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 2008 年第 1 期
美国民权运动研究述评
于展
自从民权运动发生以来,研究民权运动的著作就不断涌现,可谓汗牛充栋。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民权运动研究对象大多为全国性的民权领导人和组织。当时,学者们更多地把民权运动作为一场全国民权组织与政府联合起来反对种族歧视、进行政治改革的运动来阐释。他们大都认为,美国全国民权组织和领导人(主要是马丁·路德·金)在动员南方黑人参加民权运动的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以金和他领导的非暴力直接行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1980 年代以来,在以马丁·路德·金为中心的研究继续发展繁荣的同时,很多学者对这种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反思,不仅对它进行了修正,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解释。在这些不同观点激烈交锋、融汇的过程中,美国的民权运动研究形成了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局面。
本文试图以美国民权运动中的主要民权组织、民权领袖和民权策略为中心,对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一、马丁·路德·金及其领导的运动
马丁·路德·金因其重要地位与杰出贡献而成为研究的中心。翻阅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研究把重点放在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运动( nonviolent movements )上,甚至很多著作把民权运动直接等同于金领导的非暴力运动。这些学者认为,金领导的非暴力运动摧毁了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取得了全国性立法改革的胜利,为黑人赢得了自由、平等和正义。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关于金的传记研究
作为全国民权运动的象征,马丁·路德·金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其中关于金的传记研究为数很多。最早的金传记大部分是由熟悉他的人所写。金的朋友 L.D. 莱迪克 (L.D. Reddick ) 具体描述了在蒙哥马利公共汽车抵制运动期间的一系列事件,围绕的中心就是金作为一名全国性领导人而出现。【注释】 L.D. Reddick , Crusader Without Viol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59). 【注尾】小莱昂·贝内特 ( Lerone Bennett Jr.) 关于金的传记记叙了金一生的主要经历。【注释】 Lerone Bennett Jr., What Manner of Man: A Biograph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Chicago: Johnson Publishing Co., 1967). 【注尾】虽然他们掌握关于金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些早期的论述并不是建立在广泛考察主要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他们主要强调金作为领导者的历史重要性及其成就,实际上是制造了关于金的“历史神话”。奥古斯特·迈耶 ( August Meier )1965 年的论文【注释】 August Meier , “ On the Role of Martin Luther King, ” in August Meier, A White Scholar and the Black Community, 1945~1965: Essays and Reflections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2), pp.212~222. 【注尾】和大卫·刘易斯 (David L. Lewis) 1970 年出版的传记【注释】 David L. Lewis, King: A Critical Biography (Baltimore, Md.: Penguin Books, 1970). 【注尾】略显客观,既颂扬了金作为一名民权领导人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到 20 世纪 80 年代,马丁·路德·金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的设立,导致了一波金研究的新热潮,先后又出版了好几部马丁·路德·金传记,还有两位作者因此获得普利策奖。【注释】 David J. Garrow , Bearing the Cross: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New York: W. Morrow, 1986); Adam Fairclough , To Redeem the Soul of America: 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and Martin Luther King, Jr.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7); Taylor Branch, Parting the Waters: America in the King Years, 1954~1963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8). 【注尾】这些学者开始把金放到地方运动的背景下进行评述,不仅仅强调金的重要作用,也关注地方激进主义与全国政治之间的关系。布兰奇 (Taylor Branch) 的著作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不仅讲述了金的故事,也论述了艾森豪威尔总统、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地方领导人摩西、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肯尼迪总统,以及金黑人教会中的对手与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尽管如此,他们关注的重点与线索仍旧是以金为中心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把笔墨集中到金的非暴力直接行动策略上。【注释】例如,加里主要论述了金的非暴力直接行动策略从劝说到强制的转变。费尔克拉夫则对加里的观点做了一些修正。他认为,不能过分夸大金早期的理想主义,金其实并不相信非暴力抗议作为一种道德说服的方式能单独运作。【注尾】
