意味。【注释】Marc Trachtenberg, A Constructed Peace: the Making of the European Settlement, 1945~1963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pp.283~351.【注尾】他们认为肯尼迪有意修改北约战略,在面对苏联进攻时更多倚重常规部队,并强调核军备决策权应更集中于美国总统手里,他们对此深感愤怒;此外,他们对肯尼迪的“灵活反应”战略也心存疑惧,害怕该战略将使自己国家被拖入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注释】FRUS, 1961~1963, Vol.13, (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4), pp.173, 367, 499, pp.502~503, pp.790, 1097; HansPeter Schwarz, Konrad Adenauer: German Politician and Statesman in a Period of War,Revolution,and Reconstruction (Oxford: Berghahn Books,1997), pp.663~665.【注尾】戴高乐推测肯尼迪会彻底修改以往对西欧的安全承诺,在与苏联寻求缓和的过程中可能将以欧洲盟国的利益作为交换。至于围绕大西洋联盟战略的斗争,法国反对美国控制最为突出。在戴高乐“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口号下,由法国居主导地位的法德特殊关系初步形成。两国走到一起,既针对苏联的扩张企图,也对抗美国的控制野心。在分析当时的国力对比之后,戴高乐认为,法国尚不具备单独挑战美国安全战略构想的能力,其对抗和不满只能更多地表现为拒绝配合美国弥补赤字的政策,并借此实现法国的政治、军事目的。
事实上,肯尼迪政府对以前的美国安全政策的修改远不及盟国预料的那么剧烈。他的“灵活反应”理论和多边防御力量计划在50年代即已萌芽,他对外交战略的调整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短期性。【注释】FRUS, 1961~1963, Vol.8 (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 p.449.【注尾】为争取戴高乐在赤字弥补安排上采取与美国更加配合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建议支持法国发展自己的核计划,以此换取戴高乐帮助解决美国的支付赤字问题。由于肯尼迪担心此举可能在西德造成连带影响,同时引发核扩散等不可预知的后果,所以拒绝了该提议。但他并没有完全排除帮助法国发展核计划的设想,条件是戴高乐愿意在北约内部采取与美国更加协调一致的行动。【注释】Bundy to the president,“Action on Nuclear Assistance to France,” May 7, 1962,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Box II6a, Kennedy Library (Massachusetts, Boston).【注尾】
不管肯尼迪政府内的讨论如何,截止到1962年春,围绕北约战略发展方向及美元危机和美国黄金外流,美法冲突已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在肯尼迪看来,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趁人之危攻击美元的国际地位,是破坏美国安全政策的第一步。财政部长狄龙(Douglas C.Dillon)曾引用法兰西银行官员的话说:“法国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人们必须认识到法国手中的美元储备除了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注释】Memo from Dillon to the president, May 25, 1962,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 Treasury, Box 289,Kennedy Library.【注尾】他据此分析法国领导人实际上认识到了美法支付问题的敏感性,也意识到了法国手中持有的美元的政治份量。国务院研究法国当时出版的《民族主义者》一书后向肯尼迪提交的备忘录称:“戴高乐在与美国打交道时将手中的美元作为王牌,换句话说,假使美国对欧政策与法国利益相左,他随时准备用美元套购美国黄金,并以此对美国进行要挟;政府除非将法国视为一个平等伙伴,否则戴高乐是不惜与美国进行对抗的,哪怕这样做意味着削弱自由世界的力量,他也会义无反顾。”【注释】Jones to State Department, June 13, 1962,UPA,Presidents Office Files, Treasury, Reel 25, Kennedy Library.【注尾】 综合各种情报,肯尼迪政府认为美法在支付领域的较量势难避免。
