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配合美国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典暨中华美国学会2011年年会学术活动,本期就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开设了“笔谈”栏目。杨洁勉认为,中美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因此更需要从全球、地区、双边等多个层次,以及各个领域予以观察和分析。班宁·加勒特认为,中美关系对于未来10~20年的全球走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两国都需要跳出双边关系的框架去思索,看清其中对塑造美中战略环境起决定作用的各种力量。王希分析了中美对软实力认识的差异,以及两国在软实力资源和软实力运用方面的不同。他指出,软实力构建并不只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是一项全民的、长期的、自觉的公共工程。傅梦孜认为,观察中美关系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这要求中美关系研究者们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
本期专题讨论的主题为“美国法律研究”。胡晓进的文章考察了詹姆斯·威尔逊的思想及其对美国宪法的贡献。他认为,美国宪法从制定、批准到最初的解释,威尔逊对美国宪法的影响可谓独一无二。周强对美国关塔那摩系列人权案件进行了案例研究。他认为,在美国传统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制度之外,民间人权组织的作用已成为主权在民的另一个有效途径。王玮分析了美国的缔约行为。他认为,从美国的缔约实践看,否决一项已签署条约的情况极其罕见,更多是在长期拖延中不予批准。这种条约行为使其减少了对国际义务的承担。杨成良研究了各州公民跨州流动权的重要保障之一美国联邦宪法第四条中的“特权与豁免权”条款。
“专论”栏目刊发了两篇文章,分别对美国对欧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美国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如何维护公共利益问题进行探讨。赵怀普考察了美国对欧洲政策的历史,认为对欧政策长期占据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位置,防止欧洲出现挑战美国利益的霸权,以及将欧洲纳入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核心目标一直在延续和保留。高建伟回顾了美国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司法演进。他认为,法院难以在“公益私用征收”和“纯粹私用征收”之间划定一条清晰的界线,这使人们对私用征收的泛滥以至公权对私权的过度侵犯充满忧虑。
“回顾与展望”栏目继续刊登老一代学者的回忆文章。丁幸豪回顾了过去30年间与美国所同行的交往,强调了国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张也白回顾了其在美国所工作的经历,寄语年轻人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甘于清贫,笃定追求学术研究事业;陶文钊回顾了中美关系史学会的发展历程,他强调了以学会活动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
又值金秋。在庆贺美国所30年华诞之际,回顾中国的美国研究走过的历程,我们期待与同行们共同努力,为中国的美国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