(二)对金思想的研究
也有很多著作致力于论述金的非暴力思想,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从传记研究的角度论述金非暴力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注释】 James P. Hanigan ,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Foundations of Nonviolence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4); James A. Colaiaco , Martin Luther King, Jr.: Apostle of Militant Nonviolence ( Houndmills ,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1988). 【注尾】有的从哲学层面对金的非暴力思想进行阐释;【注释】 Greg Moses, Revolution of Conscience: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Philosophy of Nonviolence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1997). 【注尾】有的则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金非暴力思想的来源与影响;【注释】 Mary King, Mahatma Gandhi and Martin Luther King, Jr.: the Power of Nonviolent Action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1999). 【注尾】还有的集中探讨金的公民不服从思想的特点与变化等。【注释】 Nathan W. Schlueter , One Dream or Two? Justice in America and in the Thought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2). 【注尾】
关于金的思想来源,一些学者认为,金的思想不仅为其学术训练所塑造,也受到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金的思想受益于非裔美国人尤其是黑人基督教激进主义的传统。例如,理查德·利斯科尔 (Richard Lischer ) 论述了金作为一名牧师的特征、类型与影响,尤其强调其布道风格来源于美国黑人宗教传统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结合。【注释】 Richard Lischer , The Preacher King: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Word that Moved Americ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注尾】克莱鲍恩·卡森 ( Clayborne Carson ) 不同意强调金的非洲裔美国人宗教传统根基的重要性及其在正规学术训练中受到的欧洲裔美国人思想影响,他认为金的思想是上述两种因素的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之上,金实现了独特有效的跨种族领导。【注释】 Clayborne Carson, “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African American Social Gospel, ” in Paul E. Johnson, African American Christianity:Essays in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pp.159~177. 【注尾】
关于金的思想演变,文森特·哈丁 (Vincent Harding ) 重点论述了金后期激进而矛盾的思想,认为金不是今天通常理解的那种流行的公众形象。【注释】 Vincent Harding, Martin Luther King: The Inconvenient Hero ( Maryknoll , N.Y.: Orbis , 1996). 【注尾】迈克尔·戴森 (Michael Dyson ) 阐述了金后来思想日趋激进的过程,认为其原因是现实生活中梦想的破灭。【注释】 Michael Dyson, I May Not Get There with You: The True Martin Luther King Jr.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2000). 【注尾】
(三) 以金领导的重大运动为中心的综合研究
很多关于民权运动研究的综合性论著都围绕金的活动而展开。有的就直接以金领导的重大运动为序,论述金与民权运动的关系。【注释】 Lillie Patterson,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Freedom Movement (New York: Facts on File, 1989). 【注尾】有的还兼顾其他民权领导人与事件。【注释】 Rhoda Lois Blumberg, Civil Rights: The 1960s Freedom Struggle (Boston, Mass.: Twayne Publishers, 1984) ; Robert Weisbrot , Freedom Bound: A History of America s Civil Rights Movement (New York: Norton, 1990) ; Harvard Sitkoff , The Struggle for Black Equality, 1954~1992 (New York : Hill and Wang, 1993). 【注尾】这些作品虽然立场、视角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蒙哥马利公车抵制运动、伯明翰运动、向华盛顿进军和塞尔马运动等重大事件为中心和线索来展开论述,形成了以金为中心模式的民权运动研究路径。【注释】近 10 年来,很多研究把焦点集中在金及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领导的某场具体地方运动上,挖掘了很多新的内容,与金为中心的综合研究有所区别。如 James R. Ralph, Northern Protest: Martin Luther King, Jr., Chicago,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Bobby M. Wilson, Race and Place in Birmingham: The Civil Rights and Neighborhood Movement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0); J. Mills Thornton, Dividing Lines:Municipal 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in Montgomery, Birmingham, and Selma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2); Diane McWhorter, Carry Me Home: Birmingham, Alabama: the Climactic Battle of the Civil Rights Revolu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等。这也反映了民权运动研究向地方史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注尾】但这种研究路径自形成以来,就不断受到其他学者的挑战,出现了很多与之对立或商榷的新解释。
