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在本期的专论中,唐士其的文章探讨了美国政治文化的走向。他指出,美国政治文化从立国以来一直是强调普遍平等及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的实践政治原则二元并存的格局,这个二元格局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民权运动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使美国政治生活中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渐占上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有所式微。在未来二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走向取决于能否在新的基础上在普遍主义与精英主义两者之间重建某种形式的平衡。

 

  赵可金的文章论述了美国政治营销兴起的原因和政治营销对美式民主实践的影响。他认为,政治营销兴起的原因是民主政治渐趋成为金钱政治,美国政治成为专家和精英人物垄断的事务,降低了选民的参与热情;政治营销的兴起,标志着美国竞选模式从政党政治模式走向候选人中心模式,它对美国式民主产生了深刻影响。

 

  何兴强的文章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 2004 年以来,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加剧的原因。他认为,此轮争端是在美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在美国知识产权相关商业集团的推动下发生的,争端的加剧还受到美国对华负面贸易政治气氛的不利影响,并遭遇双方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解上的一系列差距的困扰。

 

  刘子奎的文章论述了冷战后美国在出口管制制度上的改革和调整。他指出,这些改革和调整有利于维持美国军事技术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军事联盟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使美国能够更好地应对恐怖主义威胁,但客观上也会加剧武器和技术扩散,造成美国安全困境,同时加剧了美国与有关国家的贸易争端。

 

全克林 的文章对 1992 年启动的美国“合作降低威胁”项目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及美国的动机进行了评析。他指出,这个项目从旨在降低前苏联核武器失控所构成的即时威胁的应急措施,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全球不扩散战略的重要工具;虽然项目自身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美国这一努力在客观上为促进国际安全和一种新型国际不扩散机制的创设做出了贡献。

 

李超民的 文章论述了美国空军研发和使用替代能源的问题。他认为,从应用前景看,未来生物质燃料生产和战场、军事基地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将有很大发展。

 

  杨伟国、陈玉杰的文章论述了美国近百年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演变过程。他们认为,美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经历了生存保障、社会融合、权利扩展和潜能发展等阶段。

 

  杨明光、刘军的文章探讨了阿拉伯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状况。文章指出,阿裔美国人通过进行抗议政治、组织利益集团、影响选举与进行游说等多种途径力争参与美国政治生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反 恐战争 和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恶化,以及美国阿拉伯 / 穆斯林社团的边缘化,使得阿裔美国人政治参与的前景较为黯淡。

 

  本期《美国研究》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和其后展开的惊天动地、英勇卓绝的抗震救灾行动期间完成编辑的。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的心与灾区同胞的心在一起。除了略尽绵薄支援灾区外,我们唯有认真做好属于本职的编辑工作,与全国各行各业一道,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团结奋斗的精神和扎实优异的业绩续写抗灾重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