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美国是世界各国中游说最盛行的国家,国内游说常常对国会立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外来游说未必如此。李庆四先生在对以色列和土耳其在美国国会中的游说活动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外来游说在美国国会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其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美国战略利益;尽管游说在一定程度上能起作用,但不能把改善对美关系寄托在对其国会的游说上。
邵育群和魏红霞的文章分别讨论了美国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以及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和拉美地区出现的反美主义情绪。邵育群认为,美国对上合组织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漠视、怀疑到重视的过程;与上合组织积极接触、对话,防止上合组织成为俄罗斯和中国主导中亚的工具是美国国内的主流观点,而美国与上合组织的关系直接影响双方在中亚的利益,双方有进行良性互动的必要。魏红霞的研究结论认为,布什政府对拉美的政策不仅表现在国际事务上按美国的意愿行事,而且在外交上有意忽视拉美国家。这种政策是激起拉美地区反美主义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拉美的反美主义不仅表明了拉美人民对美国的态度,而且激励了本地区领导人挑战美国,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发生政治转向。
杨恕、曾向红及王廷惠的文章分别探讨了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和监狱私有化问题。杨恕、曾向红对美国印第安人法中关于联邦政府与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权力划分、印第安人保留地拥有的刑事及民事司法权、印第安事务署在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中的独特地位等问题考察后发现,美国赋予印第安人的有限自决权在本质上与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所谓“托管权”存有内在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不足以解决困扰美国政府长达200多年的“印第安人问题”。王廷惠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监狱私有化运动。通过对美国监狱私有化原因、问题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作者认为监狱私有化的主要意义在于引入更多的竞争主体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胡美、任东来和甘开鹏的文章以史料为依据,分别探讨了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和美国传教士在西方对华鸦片贸易中的立场转变问题。前文指出,为马歇尔调停而设计的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政策,部分地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军火供应的严重短缺;在冷战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国务院最终同意解除对华军火禁运,致使禁运并没有产生马歇尔预期的影响。 后文认为,美国传教士的态度对美国国内舆论及《望厦条约》的签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影响了美国对华鸦片贸易政策;《天津条约》签订前后,美国传教士立场的转变扭转了美国对华鸦片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鸦片贸易的最终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