二、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和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
虽然关于金的传记和以金为中心的民权运动研究著作不断出现,但有学者开始挑战把金作为民权运动发起者和不可或缺的领导人的观点。他们认为 ,“金神话”强调个性而不是社会背景,夸大了金对民权运动的贡献,而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大大受益于其他组织者和积极分子。
斯坦福大学的卡森( Clayborne Carson )教授首先发难,对以金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与观点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反对民权运动是由“全国性领导人——著名的马丁·路德·金组织地方抗议运动来努力改变全国性的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的观点,认为民权运动由众多地方抗议运动组成。他的结论是:“全国性民权组织及其领导人在发起大多数地方运动中发挥了很小的作用。事实上,地方黑人运动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本土化的领导,而不是来自于全国性领导人的发动。”【注释】 Clayborne Carson, “ Civil Rights Reform and the Black Freedom Struggle, ” in David Levering Lewis,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America: Essays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6), pp.19~37. 【注尾】其代表作《在斗争中: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与 20 世纪 60 年代黑人的觉醒》( In Struggle: SNCC and the Black Awakening of the 1960s )集中体现了这种基层组织、地方运动比全国性的领导更重要的观点。【注释】 Clayborne Carson, In Struggle: SNCC and the Black Awakening of the 1960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注尾】
研究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其他重要论著还有很多。【注释】 Emily Stoper , The 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The Growth of Radicalism in A Civil Rights Organization (Brooklyn: Carlson Publishing, 1989); Allen Matusow , “ From Civil Rights to Black Power: The Case of SNCC, 1960~1966, ” in Barton J. Bernstein and Allen J. Matusow , eds.,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 Recent Interpretations (Harcourt Brace Janovich , 1969). 【注尾】也出现了一些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人物传记研究,其中以罗伯特·摩西 (Robert Moses) 【注释】 E . R. Burner, And Gently He Shall Lead Them: Robert Parries Moses and Civil Rights in Mississippi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4). 【注尾】和范尼·鲁哈默 (Fannie Lou Hamer ) 【注释】 Kay Mills, This Little Light of Mine: The Life of Fannie Lou Hamer ( New York, N.Y., U.S.A.: Dutton, 1993) ; Chana Kai Lee , For Freedom s Sake: The Life of Fannie Lou Hamer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注尾】的传记最为有名。这些研究丰富了对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基层组织策略的认识。
与此同时,关于地方民权运动的个案研究开始把焦点转向地方人物、组织和制度。【注释】其他地方运动研究的作品还有很多,著名的包括 80 年代出现的地方运动研究的开拓之作 William H. Chafe, Civilities and Civil Rights: Greensboro, North Carolina, and the Black Struggle for Freed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Robert J. Norrell , Reaping the Whirlwi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Tuskegee (New York, 1985); 还有论述路易斯安那民权运动的 Kim Lacy Rogers, Righteous Lives: Narratives of the New Orleans Civil Rights Move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3); Adam Fairclough , Race and Democracy: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 in Louisiana, 1915~1972 (Athens,1995), 以及北方运动的代表作 Jeanne Theoharis and Komozi Woodard eds., Freedom North: Black Freedom Struggles Outside the South: 1940~1980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等。