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在本期专论中,张业亮研究员对美国的“政治极化”现象及美国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两党“政治极化”现象是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变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对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两党选民结构和选举基地的变化、党内意识形态同质 化及其 导致的选民“政党选择”,以及文化、宗教和道德价值观冲突上升等,是政治极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王晓德 教授的文章探讨了对“美国化”现象的另一种解读。文章指出,“美国化”不过是美国的一厢情愿而已, 20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史表明:即使那些受美国文化冲击的国家存在着“美国化”的趋势,其本土文化也不会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失去固有特性,反而是吸收了外来文化中适应本土的成分而变得具有活力。因此他认为,“克里奥化”理论不失为对“美国化”的一种具有新意的解释。

 

林冈 教授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美国对中国和平统一的态度和世纪之交美国对两岸政治和谈的敦促鼓励为例,分析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取向。他认为,美国越是需要在全球事务上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选项;两岸关系越紧张,美国就越有可能敦促双方进行政治对话;在目前的形势下,美国短期内不会改变乐见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政策。

 

  罗振兴的文章分析了美国对东亚能源安全的影响。他认为,在维护海洋运输线路和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等方面,美国对东亚能源安全的影响大体上是积极的;但美国的单边制裁和能源外交,对东亚能源安全则不利;目前美国对东亚能源政策的重点是处理中美能源关系。

 

仇朝兵 的文章探讨了美国对印尼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的影响。在深入分析了美国行政部门、国会及非政府组织对印尼这场改革的关注重点、人力物力的投入及施加影响的方式和手法后,作者认为,美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广泛而深刻地卷入了印尼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场改革。 王金强 先生 和王蔚 教授对影响美国海洋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国海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利益集团间利益的平衡。

 

  美国学者彼得·海斯·格里斯教授和 H .迈克尔·克 劳森 教授的文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政治取向如何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较之自认为自由派的人来说,那些自认为“保守派”的人中有很多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对中国政府持更负面的看法,对中国人也表现出更多的偏见,并主张更强硬的对华政策;就党派而言,与独立人士和民主党相比,共和党把中国看作是更大的威胁,鼓吹更为强硬的对华政策;但是党派归属对偏见的深浅程度并无影响。

 

2008 年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民主、共和两党在经济、环境保护、能源、伊拉克战争等政策领域的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美国选民的期待是什么?此次选举将对美国内政、外交及中美关系产生哪些影响?我们期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并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