美法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在肯尼迪与法国国务部长马尔若(Andre Malraux)的一次会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双方会谈的中心问题尽管是文化事务,但肯尼迪却有意将谈话引向经济话题。他警告说:“如果戴高乐倾向于让德国在欧洲占支配地位,那么美国将撤回其驻德军队。美国因此会节省13亿美元开支,这正好与我们的支付赤字大致相当”;如果法国有意领导欧洲独立于美国,美国也将非常乐意撤出欧洲,美国对欧洲毫无帝国主义企图;“我们并不自感伟大,也没有一定要在盟国起领导作用的传统,从根本上讲,美国的传统是孤立主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我们已经承受了过于沉重的负担,比如支持欧洲共同市场的发展。但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戴高乐将军的决定与美国的对欧政策却经常南辕北辙。”【注释】FRUS, 1961~1963, Vol.13, pp.695~701.【注尾】言谈间,肯尼迪对戴高乐的不满跃然纸上。
戴高乐并不在意肯尼迪的恐吓,他相信美军绝不会撤出欧洲,撤军叫嚣只不过是要达到经济目的。他指责美苏就柏林问题以及核武器问题进行谈判时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盟国利益之上,同时公开否认法国拥有独立核力量的权利。戴高乐认为,除涉及战争等重大问题,美国不应过多干涉欧洲事务。【注释】Ibid., Vol.13, pp.705~707.【注尾】肯尼迪对此做出了激烈回应:“美国不可能开类似自由处理权的先例。如果欧洲是有组织地希望将美国排除在外,如果德国人愿意接受波恩—巴黎轴心,那么美国将乐于撤出其军队,并做出不防御欧洲的承诺,同时保持政治上的沉默。这样,美元的地位也不至于遭到削弱。”【注释】FRUS, 1961~1963, Vol.13, pp.702~703.【注尾】 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法美关系破裂已迫在眉睫。对此,肯尼迪担心,戴高乐会利用美元的虚弱地位来继续寻求达到其政治目的,并进一步削弱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领导地位。
戴高乐素以独立于美国的姿态自居,如果肯尼迪不提供一些交换条件或做出某种承诺,他确实计划继续削弱美元地位来与美国抗衡。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学家,同时又是戴高乐顾问的鲁伊夫(Jacques Rueff)强烈呼吁:国际黄金交易不应同美元挂钩,而应基于纯粹的黄金价格标准。他的思想无疑影响了戴高乐下定决心公开挑战美元,戴高乐在60年代初就美国支付赤字问题的一系列表态就是明证。【注释】类似讲话的中心是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取消固定汇率制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作法。Press conference, February 4, 1965,from De Gaulle, Discours et Messages, Vol.4, “Pour leffort,Aout 1962~ Decembre 1965.”【注尾】法国外长莫飞乐(Couve de Murville)也一再强调,美元应该贬值。但肯尼迪当政时期,戴高乐还不希望法美关系全面决裂。法国驻美大使阿尔房(Herve Alphand)告诉戴高乐,肯尼迪的顾问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其中不乏对法国非常不利的建议,比如禁运黄金。阿尔房推测:由于肯尼迪并不了解该问题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含义,所以他最终很可能选择在政治上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而这将极大地损害法国的利益。另一方面,肯尼迪最希望就支付平衡问题与戴高乐举行高级别秘密会谈。阿尔房询问该如何应对肯尼迪就此对自己的追问,戴高乐的答复十分含糊。他说:“再等等看,现在还不到告诉他(肯尼迪——笔者注)法国政府决定的时候。”【注释】Jean Lacouture, De Gaulle, The Ruler, 1945~1970, pp.380~382.【注尾】由此可见,美法在支付问题的较量当中,戴高乐实际采用的是以静制动策略,他在静观肯尼迪是否能在联盟方针上让步。
法国财政部长德斯坦(Giscard DEstaing)1962年7月向美国官员表示,美国原有的防御美元免遭投机冲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弥补美国支付赤字的合作应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注释】Gavin to Rusk, July 12, 1962, UPA,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W. Europe, France, Kennedy Library; Memo from Heller to the President, July 16, 1962, UPA,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CEA, Reel 9, Kennedy Library.【注尾】他认为即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帮助,美国也无力独自应付美元面临的严峻挑战,唯一有效的办法是持有大量美元的西欧国家央行与美国充分配合协作。联想到当时西欧购买美国黄金的浪潮还在继续,美元地位还在继续遭到削弱的实际,德斯坦此番表述可谓柔中带刚。一方面他不排除法国帮助美国摆脱困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在向美国施压,希望肯尼迪在其他问题上向法国让步。