【注尾】这些学者关注南方城市、南部腹地农村甚至北方城市中的基层激进主义,超越了过去魅力型领导人的研究路径,关注普通人的作用。其中约翰·迪特默 (John Dittmer) 和查理斯·佩恩 (Charles Payne) 研究密西西比地方运动的著作,堪称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注释】 John Dittmer, Local People: The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in Mississippi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4); Charles Payne, I ve Got the Light of Freedo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注尾】迪特默论述了教会、争取种族平等大会、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等民权组织、梅德格·埃弗斯等地方黑人领导人在密西西比民权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作者将视角聚焦到当地民众的身上,认为是他们构成了密西西比民权运动的基石。佩恩则讲述了密西西比一些普通黑人冒着生命危险争取自由的故事,阐释了长久以来很少被关注的基层式美国黑人激进主义的传统。
在关于基层组织、地方运动的研究兴起的同时,民权运动研究的范围也开始向黑人社会内部体系【注释】 Doug McAdam ,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Aldon D. Morris, The Origins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Black Communities Organizing for Change (New York: Free Press;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1984). 【注尾】、妇女史【注释】 Belinda Robnett , How long? How lo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in the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Bettye Collier Thomas and V.P. Franklin, eds., Sisters in the Struggle: African American Women in the Civil Rights Black Power Move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1); Vicki L. Crawford, Jacqueline Anne Rouse and Barbara Woods, eds., Women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Ttrailblazers and Torchbearers, 1941~1965 ( Brooklyn, N.Y.: Carlson Pub., 1990); Lynne Olson, Freedom s Daughters: The Unsung Heroines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from 1830 to 1970 ( New York: Scribner, 2001). 【注尾】等方面扩展,民权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也发生了转变,口述史逐渐成为民权运动研究的主流。【注释】 Kim lacy rogers , “ Oral History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5, No.2 (September, 1988), pp.567~576; Bret Eynon , “ Cast upon the Shore: Oral History and New Scholarship on the Movements of the 1960s, ”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83, No.2 (September, 1996), pp.560~570; Kathryn L. Nasstrom , “ Beginning and Ending: Life Stories and the Periodization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86, No.2 (September, 1999), pp.700~711. 【注尾】显而易见,基层组织、地方运动研究及黑人社会史、妇女史和口述史研究的发展,对以金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但这些研究也有缺陷,其过分的碎化与刻意摆脱全国的影响使整体的民权运动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注释】参见拙文:《美国民权运动研究的新趋势》,载《历史教学》, 2006 年第 9 期。【注尾】
