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本期专论栏目刊发的文章分别涉及美国政治、社会、经济、外交、文化、历史诸方面。
倪世雄和赵可金的文章提出了研究美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路径。他们认为,自由、平等和自治的政治理想是美国的立国精神,但是自立国至今,美国立国精神诸要素之间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张力和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不断变化,对特定阶段的美国政治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美国政治形态也相应地不断变革。以此为线索,可以确立研究美国政治的一个议程。
徐彤武的文章论述了联邦政府对美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扶持作用。他指出,联邦政府以“出资人”和“主办者”的身份介入属于民间范畴的志愿服务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之后,美国已形成了包括两大类全国性志愿服务计划的联邦志愿服务体系。奥巴马政府促成的《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揭开了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刘宇飞的文章论述了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监管哲学的转向。他认为,美国转向强化金融监管只是理念上的改变,现在的改革方案追求的依然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正规权力与市场约束的自发作用之间的一种平衡。
刘子奎对奥巴马政府的无核世界战略进行了评述。他认为,奥巴马政府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战略构想是对布什政府核战略的重大调整,但是这一构想存在着局限性。
张清敏的文章对美国对外军售政策的形成、变化及其如何服务于美国冷战期间的遏制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常规武器的转让是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在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其完整的决策程序和指导原则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对外军援或军售对象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重点的转移和变化。
彭琦的文章论述了战后美国天主教新保守派的兴衰。她认为,美国天主教新保守派源于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会改革和美国社会改革的激进浪潮引发的反思。它将“正义战争”、“公共福利”等传统的天主教概念引入美国内外政策的公众讨论,却因背离了其当初秉持的谦卑之心和适度原则而最终陷入困境。
张孟媛的文章论述了美国个人主义的清教源流。她认为,新英格兰清教学说中“团结如一人”的理念,以及新英格兰殖民地创立之初清教共同体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使最初的清教奉行“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这与现代美国个人主义理念迥异。
今年7月,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去世。本刊特约台湾学者李本京撰文,追忆其人其事,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