美国国务院官员约翰逊(Alexis Johnson)提醒德斯坦,美国将很快扭转支付赤字局面,哪怕采取自己不愿采取的措施也在所不惜。他这样说显然是在暗示美国有可能从欧洲撤军。【注释】FRUS, 1961~1963, Vol.13, p.733; Balls Memo for the President, “Visit of French Finance Minister,”July 18, 1962,UPA,National Security Files, W.Europe,France.;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September 9~17, 1962,” DEFE 13/323, PRO; “Conversation between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and Dwight D. Eisenhower, ” September 10, 1962, Presidential Recordings, Kennedy Library, transcribed by Erin Mahan.【注尾】德斯坦的讲话引发了肯尼迪政府对法国意图的更多猜疑,加上日益恶化的黄金外流趋势,所有这一切都使肯尼迪政府深感忧虑。出于在冷战背景下维持西方联盟的总体考虑,他们首先希望寻求政府间的通力协作,在不危及美国领导权的前提下彼此让步来解决眼前的货币危机。
在古巴导弹危机成功解决之后数星期,美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最后演变成了全面的公开争论。在1963年1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戴高乐拒绝了美国的两项交换提议:一是美国向法国提供核武器援助,二是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法德在此前9天还签署条约,承诺将对影响西方联盟的任何政治危机采取联合行动。【注释】“Skybolt and Nassau,American PolicyMaking and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November 15, 1963, Papers of Francis Bator.Johnson Library; Marc Trachtenberg, A Constructed Peace: the Making of the European Settlement, 1945~1963, pp.359~370.【注尾】这表明,法德对美国欧洲政策的反感已近极点。【注释】Jean Lacouture, De Gaulle, the Ruler, 1945~1970, pp.333~362.;HansPeter Schwarz, Konrad Adenauer:German Politician and Statesman in a Period of War, R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p.662~675.【注尾】 法德接近同时意味着两国将尽量降低美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这也对美国经济政策的主体——贸易谈判、美国黄金供应、美元地位等构成了致命威胁。肯尼迪政府意识到:“美国的军事优势是无与伦比的,但经济地位却异常脆弱。”【注释】FRUS, 1961~1963, Vol.13, p.158.【注尾】美国政府希望在面对法国或法德挑战时美国应做到有备无患,在政治协商不行的情况下,不得已只能诉诸于军事压力,以求得支付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美国威胁从欧洲撤军与美法支付矛盾的缓解
肯尼迪政府相信应对美元危机和黄金外流不外乎采取下列办法:与欧洲支付盈余国家谈判(主要是法国和西德);减少美国海外支出。肯尼迪政府倾向于第一种选择,这与美国的美欧关系总体设想紧密相连。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提出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直接为其全球和平战略服务。该战略企图最终建立一个涵盖东西南北的“自由世界大家庭”。而在这个战略中,肯尼迪政府认为拥有人力和物力的西欧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注释】阿兰·内文斯编,北京编译社译:《和平战略:肯尼迪言论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6页。【注尾】肯尼迪曾指出:“强大的西欧与北美的统一将在未来十年中提供一个力量源泉,它将使力量均势的维持有利于我们并极大地吸引不发达国家”;“大西洋共同体将成为所有自由人民——现在是自由的和那些宣布某天他们将自由的人——的联盟核心。”【注释】Document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1963 (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4), pp.184~185.【注尾】但肯尼迪政府的“宏伟计划”并不为西欧接受,西欧各国各有打算。“因为西方盟国对于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共同观念——美苏两家掌握世界和平的命运——疑虑甚大”,“英、法、西德都不愿承担美国要它们加强军事力量和多出军费的义务,美国对此甚为不满,但无可奈何。”【注释】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第405页,第388~389页。【注尾】肯尼迪政府认为,美国的海外支出很多都与北约有关,是用在了欧洲国家身上,而戴高乐等人仍拒不停止以支付盈余的美元套购美国黄金。在美法支付矛盾依然如故情况下,解决美国支付赤字似乎只剩下从欧洲大规模撤军这条路可走了。
