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奥巴马就任以来,对美国核政策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张业亮的 文章梳理了奥巴马调整美国核政策的过程,分析了其调整核政策的目标和影响。他认为,奥巴马倡导“无核武器世界”理念是为了重塑美国在核问题上的道德形象,恢复美国在国际核裁军和防扩散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权。
韩志立的文章分析了近年来 美国智库的 三项重要国际战略研究 ( 普林斯顿计划、管理全球不安全因素项目和凤凰动议 ) 对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他认为,这三项战略研究是根据美国国际安全环境新特点和美国传统国际秩序理想所提出的不同于以往的战略建议,其倡议的“美国应从依靠权力推行民主自由,转向实施战略性领导”,以及“通过大国沟通与合作,应对共同威胁” 等原则构成了奥巴马政府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
许安结的文章探讨了布什执政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她认为,布什执政初期,其对台政策做出了向台湾当局倾斜的较大调整。九一一事件后,在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布什政府再次调整了对台政策,使其基本上回归到前任政府的基调上。
包振宇 的文章对美国住宅租赁法律制度如何保障承租人住宅权问题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美国联邦和各州相关立法和判例,以及一些地区采取的不同程度的租金管制措施表明,承租人住宅权的保障在美国越来越得到重视。
谢华的文章考察了作为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第四点计划。他认为第四点计划突出地反映了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转变,以及经济外交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赵怀英的文章介绍了基督教青年会的起源及该组织在中国的活动。她认为,该教会组织成立之初旨在以宗教活动改善青年人的生活,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道德危机。在其发展壮大后 , 它成为在海外推行“美国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开办了社会教育、公共卫生、现代体育等许多事业,但随着它的本土化的发展,美国干事“中国基督化”的使命最终以“基督中国化”而告终。
在《美国研究》前主编资中 筠 先生 80 寿辰之际,本刊在京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期“学术札记”刊发了 王缉思教授 提交的书面发言。在发言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在《治理中国》中文版序言中提出的美国学者研究中国“不完全是为了美国”的看法,期望中国学者能够“为求真知而研究”。
一个月前,我国美国研究的学术奠基人之一、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生茂先生与世长辞。本刊刊发王希和李剑鸣两位教授的纪念文章,是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