有研究者者认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法律斗争和政治游说比金领导的非暴力直接行动更重要、更有效。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前公关部主任邓顿·沃森 (Denton L. Watson) 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他对民权史学家强调金和南方基督教领导大会作用的观点不以为然,认为其非暴力策略不足以破坏南方的种族体制。相反,沃森高度赞扬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法律斗争和政治游说活动,认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通过法院与立法斗争策略赋予第 14 和第 15 条修正案以新的生命,并以与共和党保守派联盟的策略,为一系列民权法案的通过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尤其赞扬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华盛顿局主席小克拉伦斯·米切尔 (Clarence Mitchell, Jr.) 在民权法案通过过程中的游说技巧和重要作用。【注释】 Denton L. Watson, Lion in the Lobby: Clarence Mitchell, Jr. s Struggle for the Passage of Civil Rights Law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90); “ Did King Scholars Skew Our Views of Civil Rights? ” Education Digest, Vol. 57, No.1 (September,1991); “ Assessing the Role of the NAACP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Historian, Vol. 55, Issue 3( Spring, 1993) ;“ The Papers of the ‘ 101st Senator ' : Clarence Mitchell Jr. and Civil Rights, ” Historian, Vol. 64, No.3, 4 ( Spring/Summer, 2002). 美国参议院共有 100 名参议员,米切尔因为在国会中表现出强大的游说能力,又被称为“第 101 个参议员”。【注尾】
迈耶等人的观点相对客观,但也强调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着重阐述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随时代、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策略与战略转变。【注释】 August Meier and John Bracey, “ The NAACP as a Reform Movement, 1909~1965: To Reach the Conscience of America, ”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 59, No.1 (February, 1993), pp.3~30. 【注尾】此外,一些关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律师查尔斯·休斯顿 (Charles Houston) 和瑟古德·马歇尔 ( Thurgood Marshal) 的传记研究也肯定了其法律斗争策略在民权运动中的贡献,如吉纳·雷·迈克尼尔 ( Genna Rae Mcneil ) 高度评价了休斯顿作为民权运动“社会发动机”的重要作用。【注释】 Genna Rae Mcneil , Groundwork: Charles Hamilton Houston and the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3). 【注尾】马克·塔欣内特 (Mark V. Tushnet ) 和兰德尔·布兰德 (Randall W. Bland ) 赞扬了马歇尔作为法律诉讼策略的主要策划与执行者,在一系列反对教育隔离案中起了关键作用。【注释】 Mark V. Tushnet , Making Civil Rights Law: Thurgood Marshall and the Supreme Court, 1936~196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Randall W. Bland, Private Pressure on Public Law: The Legal Career of Justice Thurgood Marshall, 1934~1991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3). 【注尾】
三、暴力斗争策略和惠特尼·扬的协调策略
有学者认为,暴力斗争(自卫或革命)在美国黑人社会中传统深厚,比非暴力直接行动更重要、更有效。罗伯特·威廉斯 (Robert F. Williams) 是早期 “黑人权力”和武装自卫思想的大力宣扬者。蒂莫西·泰森 (Timothy B. Tyson) 对威廉斯的研究卓有成就,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注释】 Timothy B. Tyson, Radio Free Dixie : Robert F. Williams and the Roots of Black Power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9); Timothy B. Tyson, “ Robert F. Williams, Black Power, and the Roots of the African American Freedom Struggle,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85, No.2 (September, 1998). 【注尾】他认为,民权运动与“黑人权力”运动之间的区别被过分夸大。实际上,在民权运动发生的南方黑人社会中一直存在着武装自卫、种族自豪与自决等“黑人权力”的传统。威廉斯的武装自卫思想不仅在民权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后来的黑豹党也有重要的影响。
马尔科姆· X (Malcolm X.) 激进的暴力斗争思想作为金非暴力思想的对立面,引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有大量相关著作论述马尔科姆在民权运动中的重要性。这些学者大都认为,马尔科姆强硬、激进的武装自卫和黑人民族主义思想鼓舞了黑人民众的斗争热情,提高了黑人的尊严和觉悟,也迫使立法领导人积极回应黑人对民权的要求,民权法案的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尔科姆激进思想的功劳。更为重要的是,马尔科姆作为“黑人权力”的思想之父,是民权运动转向“黑人权力”运动的关键人物。【注释】代表性的作品包括: Bruce Perry, Malcolm:The Life of a Man Who Changed Black America ( Barrytown , N.Y. : Station Hill,1991). Willim Sales, From Civil Rights to Black Liberation: Malcolm X.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fro Anerican Unity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94); Michael Eric Dyson, Making Malcolm: The Myth and the Meaning of Malcolm X.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注尾】
