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近来,埃及动荡引发了中东乱局,美国的中东政策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本期“专题研讨”刊发系列文章探讨美国对伊朗、以色列等中东国家的政策及其影响因素。

   沈鹏和赵建明的文章都认为奥巴马上台之初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失败,重新回归到过去的强硬姿态。沈鹏指出,奥巴马执政之初,美伊双边关系的调整只是试探性行为,两国并没有调整对各自核心利益的认知。赵建明分析了美国犹太组织对美国对伊朗政策的影响。他认为,正是这一组织在国会内外开展游说,促请议员提出制裁伊朗的法案,从而导致奥巴马政府接触伊朗的尝试失败,使制裁和遏制再度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主流。白玉广的文章分析了基督教锡安主义随着美国基督教右翼政治势力的发展而对美国的中东政策和以色列政策产生的影响。

  本期“专论”文章分别对美国对全球卫生治理的政策、美国公共外交,以及对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晋继勇的文章认为,美国将全球卫生危机的发展和全球卫生治理的议题纳入了其国家外交战略和安全战略之中,在提供卫生援助和进行全球疾病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战略却会加剧潜在的生物安全困境。

  李忠斌的文章认为,网络社区推动了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公共外交日程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国的国家形象,但是由于负责公共外交的各个机构之间存在不协调因素,加之各国对新媒体的管制,美国公共外交仍然面临着挑战。

  赵明昊的文章以“台独”人士彭明敏逃离台湾并申请赴美“避难”的历史事件说明,在某种程度上,本来是“烫手山芋”的这个事件却在两岸问题上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让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在两岸分治的情况下,针对“台独”势力首次形成了“默许同盟”。

  王金强的文章回顾了从约翰逊到尼克松时期美国对西藏政策的调整。他认为,美国的西藏政策是为其对华整体战略服务的。一方面,美国对达赖集团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美国也绝不可能完全放弃对他们的支持。

   今年是美国研究所建所30周年。本期“回顾与展望”栏目刊发了陈宝森和霍世亮两位前辈对美国所初创时期的回忆,以及资中筠先生的访谈录,以为纪念。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赐稿,回顾我国的美国研究走过的历程,并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