查阅目前已经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美国以撤军来威胁西欧国家从而获取经济好处的作法并不是始自肯尼迪政府,早在50年代末,美国政府为解决支付困难就已经有了从欧洲撤军的想法。在美元地位遭到削弱之前,由于担心美国对欧洲防务做出永久性承诺,欧洲国家最终将不愿为自己的安全负担任何费用,艾森豪威尔政府就曾支持从欧洲撤军的时间表。【注释】Marc Trachtenberg, History and Strateg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63~168, 185~187.【注尾】 截至1959年,美国支付赤字和黄金外流的趋势日益明显,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从欧洲部分撤军更显必要和紧迫。艾森豪威尔告诉驻欧盟军总司令纳斯塔德(Lauris Norstad):“在欧洲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之前,我们有必要将关注的目光转向生计问题。欧洲人常戏称我们为‘山姆大叔’,觉得美国很好利用。自由世界的整体战略防御力量、全部太空活动、北约主要下属机构的维持费用、盟国大部分海空军经费等都由美国承担,那么为何还要由我们来负担驻西德的6个团的军费?上述支出已严重地削弱了美国财政经济力量。美国的黄金正在外流,我们不能允许这种现象持续危害美国基本的经济力量。”【注释】Memorandum of Conference with President Eisenhower, November 4, 1959,Whitman File, DDE Diaries, Dwight D.Eisenhower Library, Abilene,Kansas; FRUS, 1958~1960, Vol.7 (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3), pp.494~496.【注尾】
肯尼迪政府并不愿因经济问题而使美法关系复杂化,但不得不继续把美军是否留驻欧洲与欧洲国家是否帮助美国解决支付困难联系在一起考虑。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执行撤军计划时面临着来自政府内部巨大的反对意见,肯尼迪政府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注释】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President, Herter, Reinhardt, Merchant, and Kohler, drafted October 22,1959, in Whitman File, DDE Diaries, Eisenhower Library; FRUS, 1958~1960. Vol.4, pp.129~130, p.134,pp.520~538, 539~542.【注尾】 鉴于戴高乐在解决支付问题上的不配合态度,肯尼迪政府多次强调,美国支付赤字问题最迟应在1964年晚些时候获得解决,必须遏止欧洲国家在这方面任何不善意的举动。肯尼迪政府认为美国不应再为防御欧洲而全部埋单,北约其他盟国必须承担其应有份额。“对我们来说,现在到了该是我们认真思考美国具体国家利益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失去了能够对欧洲国家施加经济影响的能力,在它们还未拥有核武器以前,美国与它们打交道有必要多运用军事手段。”【注释】FRUS, 1961~1963, Vol.13, p.486.【注尾】 财长狄龙一直倾向撤军,他说:“如果法国继续攻击美国的经济稳定性,我们就应考虑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还以颜色。但我不能肯定美军撤出后假使苏联采取军事行动,欧洲能否抵御?撤军有无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国会表示,如果戴高乐仍一意孤行,美国就应撤消对欧洲的帮助。当前国务卿艾奇逊建议政府重申对欧洲的承诺时,肯尼迪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威胁撤军可能是我们能够采取的最后手段了。如果发表类似声明,无异于自我降低谈判份量。”【注释】FRUS, 1961~1963, Vol.13, pp.159~161, 178.【注尾】 肯尼迪看起来更赞同国会的观点。