密西西比“自由夏天”对民权运动从非暴力转向暴力斗争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埃金耶尔·乌姆加 ( Akinyele O. Umoja ) 通过对“自由夏天”的论述,强调武装自卫在美国黑人反隔离、追求政治、经济权利和基本的人权尊严中的重要性。【注释】 Akinyele O. Umoja , “ 1964: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Nonviolence in the Mississippi Freedom Movement, ” Radical History Review, Issue 85, No.1 (Winter, 2003). 【注尾】
此外,美国学术界还出现了很多 相关的 博士论文。克里斯多佛·巴里·斯特兰 (Christopher Barry Strain) 的论文讨论了自卫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黑人追求平等权利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自卫的思想与实践来源于更大的美国黑人抵制传统,它推动了运动从追求民权到反对白人至上主义自身的转变。【注释】 Christopher Barry Strain, Civil Rights and Self Defense: The Fiction of Nonviolence, 1955~1968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2000). 【注尾】兰斯·爱德华·希尔 (Lance Edward Hill) 的论文驳斥美国民权运动通过非暴力直接行动取得目标的“神话”。他认为,黑人暴力和公民叛乱的威胁在强迫联邦政府实施新颁布的联邦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注释】 Lance Edward Hill, The Deacons for Defense and Justice: Armed Self Defense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ulane University, 1997). 【注尾】埃金耶尔·乌姆加的论文认为武装自卫在南方传统深厚,是挑战白人至上主义者、减少种族主义暴行、增加黑人领导人与白人权力机构谈判能力的有效方法。【注释】 Akinyele Kambon Umoja , Eye for an Eye: The Role of Armed Resistance in the Mississippi Freedom Movement (Emory University,1996). 【注尾】
也有学者尽量回避不同策略的主次关系,强调协调不同策略的重要性。对城市同盟领导人惠特尼·扬 (Whitney M. Young) 的研究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南茜·韦斯 (Nancy J. Weiss) 的《民权运动领导中的创造性张力》一文,论述了民权运动领导中的合作与竞争,赞扬全国城市同盟主席惠特尼·扬利用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的竞争而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作者虽然没有强调哪个组织和策略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突出了扬的协调作用。【注释】 Nancy J. Weiss, “ Creative Tensions 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in David Levering Lewis,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America: Essays. 【注尾】韦斯所著的扬的传记中详细论述了扬在民权运动中的独特作用。他认为,扬是美国黑人与白人权力结构之间的桥梁和解释者,他理解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创造性的张力对运动的价值,在众多民权领导人中,发挥了作为策略家和协调者的重要作用。【注释】 Nancy J. Weiss, Whitney M. Young, Jr., and the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注尾】
丹尼斯·迪肯森 (Dennis C. Dickerson) 在其撰写的关于扬的另一部传记中,高度评价了扬作为“黑人大使”的作用,肯定了他与白人(主要是大企业和基金会)谈判及组织黑人领导人(包括黑人融合派与“黑人权力”派)的协调能力。【注释】 Dennis C. Dickerson , Militant Mediator: Whitney M. Young, Jr. (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8). 【注尾】
四、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美国学术界第一种以金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优势很明显,主要表现为这些论著脉络与线索清晰,整体感强,使人得窥民权运动的全貌。其局限性在于过于突出金的作用,忽略了民权运动中其他丰富多彩的内容与细节。面对其他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挑战,以金为中心的研究也做了很多调整。首先,有学者努力要超越简单化的传说与流行神话的形象,寻求以更精确和平衡的方式来描述金真正的、充满活力的个性,评价他与民权运动的关系,以及他的成功与失败。例如,为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金的作用, 1986 年 10 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关于马丁·路德·金研究的学术会议。会议汇集了当代马丁·路德·金和民权运动研究的资深学者,集中展现了当时研究马丁·路德·金的前沿成果。【注释】会议的成果很快就在第二年的《美国历史杂志》上有选择地刊出,四年后又以论文集的方式集中出版。参见 David Garrow,James Cone,Vincent Harding,Nathan Huggins and Clayborne Carson, “ A Round Table: Martin Luther King, Jr. , ”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 74, No.2 (Sept.,1987); Peter Albert and Ronald Hoffman eds., We Shall Overcome: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Black Freedom Struggl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90). 【注尾】 其次,也出现了一些补充性的和细化的论著,如对影响金的幕后人物贝亚德·鲁斯廷( Bayard Rustin )、埃拉·贝克尔( Ella Baker )等人的研究,对新闻媒体作用的研究,以及对非暴力直接行动策略中的公关策略与教育策略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金的决策过程,更全面客观地认识金的作用,还可以促进人们加深对非暴力直接行动策略在社会与民众中影响的认识。