国务院反对撤军意见。副国务卿波尔(George Ball)反复提议美欧进行高级别政治会谈,以期达成一项补充性财政安排协议。波尔推测,欧洲国家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有意分享世界领导权,因而它们希望以“大男孩”形象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所以他认为大西洋两边完全可能达成协议。【注释】Memorandum from George Ball to the President, “Negotiations at Political Level for Supplementary Financing of Balance of Payments Deficit,” 2~3, Ball Papers, box 15b, Kennedy Library; Rostow to Ball,“Negotiating Posture Balance of Payments,” March 26, 1963,UPA,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State, Reel 24,I .Kennedy Library.【注尾】他希望美欧通过协商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配合多边核力量计划及肯尼迪回合贸易谈判的进行等。他认为,假如美欧能够达成补充性的财经协议,那么就可以对原有国际货币体系进行重大调整。或许一个新的、非强制性的货币交换和流通方法将代替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美元和黄金的规定。【注释】Memorandum from George Ball to the President,“Negotiations at Political Level for Supplementary Financing of Balance of Payments Deficit,” 22~25.【注尾】 为减少投机行为对美元和美国黄金储备的进一步冲击,波尔还建议把限制外国人进入美国资本市场作为谈判的补充手段。狄龙同以往一样对国务院的所有建议均持反对态度,他把波尔的想法称为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为,认为它是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在作祟。主管国际货币事务的副财长鲁萨(Robert Roosa)告诉肯尼迪:“美国面临的问题与任何借贷者所面临的一样,关键就是要维持住自己的信誉。”【注释】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 “Meeting with the President, April 18,1963, 10:00 A.M. to 12 Noon——Balance of Payments,” April 24, 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 M&M: Meetings with the President,4/63,317, Kennedy Library; Memorandum from George Ball to the President,“The Possible Restriction of the Sale of Foreign Securities in United States Markets,” April 16, 1963, Ball Papers, box 15b, Kennedy Library.【注尾】他认为要达到上述目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采取一项成熟的财政政策,削减不必要的海外开支,扭转世人对美元的信心危机。可见,鲁萨也觉得波尔和艾奇逊的建议并不可行,因为欧洲国家肯定不愿向美国提供大笔借款和停止兑换黄金,帮助美国度过支付危机。
直到1963年4月肯尼迪政府才最终下定决心,以撤出部分驻欧美军来迫使法国在支付问题上向美国妥协。他给“支付平衡政府委员会”写去备忘录,决定推迟实施(实际上是拒绝)国务院改革世界支付体系以及举行美欧高级谈判解决问题的建议。“我决定对资本实施严格控制,停止黄金交易,同时也不再寄希望于能够从欧洲国家获得大量贷款,摆在我面前解决支付平衡的唯一出路似乎就只有削减海外开支了。”【注释】Unidentified and Unsigned Memo,“The Balance of Payments,” April 26, 1963,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Treasury,4/63,90, Kennedy Library.【注尾】麦克纳马拉与狄龙初步协商后向肯尼迪建议采取一些特别行动削减美国支付赤字总额,到1964年削减3~4亿美元,使赤字总额低于1963财年。但这也只能通过撤军办法才能达到。素来精通经济和预算事务的麦克纳马拉对撤军似乎毫无疑虑,他说:“提高美国地位的切实办法就是削减军队部署的规模。”【注释】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Meeting with the president,April 18,1963, 10:00 A.M. to 12 NoonBalance of Payments,” April 24, 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M&M:Meetings with the president,4/63,317.Kennedy Library.【注尾】这种观点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军方极为少见,足见他也意识到了巨额支付赤字的潜在危害性。