以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基层组织策略及地方运动为主导的研究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视角,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以金为中心研究的一些不足,呈现了不同地方运动各具特色的画面。但这种研究越细化,就容易出现“碎化”的现象,使整体的民权运动变得支离破碎。很多学者因此主张进行新综合史的尝试,例如,民权学者劳森( Steven F. Lawson )认为地方与全国的两分法是错误的,提出需要把全国性的努力与“草根”水平的努力结合起来,充分考察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战略、策略、目标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他通过对学术史的详细梳理,得出结论认为:“只有通过考察全国制度与地方积极分子,温和派与激进派,白人与黑人,妇女与男人,先驱者与当代人之间关系的这些斗争因素,我们才能塑造更完整的民权运动的综合著作。”【注释】 Steven F. Lawson, “ Freedom Then, Freedom Now: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2 (April, 1991). 【注尾】亚当·费尔克拉夫( Adam Fairclough )在另外一篇学术史文章中提出与劳森的主张基本相似的观点,也认为单纯强调地方可能导致偏狭和不连贯。【注释】 Adam Fairclough , “ State of the Art: Historians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Vol. 24, No.3 (1990). 【注尾】近年来已经有了这样的初步尝试。如劳森的《奔向自由: 1941 年以来美国的民权与黑人政治》以投票权为切入点,考察了联邦干预与地方运动之间的关系,认为联邦政府为民权运动提供法律上层建筑,而本土化的黑人组织则构建了种族觉醒和团结的地方网络,它们二者的民权利益是相互加强的。【注释】 Steven F. Lawson, Running for Freedom: CivilRrights and Black Politics in America since 1941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7). 【注尾】阿萨恩·西奥哈里斯( Athan Theoharis )的《 1945 年以来的美国民权与公民自由》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视角,论述了民权运动的产生、发展、衰落和遗产,认为民权运动不仅是一场南方运动,而且也扩展到全国,不仅是一场为美国黑人而战的运动,也是为其他所有肤色和族裔的人包括妇女争取权益的斗争,不仅是一场开始于 1950 年代中期,结束于 1960 年代中期的运动,实际上它时间更长,更加多样,更加“草根”,更加广阔。【注释】 Athan Theoharis , These Yet to Be United States: Civi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in America since 1945 ( Australia :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3). 【注尾】
以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法律斗争和政治游说策略为主导的研究、以暴力斗争(自卫或革命)策略为主导的研究和以惠特尼·扬的协调策略为中心的研究展现了之前相对陌生的民权运动的其他侧面,丰富了人们对民权运动的认识,但它们大多只是强调自己策略的优势,又产生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法律斗争与政治游说、暴力自卫与革命等策略在民权运动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并对非暴力运动产生了影响,但这些并不是民权运动的主导策略。通过仔细比较,可以说非暴力直接行动在民权运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发挥了主要功能。因为非暴力直接行动策略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道义力量与强制力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相比之下,暴力策略既不理想也不现实,过于激进;法律策略则过分理想与现实,过于渐进。事实上,正是在非暴力直接行动的主导下,再辅之于其他策略的支持与帮助,民权运动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达到了顶峰。归根结底,民权运动是非暴力直接行动主导下多种斗争策略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总之,几十年来美国的民权运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早期更多的注重现实关怀和为现实服务到后来越来越强调学术追求和“为学术而学术”,从以金为中心的简单综合到地方研究、个案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兴盛再到全国与地方、精英与民众、政治与社会等因素相结合的新综合研究,可谓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虽然也有美国学者批评美国的民权运动研究还不完整(主要局限于 1955~1968 年)、不全面(只写民权参与者而不写反对者)、不客观(只赞扬而不批评民权参与者),【注释】 Charles W. Eagles, “ Toward New Histories of the Civil Rights Era, ” 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 66, No. 4 (Nov., 2000). 【注尾】但随着史料的不断积累,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创新,美国的民权运动研究会越来越精臻成熟。
于展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