国务院绝大部分官员针对麦克纳马拉的提议抱怨说:“麦克纳马拉似乎只把军事支出平衡的重要性放到单独的支付领域来看待,把是否能够获得西欧国家贷款与美军重新部署完全等量齐观”。【注释】Kitchen to Johnson,“Present Status of Defense Balance of Payments Problems Affecting State Departments Interests,”March 4, 1963,RG 59,SF 1963,FN 12,box 3451,2;Brussels to State, May 28, 1963,RG 59,SF 1963,Def 6,box 3747,Paris to State, May 23, 1963,RG 59,SF 1963,Def 6,box 3747.【注尾】国务卿腊斯克(Dean Rusk)还警告麦克纳马拉:“美国从欧洲的任何重大撤军行动都与美国国家利益不符,对支付平衡的关注并不构成撤军的理由,至少在没有试遍其他所有办法之前不应贸然采取如此举措。”【注释】FRUS, 1961~1963, Vol.9,(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5), pp.596~597.【注尾】国务院为此还向肯尼迪提交详细报告指出:如从欧洲大规模撤军将使政府构建美欧共同避免核扩散及核战争的努力功亏一篑,此举将正中戴高乐下怀,使欧洲其他国家更加确信戴高乐的“欧洲国家不能依靠美国来保护自己”的论断,随之而来的是追求发展独立核力量的压力和势头会越来越强烈;此外,如美国撤走大量军队,苏联对欧洲就会采取更加好战的姿态。“撤出1个团的兵力与削减10~20%的支付赤字相比,给美国带来的危害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前者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注释】Memo from Johnson to Rusk,“Political Effect of Troop Withdrawals from Europe,” May 17,1963,and Attached Report, “The Implications for US National Interests of American Military Retrenchment in Europe,” RG 59,SF 1963, Def 6~8, box 3749.【注尾】但肯尼迪最后并未采纳国务院的主张。“总统从一开始对国防部削减海外驻军建议就是认真考虑的,可以预料,未来任何削减支付赤字只能靠从欧洲撤出战斗部队的方法才能达到。”【注释】FRUS, 1961~1963, Vol.9, p.73.【注尾】
不久,军方计划举行代号为“巨型升降机”(Great Lift)的军队部署演习,旨在向外界展示美国能快速、有效地向欧洲事发地区派遣大量战斗部队。国防部副部长吉尔帕特里克(Roswell Gilpatric)在演习前的吹风会上说:“美国应通过类似行动来证明削减海外驻军费用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这既不会损害美军有效的战斗力,也不会危及美国外交全球性承诺的可信性。”【注释】Remarks by Roswell Gilpatric, 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 at the Annual UPI Editors and Publishers Conference, October 19,1963, RG 59, SF 1963, Def 6~8, box 3749.【注尾】 就在他发表讲话的同一周,艾森豪威尔在《星期六晚邮报》上撰文指出,美国应只在欧洲留驻1个团的兵力,而将其他人撤回国。“巨型升降机”军事演习,加之吉尔帕特里克和艾森豪威尔的上述言论,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华盛顿邮报》稍后称:“五角大楼实际上找到了与北约盟国打交道的办法,这为美国在12月份北约理事会上的最后摊牌做好了准备。”【注释】John G. Norris, “Pentagon to Seek Showdown on Basic NATO Strategy,”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20, 1963.【注尾】 至此,美国为解决支付赤字向法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压力。
为迫使戴高乐在支付问题上让步,肯尼迪还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即先拿西德开刀,从而瓦解法德反美战线。肯尼迪认识到法德在支付领域表面上的一致并不能掩盖它们在安全战略上的分歧,戴高乐无意也从未把西德看作平等伙伴,而美国恰好可以趁此大做分化离间的文章。【注释】戴高乐认为法国是一个全球性大国,而西德不是。他主张美、英、法“三驾马车”在西方阵营居于统治地位,阿登纳对此极为不满。另外,戴高乐想要控制美国核武器的使用权,而西德更寄希望于美国在欧洲部署核武器对自己进行保护,法德在安全领域并未达成一致的对美立场。参见Kolidziej A.Edward, French International Policy under De Gaulle and Pompidou: the Politics of Grandeu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4), p.74.肯尼迪时期的法德关系已超出本文范围,故不做具体论述。【注尾】 1963年,肯尼迪与苏联达成了一系列缓和紧张关系的政策调整协议,这在西德政府内部引起了不小恐慌和震动。【注释】HansPeter Schwarz, Konrad Adenauer: German Politician and Statesman in a Period of War, R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688.【注尾】西德决策层认为:以往阿登纳寻求与戴高乐接近的策略除基于德法相互依存考虑外,并未给德国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法国与美国相比,实力要弱小得多,在事关自身利益的紧要关头,法国比美国更有可能将西德的利益出卖给苏联;再者说,仅凭德法两国还不足以抗衡美国。阿登纳何尝不知: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西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不得不仰仗美国的庇护。【注释】David P.Calleo and Eric R.Staal,ed., Europes FrancoGerman Engine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1998), p.23.【注尾】出于上述考虑,他最终向美国做出了妥协,不得不接受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及其联盟总体战略。考虑到6个团的驻德美军是否会被撤走以及必须与美国保持强有力的盟友关系,西德政府尽管内心非常不愿意,但它还是在支付问题上向美国采取了诸多让步措施。【注释】“Aufzeichnung des Staatssekretars Carstens,”August 16, 1963, Akten zur Auswartigen Politik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Munich,1994,Vol.2, No.306.【注尾】这意味着:德国有必要支持美国的货币政策;德法合作抗衡美国的机会缩小;西德支付盈余的美元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从美国兑换黄金。更重要的是,这还表明美国力主的弥补赤字安排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通过施压手段,肯尼迪政府希望看到的西德在货币政策上与之配合的策略初见成效。戴高乐强调利用支付问题使西欧摆脱美国的控制,而阿登纳则更担心美国会从自己的领土上撤离,他当时执行的德法合作政策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未雨绸缪之策。1963年初法德《爱丽舍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战后两国首次合作时期就此终结,取代阿登纳的社会民主党政府执行了一种更加亲美的政策。【注释】Derek W.Urwin, The Community of Europe: A 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45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Press,1991), p.107.【注尾】 在肯尼迪撤军威胁的强大压力下,以及短期内法德共同对抗美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减小,戴高乐也不得不暂时屈服,接受了美国的弥补赤字安排,美法在支付问题上的矛盾暂时缓解。
四、结语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表面上看似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构性矛盾激化的结果和西方盟国内部分摊负担的一场争吵,实际上当时这场围绕美元和黄金的较量是两国对于大西洋联盟方针和冷战战略的大量复杂、尖锐斗争的最重要表现之一。戴高乐对肯尼迪核分享计划和柏林政策深感不安是美法矛盾的深层次背景,而他与美国的论争更多地是在经济和货币领域展开,黄金竞争处于中心地位,这是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传统观点看,盟国围绕战略发展方向和美元危机、黄金外流问题的争吵应被美国分开来处理。但实际上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以美国在西欧驻军,维持对西欧的防卫承诺为中心。美国对欧洲的军事承诺反过来又与柏林问题、德国问题、核共享政策有关,美法围绕美元、黄金的较量,最终使双方都把自己的意图摆到桌面上来。法国出于对肯尼迪政府安全政策的不满,以美元兑换黄金破坏美国弥补赤字安排的执行,并希望打破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肯尼迪政府则以撤军要挟法国,借机弥补美国的巨额赤字。从冷战总体背景讲,美法当时缓解支付矛盾也有客观基础。面对苏联不时表现出来的扩张企图,戴高乐也深怕美国对欧洲“大撒把”,西德更是迫切要求美国的军事保护。既然美法在政治军事关系上的强弱之别仍然明显,在经济交往中,法国自然不得不做出更多妥协。
由于戴高乐的让步只是权宜之计,这就决定了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当时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它迟早还要出现。60年代中期以后,美元危机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法国坚决主张取消美元的霸权地位。70年代初,美国连续爆发了两次严重经济危机,这又一次触发法国等欧洲共同市场国家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实行共同浮动汇率制,使美元一再宣布贬值,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温强: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